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少有人走的路4(心灵地图)
QQ咨询:
有路璐璐:

少有人走的路4(心灵地图)

  • 作者:托马斯 摩尔
  •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 ISBN:9787547206287
  • 出版日期:2011年06月01日
  • 页数:276
  • 定价:¥2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20世纪人类*大的病痛是“心灵的沦丧”。心灵沦丧的我们物质越来越
    丰富,却越来越感觉不到幸福;相处的技巧越学越多,婚姻关系却越来越难
    搞;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感动却越来越少。针对当下的种种问题,本书提
    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它无需高深的哲理,更与医学技术无涉,你只需要
    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就能找回久违的快乐与满足。其实,精心挑选的一束鲜
    花、浆洗得干干净净散发着香味儿的桌布,这些微末细节都可以滋养干涸已
    久的心灵,让我们从中获得满足与幸福。
    《少有人走的路(4心灵地图白金升级版)》由托马斯?摩尔所著,与《
    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Ⅱ》《少有人走的路Ⅲ》一脉相承,一同触
    发了20世纪末“回归心灵”的风潮,它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
    150周之久。
    前言 心灵的论丧
    **部分 关怀心灵
    **章 聆听心灵的声音
    认识心灵
    学会爱护心灵
    对“负面现象”的宽容
    “关怀”与“**”
    第二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关怀心灵
    第二章 家庭和童年的神话
    父亲
    母亲
    孩子
    第三章 自我崇拜的神话
    纳西索斯
    文章节选
    20世纪人类*大的病痛是“心灵的沦丧”。心灵沦丧的我们物质越来越
    丰富,却越来越感觉不到幸福;相处的技巧越学越多,婚姻关系却越来越难
    搞;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感动却越来越少。针对当下的种种问题,本书提
    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它无需高深的哲理,更与医学技术无涉,你只需要
    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就能找回久违的快乐与满足。其实,精心挑选的一束鲜
    花、浆洗得干干净净散发着香味儿的桌��,这些微末细节都可以滋养干涸已
    久的心灵,让我们从中获得满足与幸福。
    《少有人走的路(4心灵地图白金升级版)》由托马斯?摩尔所著,与《
    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Ⅱ》《少有人走的路Ⅲ》一脉相承,一同触
    发了20世纪末“回归心灵”的风潮,它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
    150周之久。
    前言 心灵的论丧
    **部分 关怀心灵
    **章 聆听心灵的声音
    认识心灵
    学会爱护心灵
    对“负面现象”的宽容
    “关怀”与“**”
    第二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关怀心灵
    第二章 家庭和童年的神话
    父亲
    母亲
    孩子
    第三章 自我崇拜的神话
    纳西索斯
    自恋与多神论
    让生命开花
    自爱
    第四章 爱情的入门仪式
    崔斯坦与伊索德
    爱的失败、沦丧和分离
    爱的阴影
    群体中的爱
    第五章 嫉妒与羡慕:滋养心灵的毒药
    嫉妒
    赫拉:嫉妒女神
    妻子的原型
    羡慕
    第六章 心灵与力量
