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

  • 作者:聂晓阳
  •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 ISBN:9787508064628
  • 出版日期:2011年07月01日
  • 页数:287
  • 定价:¥36.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是一本关于仓央嘉措内心修行的通俗读物,于通俗之中又写出了深刻的领悟。正如书名所说的那样,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的过程;“尊者是以出世的智慧,在写世间的情感”,本书又*大限度地还原了仓央嘉措诗歌的本质。它*大的贡献就是让人们真实地认识“*被人珍爱的上师”,同时把人们从“误把圣者当情痴”的误解中解放出来。先了解仓央嘉措的经历,再去读他的诗,就发现那其中满载的不是情爱,而是一位出世者望着俗世时显露出的智慧。这本书是浮躁环境下,带都市人回归安宁和修养心灵的*好方式。行文流畅,所言无不尽意,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
    目录
    *美的上师,*诗意的智慧,*深情的浇灌。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是一部实地寻访、深入探求六世达赖喇嘛仓央
    嘉措内心情感及人生智慧的心灵之书。它揭秘了圣域法王的修行历程。阿旺
    强巴坚赞活佛、江才普俊活佛和洛卓尼玛活佛尊贵**。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由聂晓阳编著。
    **章 “如母石”之缘
    他是我心中*美的佛
    在山洞修行29年的老喇嘛
    抢救仓央嘉措骨灰的传奇
    石头里藏着心灵的秘密
    扎西尼玛:什么**着我的精神世界
    “信仰”:一切力量和幸福的来源
    从仓央嘉措开始
    西藏,一所*好的心灵学校
    第二章 走近六世达赖喇嘛
    杜鹃来自门隅,带来故乡气息
    五世达赖喇嘛抱憾离世
    灵童转世
    在布达拉宫司西平措大殿坐床
    声称要还俗的活佛
    权力夹缝中
    从被废黜到被重新追认
    一个真实的法王
    青海湖畔的谜团
    弘法阿拉善
    第三章 活佛和他的内心世界
    你知我是谁
    以拳击首,潸然泪下
    佛和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人生无常
    对施舍的态度
    加持
    化毒为药
    洞窟精修
    朝圣,*大的人生心愿
    因果,宇宙的*高正义
    无限悲心
    人胫骨做的号筒
    更能接受人生的各种苦难
    修行的大敌
    相信下一辈子
    藏密
    厌离之心
    修行的境界
    万物有灵
    肩上扛着护法神
    几位印度得道圣僧
    尊者吉相
    诈尸与“鬼”
    敬畏文字
    圣人都是带着使命出生的
    生命的真正本体
    善行和智慧重于神通
    法相庄严
    佛家的慈悲心
    超度亡灵
    屈尊一跪
    **信任产生**加持
    “神通”有六种
    瑜珈密法
    佛为何也会“死”
    所谓死亡这回事
    葬礼
    第四章 诗意的佛法智慧
    玛吉阿米:众生如母
    比在“惰性”中虚度更加有意义的活法
    一份真正的洒脱
    关于贪恋与执迷的宗教寓言
    只有无常是不变的真理
    假如生命只剩下三年、三月、甚至三天
    圣教佛法的祸根
    明月禅心
    谈戒,论定,说慧
    不可避免的人生事实
    真正的“雄心”
    心是苦乐的根源
    看破世间浮光掠影的享乐
    死亡不是结束
    *细微的念头都孕育着它的后果
    去拉萨吧,你会见到真正的自己
    走出内心的挣扎
    第五章 以爱的名义劝谕众生
    人心易变的感慨
    人生八苦
    不明就里的人生没有意义
    欢愉何以短暂
    五彩经幡下的悲凉