    心灵的逻辑和语言
    暴力和对力量的需求
    施虐受虐狂
    毁灭的黑暗天使
    第七章 抑郁的馈赠
    萨杜恩之子
    死亡的暗示
    与抑郁妥协
    抑郁的**力量
    第八章 疾病:身体的诗歌
    症状与疾病
    身体的乐趣
    疾病的心灵伴侣
    身体与心灵
    第九章 心灵的经济学
    工作与大业
    **
    工作中的失败
    心灵与创造力
    第三部分 精神实践与心理深度
    第十章 神话、仪式与精神生活的必要性
    心理现代主义症
    现代隐士
    重新发现精神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神圣境界
    神话
    仪式
    第十一章 心灵与精神生活
    原教旨主义及其“解药”――多神论
    正式宗教的心灵成分
    心灵与观点
    充实少年精神
    信仰
    天作之合
    第四部分 关怀世界的心灵
    第十二章 美与万物之灵的复苏
    事物的心理病理学
    美――心灵的面貌
    万物之灵的复苏
    第十三章 生活的神圣艺术
    梦:通往心灵之路
    指引我们的精灵
    心灵的艺术
    如果心灵遭到漠视,我们可能面临执念、瘾疾、暴力和人生 意义的缺失。我们惯于把这些问题看成孤立的心理疾病,试图 一一加以**,殊不知真正的症结在于,我们已经丧失了对心灵 的认知,对内心世界完全不闻不问。只有当我们个人陷入情绪和 情感问题时,当我们的**面临种种危机时,我们才忽然发现我 们缺少对心灵有足够了解、能为我们指点迷津的专家学者。幸好 在历史上,许多先哲都曾透彻阐述过心灵的本质和需求,我们可 以从他们的著作中寻找到指引。他们留下的智慧,对照我们目前 的生活方式,证明了呵护和关怀心灵的确能化烦解忧,为我们带 来莫大的满足和快乐。 “心灵”一词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它完全属于感性的范畴。直 觉告诉我们,心灵与真诚和深度有关,所以我们可以说一首曲子 “具有灵魂”,说一个气质出众的人“很有灵气”。只要仔细捕捉这 种感觉,就会发现心灵其实牵涉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口的美 食,愉快的交谈,真诚的友谊,以及让我们铭记在心的种种经历。 “只要你能学会自信/爱/生气/自我表达/沉思/**…… 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现代心理自助书常用的腔调。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典籍则要低调得多,绝不会用这种救世 主式的口吻。相比于狂傲无知的现代人,那些典籍的著述者对人 性的弱点更为了解,他们认为内心的尊严和安宁正是基于这种了 解,而不是妄图超越人性的限制。他们都是实事求是的智者,将 深具意象主义色彩的哲学,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 我也按文艺复兴时期的方式,将心理学和宗教结合起来讨论。 心理学大师荣格曾说,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都是宗教问题。因此, 本书在进行心理指导的同时,也致力于提供精神上的指引。要维 持心理健康,某种形式的精神生活是**必要的。但是过度追求 精神生活也很危险,可能导致种种强迫性行为,甚至发展成暴力。 因此,在本书第三部分中,我专门用一章来论述精神生活和心灵 的交互作用。 研究炼金术时,荣格曾说,这样的工作完全属于墨丘利的领 域。我认为,荣格的这番评论对本书同样适用。墨丘利是罗马神 话中的想象与虚构之神,是司掌诡术、窃盗和戏法的神祗。自助 性质的心理**,很容易让人们过于认真,在具体细节上纠缠不 休。我常告诫患者们,不要太过认真,心理学的工作需要些许墨 丘利精神。没有人能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没有人能真正参透心 灵的奥秘,以毋庸置疑的权威姿态指导别人。 这一切都指向本书的主题――对心灵的关怀。传统观念认为, 心灵存在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模糊地带,其领域既不是思维也 不是肉体,而是想象力。许多所谓的心理疾病,无非就是想象力 缺失的外在表现,而心理**就是引导想象力回归的过程。 踏实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志的力量,症候的缓解, 这些都是心灵赐予我们的。现在,这些东西越来越难于觅及, 因为我们不再相信心灵。心灵遭到漠视和虐待时,就会骚动不 安,给我们带来痛苦――只有在这种时候,我们才会察觉到心 灵的存在。作家们早已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分歧的时代,思 维与肉体割离,精神生活和物质主义格格不入。但我们如何摆 脱这种分歧? 早在15世纪,费齐诺就针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浅出的论述。 他指出,思维经常游离于物外,仿佛跟物质世界完全没有联系; 另一方面,物质生活又是如此吸引我们,让我们沉湎其中,完全 忘记了精神的需求。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心灵,因为心 灵是连接理想和现实、思维和肉体、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纽带。 以心灵为**的世界观,可以上溯到人类文明的萌芽时代, 并在之后的历史中一再得到诠释:从柏拉图的著作到文艺复兴时 期的神学实验,再到浪漫主义诗人们的作品,*后归结于弗洛伊 德对记忆、幻想和情感的阐述。荣格进一步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 论,直陈心灵的重要作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先人的智慧。近年 来,我的导师和同行詹姆斯?希尔曼会同萨尔德洛、洛佩兹一佩 德拉萨、贝瑞和齐格勒等**学者,提出了一套新的心理学方法 论,继承了这段历史和费齐诺的观念,将心灵视为生活的核心。 本书不仅着力阐述心灵方面的理论,也详细介绍了让心灵贯 彻于日常生活的具体方法。为了描述这一过程,我借用了基督教 中的一个专门词汇――cura animamm,即“关怀心灵”。“关怀” 有“管理”和“呵护”的双重含义。教区牧师并不是医者或** 师,而是心灵的引导者,指引信徒们度过生育、疾病、婚嫁、危 机和死亡等重要关头。在当今社会中,这样的责任必须由我们自 己承担,由自己在生活的重重迷宫中找出正确的路径。 或许你已经注意到,“关怀”并不是类似**、修正、改变和 调整这样的刚性过程,更不是追求所谓的进步乃至**;不是远 离所有烦恼的困扰,而是聚焦于眼前的日常生活,让精神需求与 物质世界自然融合。 通常所谓的心理疗法与关怀心灵的*大区别在于,心理学是 一门俗世的科学,而心灵的关怀则是一种神圣的艺术。尽管我借 用了基督教中的说法,但本书倡导的内容与基督教或其他任何宗 教并无直接联系。之所以借用宗教理念,是为了强调精神生活的 不可或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习惯把宗教和心理学、精神生活和心理 **分割开来看待。这一裂痕必须加以弥补,而要想做到这一点, 我们就必须对心理学进行重新定义。心理学必须与精神生活完全 结合。在我看来,这种结合意味着当前心理学概念的终结,因为 它本质上是现代的、俗世的、以自我为**的。心理学需要新的 概念系统、语言体系和研究方法,以承载新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时代的先哲,以及现代的弗洛伊德、荣 格、希尔曼等专家学者,都曾从过去的文化积淀中汲取智慧,以 复苏他们的想象力。今天我们更迫切地需要这样的复苏,用古老 的智慧解决当下的问题。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孜孜不倦, 努力在巫术和医学、宗教和哲学、冥想和日常生活、传统和新知 之间寻求和谐。今天我们面临的也是同样的问题,只不过我们距 离巫术和神话的时代更加遥远,而且对我们来说,技术文明既是 巨大的成就,同时也是沉重的负担。 当今人们普遍面临的情感问题包括: 空虚 人生缺乏意义 抑郁 对婚姻、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失望 价值观缺失 对成就感的渴望 对精神生活的渴望 这些症候都是心灵沦丧导致的结果,恰好从侧面反映了心灵 的真正需求。我们对刺激、肉欲、权力和**趋之若鹜,以为 只要找对了关系和工作,找对了教堂和心理诊所,这些东西就 会滚滚而来。然而无论我们得到什么,到头来都会显得微不足 道,因为我们真正渴望的并不是这些物质层面上的东西,而是 渴望对心灵的关怀。因为不理解心灵的需求,我们误以为“量” 可以满足“质”的不足,于是放任自己陷进无休无止的物欲追 求,无法自拔。 