    把心拴住
    为下一辈子做准备
    情意成羁绊
    “我”为什么会“憔悴难堪”
    人的“面具版”和“真我版”
    第六章 仓央嘉措情歌
    非是“情僧”,确有情歌
    灵性即慧根
    恋情容易忘情难
    *动人的情话之一
    密宗“双修”
    佛陀不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黄房子的美丽传说
    一个动人心魄的瞬间
    不死不离
    染污泥而自清
    大男孩儿的撒娇
    失去,恰恰是*好的得到
    返璞归真
    因为简单,所以感人
    满月一样的誓言
    大胆袒露自己心怀的活佛
    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
    请不要再说琼结琼结
    刚刚落成的诗稿前拈花微笑
    别离,情人的永恒之伤
    心是根本
    一辈子不够
    幸福需要勇敢
    情到深处的“正话反说”
    第七章 关于西藏人精神世界的对话
    对话藏族女作家、民歌研究者德庆卓嘎
    对话藏族小说家、鲁迅文学奖得主罗布次仁
    八廓街四人谈
    对话西藏社科院原院长平措次仁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感谢仓央嘉措 (一) 众生喧哗,人云亦云,还原一个真实的仓央嘉措,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 我自己*早知道仓央嘉措,是在学生时代。那是从一本已经忘记名字的 书里得到的印象,仓央嘉措是一位英俊潇洒,白天住在布达拉宫、夜晚偷偷 溜到拉萨市井秘会情人的风流活佛。直到后来,因为一块“如母石”的缘分 ,我亲往仓央嘉措留下足迹的地方寻访,并多方参阅历史资料,才发现这一 印象的荒诞和浅薄。 作为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每每感到有一种使命 ,一种拨开历史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仓央嘉措的神圣使命。 我一直记着有年春节后我在寒风中送父亲回西安。父亲说,他年轻时脾 气很急,现在老了,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这句话给我很大的震动。我想,岁 月就像一条大河,我们把自己一分一秒地交给它带走,于是,在岸上的那个 人,每天都在成为新的自己。但是,每天那个新的自己,如何才能成为更好 、更快乐的自己呢?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之际,地球灾难频发,世界诸事无常,对于每 天忙忙碌碌、东奔西走的众生来说,真应该时常停下脚步,注视自己的内心 ,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正在做的事情,真的是*有意义的吗? 我深信,读者诸君正在翻开的这本书,不但是一位活佛的传记及诗作评 注,更是一本生命之书,一本至性至情的活佛用终生的修行换来的善言录。 从这本书里,我希望读者诸君能够跨越历史的寂寞与隔阂,与一位历经诱惑 与磨难的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对我自己来说,伴随着寻访仓央嘉措足迹的努力,我对仓央嘉措和他所 代表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了解与日俱增,我的心境也**比**轻松快乐起 来。虽然也有烦心事,但比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有了更多的幸福感,比十年前 的这个时候活得更加“明白”。 有人说,所谓智慧,就是把不该看重的东西看轻一点,把不该看轻的东 西看重一点。归根到底,人生的成功是用自己的内心来衡量的。我想,如果 我有了一颗对幸福更加敏感、对痛苦更加迟钝的心,这应该感谢与仓央嘉措 的缘分。 (二) 有个朋友曾送我一本名人的书,扉页上引用了一首据说是六世达赖喇嘛 仓央嘉措的小诗: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心事过重, 而走不动。 