对心灵的关怀可以满足我们的渴求,缓解各种心理症候,但 是并不能让生活一帆风顺,更不可能让我们远离死亡。心灵人格 是复杂的、多面的,是痛苦和快乐,失败和成功共同塑造的。心 灵生活同样有低谷和阴影,同样有愚蠢和错误。只有摆脱不切实 际的妄想,逃离**主义的桎梏,我们才能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 接受的境界,奠定起心灵的真正基石。 有几个描述心灵关怀的古典词汇,现在仍然适用。柏拉图曾 用过“techne tou biou”这个说法,意思是“生活的技艺”。“技 艺”一词不光指直观的工具和技巧(“技”),也涵盖艺术性的管理 和精心雕琢(“艺”)。放在今天,这一说法的意思是,心灵的关怀 需要我们以艺术家的敏感,精心雕琢生命的方方面面。心灵并不 会自动注入生命,而是需要我们关爱和运用技巧。 今天的许多心理学术语都带有宗教色彩。根据柏拉图的著作 记载,苏格拉底曾说,“**”的本义是侍奉神祗,“**师”则 是圣器监护者,即在宗教活动中负责器物管理的人。柏拉图还曾 用过“heautou epimeleisthai”这个说法,意思是“关怀自己”;这 里的“关怀”兼有尊崇神祗和死者的意思。这种尊崇是“关怀” 的基本含义之一,只有我们的生活中具备类似的元素,各种情感 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柏拉图之后的罗马作家阿普列乌斯曾说:“每个人都应晓得, 培育心灵乃是生活的**方式。”“关怀”也有培育、观察和参与 的意思――让心灵的种子生根发芽,成长为个性和人格的参天大. 树,拥有自己的历史、语言和****的经历。心灵的培育意味 着一辈子的精耕细作,宛如农夫耕耘田地。关怀心灵的目标并不 是改变我们自己,以适应世俗的“心理健康”标准,而是塑造多 姿多彩的人生,与社会和自然紧密相连,彼此融合成家庭、民族 与世界文化。达到目标的方式也不是“改变”和“调整”,而是与 先人和周围的人们建立心灵上的联系。 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强调,简单的乐趣是人生目标的一部分。 他曾写道:“谋求心灵的福祉,永远不会太早或太迟。”伊壁鸠鲁 本人是素食主义者,他鼓励门徒们互相通信,以建立亲密的关系。 他在菜园中授课,周围种植着可以食用的简单作物。(讽刺的是, 由于人们的误解。他的名字反而成了饕餮和纵欲的象征。)这种强 调简单乐趣的观念,贯穿了人类对于心灵的认知传统。我们思考 关怀心灵的意义时,不妨记住伊壁鸠鲁学派的基本观点:我们追 求的东西可能相当平凡,甚至就在身边,而我们却因好高骛远而 忽略了这些东西。 福柯的著作《自我的关怀》援引了这些先哲的观点,然而 “自我”一词本身就带有以自我为**的意思,这一点与心灵格格 不入。心灵与命运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命运的走向通常都与自我 的期待和欲望相反。尽管荣格对“自我”进行了重新定义,将其 界定为有意识的理解与无意识的影响之间的融合,但这样的定义 依旧太过个人化,无法与心灵的概念相容。心灵是我们存在性的 源泉,远非我们的能力所能规划和控制的。我们只能培育、照料、 享受和参与心灵的发展过程,无法靠思维僭越于心灵之上,完全 按自我的意识对心灵进行塑造。 关怀心灵是灵感的源泉。我常以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能取得无比辉煌的艺术成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热衷于对心灵的关 注和探求。若能抱着平常心迈入心灵的神秘世界,既不自作多情, 也不悲观厌世,就可以让生命绽放出自然天成的奇葩,显露出无 法预测的美丽。关怀心灵的目的,并不是解开人生的谜题,而是 让我们学会理解和欣赏人生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人 类生活和文化如此多姿多彩的原因。 在本书中,我们首先探讨“关怀”(care)和“**”(cure) 之间的重大差异。之后,我们从心灵的视角重新探索精神生活的 意义。*后我们将探讨,如何让生活具有艺术性,令心灵得到照 料和培育。如果无法与精神生活和艺术充分融合,心理学就称不 上完整。 阅读本书时,不妨抛弃原有的成见,不要只关心如何获得成 功、如何了解自己。心灵并不是用来了解的,也无法完全参透, 所以不如放松下来,思考一下你的生活是如何变成今天这样子的。 或许本书中的某些观点令你惊讶,但惊讶原本就是墨丘利赐予人 们的礼物。对原本熟悉的问题稍加扭曲,重新进行诠释,有时比 研究新问题更有启发作用。很多时候,当我们运用想象力,从新 的出发点看待原本平常的事物时,先前隐藏在深处的心灵就会浮 现出来。 所以,我们不妨把关怀心灵的过程,看成在日常生活中注入 诗歌的艺术。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重新想象那些我们自以为熟悉 的东西。古代的诗人常将心灵描述为“蝴蝶般飘忽不定”,但如果 我们拥有墨丘利般的机智和幽默,那么这只蝴蝶就很有可能飘进 我们的视野。无论是我的写作还是你的阅读,届时都将成为关怀 心灵的方式。 许多人定期同心理医生见面,反复谈论困扰他们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 给他们带来了莫大的情感伤痛。而心理医生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 不外乎童年时代的亲子关系,心中怨气的郁积,家中有人酗酒,小时候曾遭 虐待等。无论采用什么疗法,目标总不外乎解决这些核心问题,让患者恢复 健康快乐。 关怀心灵则与这些疗法完全不同,它的**在于看待日常生活的态度和 对幸福的追求,而不是具体的心理问题。对于不同的人,关怀心灵的具体方 式也完全不同:让有些人购买或租下一块好地,有些人选择更合适的学校或 研究项目,有些人粉刷自己的房子或卧室,等等。关怀心灵是一个连绵不断 的过程,它的目的不在于“矫正”某种瑕疵,而是“照料”生活中的大事小 情。 关怀心灵的**根本就不在于人格或���际关系,所以也不属于通常意义 上的心理学范畴。关注周围的事物,重视家庭生活和日常作息,甚至留意平 时的着装,这些都是关怀心灵的方式。500年前,费齐诺撰写心理自助手册 《生命之书》时,特别强调要仔细选择颜色、香料、油料、散步的地点和游 览的**――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决定,或许看起来十分琐碎,但日 复一日积累下去,就会对心灵造成深远的影响。想到心灵时,我们总觉得它 与大脑并存,所以本质上是内在的。然而古代的心理学大师却指出,我们的 心灵与整个世界的心灵不可分割,二者都存在于构成自然和人类文化的种种 事物中。 所以说,关怀心灵并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目标不是让生 活一帆风顺,而是令生活具备深度和价值。某种意义上,这比心理**更具 挑战性,因为我们需要培养更有意义、更具表现力的生活方式,而且这一过 程需要每一个人都发挥想象力。通常,接受心理**时,**师承担了大部 分的责任,我们只需要坦陈问题就可以了。关怀心灵则不然,我们必须全盘 担起培养和塑造生命、增进心灵福祉的责任。 P3-4
    目录
    20世纪人类*大的病痛是“心灵的沦丧”。心灵沦丧的我们物质越来越
    丰富,却越来越感觉不到幸福;相处的技巧越学越多,婚姻关系却越来越难
    搞;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感动却越来越少。针对当下的种种问题,本书提
    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它无需高深的哲理,更与医学技术无涉,你只需要
    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就能找回久违的快乐与满足。其实,精心挑选的一束鲜
    花、浆洗得干干净净散发着香味儿的桌布,这些微末细节都可以滋养干涸已
    久的心灵,让我们从中获得满足与幸福。
    《少有人走的路(4心灵地图白金升级版)》由托马斯?摩尔所著,与《
    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Ⅱ》《少有人走的路Ⅲ》一脉相承,一同触
    发了20世纪末“回归心灵”的风潮,它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
    150周之久。
    前言 心灵的论丧
    **部分 关怀心灵
    **章 聆听心灵的声音
    认识心灵
    学会爱护心灵
    对“负面现象”的宽容
    “关怀”与“**”
    第二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关怀心灵
    第二章 家庭和童年的神话
    父亲
    母亲
    孩子
    第三章 自我崇拜的神话
    纳西索斯
    自恋与多神论
    让生命开花