说实话,这首诗看起来太高深了,我很怀疑像仓央嘉措这样率真的人, 是不会或者不屑于写这样晦涩费解的文字的。 无独有偶,周作人曾在文章中提及,民国名人卢前曾编著过一本《饮虹 乐府》,里面收录了仓央嘉措的诗作《雪夜行》。在诗前小序中,卢老前辈 说他曾与喜饶大师谈及仓央嘉措,“言其仪容俊美,文采秀发,不谨戒律, 所作歌曲多言男女,间及佛法..”可见,在被外界所窥探的*初,仓央嘉措 这位西藏历史上*有名的活佛诗人就被想当然地贴上了“情僧”的标签。 在今天的“仓央嘉措热”潮流之下,鲜为人知的是,实际上早在1983 年10 月21 日,西藏文化界就曾在拉萨隆重集会,纪念仓央嘉措诞辰三百周 年。从当时官方的报道可以看出,尽管这位西藏历史上***的诗人受到了 **的尊敬,但很多人仍然缺乏对他的基本了解。 比如,这篇权威的官方报道称仓央嘉措为“藏族”,并称其诗作“表达 了一个宗教叛逆者的心声”。实际上,仓央嘉措是出生在藏南的门巴族,佛 教是他从娘胎里传承下来的信仰。即使他的一些行为看似不合戒律,但是从 他的诗歌和传记里都可以看出,他从来都没有对他的宗教和佛法产生过任何 的动摇。如果不是全部,起码他的大部分诗歌,表达的都是对佛法的敬畏和 对众生的劝谕。 一代法王经历何其丰富,但外人往往只满足根据只言片语的文字进行的 简单化、脸谱化的认知。有一个故事,说一位将军准备屠杀一万名村民和一 个铁匠,结果人们纷纷打听那个铁匠是谁,却没有人真正关注另外一万名同 样面临浩劫的村民。人性的偏颇和理性的遮蔽,大抵如此。 (三) 其实,仓央嘉措早在三百年前就给后世留下了一把理解他的钥匙。这把 钥匙就是仓央嘉措自己创造的一个藏语词汇:玛吉阿米。仓央嘉措诗歌的第 一首写道:“在那东山顶上,升起了皎洁的月亮。玛吉阿米的脸庞,浮现在 我的心上。” 今天,很多“小资”是通过拉萨八廓街的“玛吉阿米”酒吧知道这四个 字的。酒吧的服务人员会告诉人们,那里曾是仓央嘉措“秘会情人”的地方 ,玛吉阿米的意思就是“情人”。有的服务员还会说,玛吉阿米就是仓央嘉 措情人的名字。 事实上,玛吉阿米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未曾生育我的母亲”。此 前的外界学者都本着情歌的套路,把这个词理解为“未嫁娘”、“娇娘”、 “少女”,等等,但是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越来越相信这些说法不过是 一个美丽的误会。实际上,这个词的真正意思是年轻的仓央嘉措看到东山升 起的皎洁月亮,心中升起像明月光辉一样广大的慈悲情怀,于是,“母亲般 的众生”形象,清晰地浮现在年轻活佛的脑海。 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法,学佛的根本目的在于“普度众生”,即把所有 生命看作没有区别的、值得同情和拯救的对象。一切众生如父母,这是一个 基本的佛学理念。所以,把玛吉阿米翻译为“情人”还是翻译为“如母众生 ”,是认识和理解仓央嘉措的一个分水岭。所有的寂寞与误解,在圣僧和情 痴之间,为仓央嘉措正名,要从玛吉阿米的真正含义说起。 对玛吉阿米的观想,是一种修行;对爱情的向往和怀疑,是一种修行; 对人生变幻的感慨,更是一种修行。从**至贵的法王到一无所有的囚徒, 再到浪迹天涯的孤僧,仓央嘉措看似失去了昔日的一切,但是这种失去反而 让他更加懂得拥有――他从不提起过往的名位,也不沉迷于未来的虚幻,而 是让心安驻在当下。 荣华富贵,大漠风沙,无非都是修行的一部分而已。 (四) 我尊敬的热腾活佛曾说过,他每天见不同的人,几乎每个人都在说不快 乐的事――事业成功的说工作压力大,工作清闲的人说这行业没前途,没有 成家的说为什么还遇不到适合自己的人,成家的却说遇到的人不合适..幸福 像足球一样被踢来踢去,而烦恼却像奖杯一样不肯撒手。活佛说,我们往往 以为通过外界的满足才能使自己快乐,却忽略了真正的快乐需要通过自己的 内心来寻找。 是的,内心。热腾活佛说,在西藏有个谚语――即使再清澈的水,如果 在一个杯子里不停地摇晃,它都不会清澈;即使再浑浊的水,如果静静地放 着,也自然会变得清澈。“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如果你没有给它时间去沉淀 ,而总是摇晃不停,那它就会处在一种浑浊的状态。”