    自爱
    第四章 爱情的入门仪式
    崔斯坦与伊索德
    爱的失败、沦丧和分离
    爱的阴影
    群体中的爱
    第五章 嫉妒与羡慕:滋养心灵的毒药
    嫉妒
    赫拉:嫉妒女神
    妻子的原型
    羡慕
    第六章 心灵与力量
    心灵的逻辑和语言
    暴力和对力量的需求
    施虐受虐狂
    毁灭的黑暗天使
    第七章 抑郁的馈赠
    萨杜恩之子
    死亡的暗示
    与抑郁妥协
    抑郁的**力量
    第八章 疾病:身体的诗歌
    症状与疾病
    身体的乐趣
    疾病的心灵伴侣
    身体与心灵
    第九章 心灵的经济学
    工作与大业
    **
    工作中的失败
    心灵与创造力
    第三部分 精神实践与心理深度
    第十章 神话、仪式与精神生活的必要性
    心理现代主义症
    现代隐士
    重新发现精神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神圣境界
    神话
    仪式
    第十一章 心灵与精神生活
    原教旨主义及其“解药”――多神论
    正式宗教的心灵成分
    心灵与观点
    充实少年精神
    信仰
    天作之合
    第四部分 关怀世界的心灵
    第十二章 美与万物之灵的复苏
    事物的心理病理学
    美――心灵的面貌
    万物之灵的复苏
    第十三章 生活的神圣艺术
    梦:通往心灵之路
    指引我们的精灵
    心灵的艺术
    如果心灵遭到漠视,我们可能面临执念、瘾疾、暴力和人生 意义的缺失。我们惯于把这些问题看成孤立的心理疾病,试图 一一加以**,殊不知真正的症结在于,我们已经丧失了对心灵 的认知,对内心世界完全不闻不问。只有当我们个人陷入情绪和 情感问题时,当我们的**面临种种危机时,我们才忽然发现我 们缺少对心灵有足够了解、能为我们指点迷津的专家学者。幸好 在历史上,许多先哲都曾透彻阐述过心灵的本质和需求,我们可 以从他们的著作中寻找到指引。他们留下的智慧,对照我们目前 的生活方式,证明了呵护和关怀心灵的确能化烦解忧,为我们带 来莫大的满足和快乐。 “心灵”一词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它完全属于感性的范畴。直 觉告诉我们,心灵与真诚和深度有关,所以我们可以说一首曲子 “具有灵魂”,说一个气质出众的人“很有灵气”。只要仔细捕捉这 种感觉,就会发现心灵其实牵涉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口的美 食,愉快的交谈,真诚的友谊,以及让我们铭记在心的种种经历。 “只要你能学会自信/爱/生气/自我表达/沉思/**…… 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现代心理自助书常用的腔调。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典籍则要低调得多,绝不会用这种救世 主式的口吻。相比于狂傲无知的现代人,那些典籍的著述者对人 性的弱点更为了解,他们认为内心的尊严和安宁正是基于这种了 解,而不是妄图超越人性的限制。他们都是实事求是的智者,将 深具意象主义色彩的哲学,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 我也按文艺复兴时期的方式,将心理学和宗教结合起来讨论。 心理学大师荣格曾说,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都是宗教问题。因此, 本书在进行心理指导的同时,也致力于提供精神上的指引。要维 持心理健康,某种形式的精神生活是**必要的。但是过度追求 精神生活也很危险,可能导致种种强迫性行为,甚至发展成暴力。 因此,在本书第三部分中,我专门用一章来论述精神生活和心灵 的交互作用。 研究炼金术时,荣格曾说,这样的工作完全属于墨丘利的领 域。我认为,荣格的这番评论对本书同样适用。墨丘利是罗马神 话中的想象与虚构之神,是司掌诡术、窃盗和戏法的神祗。自助 性质的心理**,很容易让人们过于认真,在具体细节上纠缠不 休。我常告诫患者们,不要太过认真,心理学的工作需要些许墨 丘利精神。没有人能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没有人能真正参透心 灵的奥秘,以毋庸置疑的权威姿态指导别人。 这一切都指向本书的主题――对心灵的关怀。