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上个世纪20 年代初曾来中国讲学,他有次乘竹轿上 峨眉山,本想安慰瘦骨嶙峋的轿夫,却发现他们不但没有丝毫怨气,反而乐 观风趣。罗素内心陡生敬意。他后来说,坐轿子的哲学家未必是幸福的,劳 累的轿夫未必就不幸福,因为,所谓幸福,就是“身体的平安和灵魂的宁静 ”。 但是,身体的平安还算容易,灵魂的宁静实在太难。每到入夜,在北京 的灯红酒绿之下,人们总能看到挥金如土、花天酒地的豪客,看到物欲横流 、纸醉金迷的场景。贪婪和虚荣,日益让内心毫无真正的平静可言。我们所 处的这个社会,正像一架巨大的欲望机器,一个欲望满足了,更多的欲望又 产生了。那些只有在清心静气中才能享受到的快乐,日益**。 我曾尝试把人生的快乐分为六类,即“浮生六乐”:脱苦之乐、得到之 乐、无欲之乐、助人之乐、闻道之乐、平心之乐。甲木英旦夏仲活佛与仓央 嘉措缘法殊胜,曾协助保护尊者的骨灰。他的弟子告诉我:活佛其实是因为 胆结石去世的。 这是很小的病,只要动个手术就可以治愈,但他不愿这样。他说:“我 宁愿病痛,因为病痛也是修行的一部分。”在这里,甲木英旦活佛身体承受 着痛苦,但他的心灵安享着平静、悟道和放下的愉悦。 对人生*好的启悟,从来都来自“死亡”的警示。数次战胜癌症的美国 苹果公 司创始人乔布斯说:“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判断重大决定时*重要 的工具。因 为几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誉、所有对困窘或失败的恐惧, 在面对死 亡时,全都消失了,只有*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假如生命只有*后**,我会做什么呢?我想,会 有很 多重要的事情,但是其中*重要的,是我要找个安静的地方,用此生* 后的时间, 深呼吸,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然后默念这句仓央嘉措用一生作出了深 刻诠释的 话语: 活着,其实就是一辈子又一辈子的修行。 为一个触动自己、改变自己的历史人物往返奔波,是我过去一年*重要 的回忆。现在,在把自己的所学所思付诸笔端并为一段艰苦的写作画上句号 的时候,其实我心中浮现的,依然是一个一个、因为心存感恩而和善亲切的 面孔。 当我站在戈壁荒滩**达里克庙甲木英旦活佛曾经居住的小屋前,我深 深地呼吸着那隐藏在空气中的、只有用心才能感觉出来的味道。活佛曾经用 过的物品依旧整齐地摆放着,活佛读过的书已经落满了灰尘。“风沙和磨难 永远是修行的一部分”,这位在浩劫之后率先披起袈裟恢复自己信仰传统的 老人,临终留下的这句话,久久地在我的心中回旋、回旋。 桑吉拉布坦,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一个从1981年起在绝壁上孤守青灯29 年的八旬老人。信仰和时间赋予了他难以抗拒的魅力。清澈的眼神、纯净的 内心,让他哪怕任何一个简单的言行都给人以清风拂面、润物无声般的感觉 。这是一位我一想起来就忍不住想要拥抱的老人,也是一位任何时候想起来 都能给我的心灵注入某种坚定的力量的老人。 王靖悟,甲木英旦活佛的在家弟子,一位充满传奇而又朴素无华的人。 他身居闹市而其心自远,整天醉心于读史、勘探、考古和沉思。他聊着聊着 就能随手拿出几件足以让人眼前一亮的“宝贝”,但他那么平和、淡定,就 像月夜里的一湖秋水,深邃而沉静,让人神清气明,尘念尽洗。 扎西尼玛,这个仿佛永远在路上的“逐梦人”。在他之前,我很少见过 如此执著和专注的人。他教会了我什么叫无怨无悔,也教会了我什么才是真 正的心无杂念。他在做着无比辛劳的事,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苦,但他因为 有了一个牢固的梦想而乐此不疲。 当然,还有“莫拉”(藏语“老奶奶”之意)德庆卓嘎。在这个世界上, 在母亲去世多年之后,我*愿意喊一声“妈妈”的,就是这个在拉萨八廓街 深居简出的“莫拉”。她是**的民俗专家,是曾经的**小姐、尼姑和“ 右派”,但是,*重要的,我越来越相信,她是我“上辈子”的母亲。 这真的是一串很长的名单:白玛秀措、罗布次仁、丹增塔克、黄扎吉、 平措次仁、万婕、多穷、觉果、多吉占堆、强巴顿珠、蓝国华、云丹、丹吉 、甲木英闹登、瞥勒吉、刘立成……在北京初春的和风里,回忆与他们的访 谈、同行或者分享,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暖。 中国藏学出版社汉编室主任冯良女士,西北民族大学教授旺秀才丹先生 ,琼布?阿旺强巴坚赞仁波切,洛卓尼玛仁波切,热腾?江才普俊仁波切等 审读了全书,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写下热诚的鼓励之词,令我受益匪浅。有 些师友的**语很长,限于篇幅不得不进行了压缩,损美之处,还请原谅。 本书中的照片除了作者拍摄外,其余都是由新华社提供的。这些照片的 拍摄者包括陶希夷、觉果、王登、索朗罗布、李文、普布扎西、杨光、金良 快、汪永基、王迎、王晔彪、侯德强、唐召明、马福江、沈桥、姜恩宇等。 在寻访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很多有关的书籍,参考了重达几十公斤的各 种资料,在此也对诸多前辈学人、作者和相关人士深表谢意。同时,对于书 中不揣浅陋的谬误之处,也欢迎各种方式的指教,我也期待能在未来有机会 进一步改正和完善。 作者 2011年春 石头里藏着心灵的秘密 无法忘记的是,和仓央嘉措一起走进我心灵的,还有那块白色的石头。 对我来说,它的强烈的吸引力,除了让我想起“母亲”之外,就是它的洁白 、温润、坚硬。再次走进西藏,除了那白云、雪山、哈达、羊群、民居…… 眼睛看到的*多的颜色,似乎就是“白”了。在西藏,似乎到处都是“白色 崇拜”的痕迹。 哈达无疑*能体现西藏人对白色的喜爱。据说那洁白的颜色,是雪山白 云般纯洁无瑕的感情,是表达感情的*好载体。有句谚语说:“朋友不求多 ,就求挚友一个;哈达不求多,就求洁白一条。” 在雪域高原,白色是雪山的颜色,也是西藏*高的山神的颜色,代表的 是力量和尊贵。所以,献哈达是十分隆重的礼节。一般给盘坐的僧人要放在 膝盖上;给高僧活佛献哈达,只能放在他面前的桌子或脚下;只有给平辈、 晚辈献哈达,才可以直接挂在脖子上。 在过去,有些穷人即使为了省钱,不给小孩子献哈达,但也必须用白色 的糌粑在肩头点一下代替,以表示吉祥和祝福。据说在过去,有的西藏妇女 在祭神时,头上也会缠一撮白羊毛表示恭敬。过去用鞭刑惩罚犯人时,只要 在受刑人屁股上放上哈达,就表示要替他说情,请鞭下留人。 在新年或喜庆的日子里,西藏人的酒水容器要用白羊毛缠绕;当作贺礼 的整羊肚子里要塞满白羊毛,羊腿贺礼要缠白羊毛;屋顶的经幡上要缠白羊 毛,房梁要用白色糌粑点上图案,墙上要用白颜色写吉祥文字和符号,就连 房子也要用白色重新粉刷一新。 当地人告诉我们,西藏人过年时家人或宾客出门,要按男左女右在肩膀 上点白糌粑,表示一路平安。人们没有过生日的习惯,只有当一个���八十高 寿的时候,才要穿上白色的衣袍庆贺一下。 在西藏,迎接新娘时,要给新娘披上白色的毡子表示祝福;拜师时,要 给师傅送上一块白色的丝织品;有人家里生了男孩,一定要在门口墙头放上 一块白色的石头,表示吉祥。 是的,在西藏,石头有着非同寻常的涵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 块石头其实也一样。沉默亿万年的石头,是人和神灵对话的*好媒介。 石刻是西藏*常见的艺术形式,也是人们的一种心灵语言。传说松赞干 布定都拉萨前,曾在河里沐浴,看到光芒反射到一块石头上,呈现出六字真 言,从此定都。这种源于灵石崇拜的风俗,形成了西藏的“玛尼石、玛尼堆 ”文化,即到处都能看到写有六字真言或画有佛像图案的石头或石头堆。 有人说,到处可见的玛尼石,是荒凉高原给路过的人以安慰和支持。通 过石头的语言,赋予无处不在的石头以人格,人与雄伟荒凉的大自然交谈沟 通,把人的信息传递到未知的自然那里。 在西藏,人们认为周围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灵魂的,包括山、林、石头和 日常用品。人们往往把自己的命运和它们相连,认为对其他生命的善意就是 为自己积德。如此,我们就能理解仓央嘉措对一块石头的钟爱。一块随身的 石头,也许是*好的积德对象,因为石头会记得每个善念,对着这块石头, 人可以随时观想、寄托自己对于所爱之人的喜欢和怀念。 西藏的历史是与群山相依相伴的历史,人们小时候听得*多的是老人们 讲的山的传说,唱得*多的是山歌,走得*长的是转山的路。在每个西藏人 心中,山是活的,石头是有生命的,就像家里的一个长辈,梦中的一位恋人 ,心中的一个偶像。山与人的界限,是分不清的。据说曾有登山队问当地人 有没有上过珠峰,当地人不解地问:“登上去干什么?” 西藏人相信,在神山的属相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十三圈的功德。所以, 在这些年份,会有一些行动不便或体力不支的人,委托别人替他们转山。委 托的办法很有意思,就是在路上拣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交给委托人,让他 或她把石头当作信物带着一起转山,这样就如同自己转了神山一样。当然, 在转交石头前,要把石头握在手心,放在额头深深祈祷。 在西藏,石头还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比如,除夕的时候,孩子们 会按照大人的吩咐,拣9个小石头放在门口,这代表9个尼姑。每个石头面前 放上石子,这代表石碗。这些被尊称为尼姑的石头,是当晚家家户户*尊贵 的客人,过年的饭做好后,**个要端给她们。但是随后,人们要用捣火棍 把石头一一掀翻,嘴里还要祈祷:请尼姑们回家吧,大人们都要一本正经地 做,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吉利。 在念青唐古拉山下,我们看到草地上到处是一个个的小石堆。藏族司机 云丹告诉我们,那是灵魂离开肉体后暂时的家。他说:“人死后灵魂如果没 有地方去,会祸害家人,这样的石堆可以使灵魂在转世前暂时寄居。”西藏 人每走到一个地方,都会堆一个石堆,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在哪 里,这样就可以方便灵魂就近安家。 原来,石头上可以寄住逝去亲人的灵魂,而逝去的亲人,会赋予石头一 种我们看不见的生命。 我们还得知,西藏人相信一个人做过的所有事情甚至所有念头都会被记 录下来,人每做一件善事或者有一个善念,就相当于在天平一端放一块白石 头;每做一件恶事或心生一个恶意,就相当于在天平另一端放一块黑石头。 自石头多,人死后直接进入天道或继续往生为人;黑石头多,人死后就会被 直接打入恶道,进入地狱或者成为饿鬼、牲畜。 西藏有的地区还有这样的习俗:村里有人去世,在尸体去往天葬台的路 上,在凡是要经过的人家门前,主人都要在门楣和两旁门框上贴一些牛粪, 在牛粪上嵌几块小白石头,他们相信这样可以防止死者的灵魂进入家中。 农民春播举行开犁仪式,也要在地里安放白石头,他们认为白色的石头 有威慑能力,能驱魔吓鬼,放在田地里不但能抵御冰雹等自然灾害,还能保 佑庄稼丰产丰收。由于有特殊含义,这种白色石头在有的地方被称为“地龙 妈妈”,或“金子石妈妈”,这也反映了当地人把白石头当作地龙化身(土 地神)或金子化身的观念,体现了西藏人对白石头的敬畏和崇拜。 在过去,无论贫富,每个男人都要在右耳垂带一小块绿松石表示斯文高 雅;结婚时,男方要送给新娘一块绿松石作为定情物,表示占有。常人看石 ,*先想到的是值不值钱,而真正爱的人只问自己喜不喜欢。对自己真正喜 欢和真正打动自己的石头,那它就是另外一个生命,或者另外一个自己,是 和自己惺惺相惜的终身伴侣。 信仰的虔诚带来心灵的宁静与安详。在电影《人殓师》里,“父亲”的 台词打动了不知多少人:在很久以前,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就会找跟自 己心情一样的石头,然后赠予对方。收到的一方会在石头里得到感触,然后 去了解对方的心。例如光滑的石头,就能想象他平静的心。凹凸不平的石头 就代表担心对方……在电影的结尾,被误解的父亲临死前手里紧紧握着的, 正是儿子小时候送给他的一块石头。 一块石头,也许是*容易被忽略的,但又可以是*离不开的。信仰可以 赋予石头生命――只要有人的地方,石头就被雕成大大小小的佛像。藏传佛 教更是把石头视作有灵性的东西。我们认识到,一块石头,白色的石头,能 带给人多大程度的心灵平静和愉悦。 也许,心性不是只有人才有,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体悟心性,就是体 悟万事万物的本质,老子从水体悟到做人,而每个人对于一块白色石头的体 悟,也会有所不同吧。但是,就像我们在西藏所学到的那样,对着一块石头 ,一个人看到的其实正是自己*真实的本心。 P13-16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