传统观念认为, 心灵存在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模糊地带,其领域既不是思维也 不是肉体,而是想象力。许多所谓的心理疾病,无非就是想象力 缺失的外在表现,而心理**就是引导想象力回归的过程。 踏实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志的力量,症候的缓解, 这些都是心灵赐予我们的。现在,这些东西越来越难于觅及, 因为我们不再相信心灵。心灵遭到漠视和虐待时,就会骚动不 安,给我们带来痛苦――只有在这种时候,我们才会察觉到心 灵的存在。作家们早已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分歧的时代,思 维与肉体割离,精神生活和物质主义格格不入。但我们如何摆 脱这种分歧? 早在15世纪,费齐诺就针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浅出的论述。 他指出,思维经常游离于物外,仿佛跟物质世界完全没有联系; 另一方面,物质生活又是如此吸引我们,让我们沉湎其中,完全 忘记了精神的需求。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心灵,因为心 灵是连接理想和现实、思维和肉体、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纽带。 以心灵为**的世界观,可以上溯到人类文明的萌芽时代, 并在之后的历史中一再得到诠释:从柏拉图的著作到文艺复兴时 期的神学实验,再到浪漫主义诗人们的作品,*后归结于弗洛伊 德对记忆、幻想和情感的阐述。荣格进一步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 论,直陈心灵的重要作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先人的智慧。近年 来,我的导师和同行詹姆斯?希尔曼会同萨尔德洛、洛佩兹一佩 德拉萨、贝瑞和齐格勒等**学者,提出了一套新的心理学方法 论,继承了这段历史和费齐诺的观念,将心灵视为生活的核心。 本书不仅着力阐述心灵方面的理论,也详细介绍了让心灵贯 彻于日常生活的具体方法。为了描述这一过程,我借用了基督教 中的一个专门词汇――cura animamm,即“关怀心灵”。“关怀” 有“管理”和“呵护”的双重含义。教区牧师并不是医者或** 师,而是心灵的引导者,指引信徒们度过生育、疾病、婚嫁、危 机和死亡等重要关头。在当今社会中,这样的责任必须由我们自 己承担,由自己在生活的重重迷宫中找出正确的路径。 或许你已经注意到,“关怀”并不是类似**、修正、改变和 调整这样的刚性过程,更不是追求所谓的进步乃至**;不是远 离所有烦恼的困扰,而是聚焦于眼前的日常生活,让精神需求与 物质世界自然融合。 通常所谓的心理疗法与关怀心灵的*大区别在于,心理学是 一门俗世的科学,而心灵的关怀则是一种神圣的艺术。尽管我借 用了基督教中的说法,但本书倡导的内容与基督教或其他任何宗 教并无直接联系。之所以借用宗教理念,是为了强调精神生活的 不可或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习惯把宗教和心理学、精神生活和心理 **分割开来看待。这一裂痕必须加以弥补,而要想做到这一点, 我们就必须对心理学进行重新定义。心理学必须与精神生活完全 结合。在我看来,这种结合意味着当前心理学概念的终结,因为 它本质上是现代的、俗世的、以自我为**的。心理学需要新的 概念系统、语言体系和研究方法,以承载新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时代的先哲,以及现代的弗洛伊德、荣 格、希尔曼等专家学者,都曾从过去的文化积淀中汲取智慧,以 复苏他们的想象力。今天我们更迫切地需要这样的复苏,用古老 的智慧解决当下的问题。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孜孜不倦, 努力在巫术和医学、宗教和哲学、冥想和日常生活、传统和新知 之间寻求和谐。今天我们面临的也是同样的问题,只不过我们距 离巫术和神话的时代更加遥远,而且对我们来说,技术文明既是 巨大的成就,同时也是沉重的负担。 当今人们普遍面临的情感问题包括: 空虚 人生缺乏意义 抑郁 对婚姻、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失望 价值观缺失 对成就感的渴望 对精神生活的渴望 这些症候都是心灵沦丧导致的结果,恰好从侧面反映了心灵 的真正需求。我们对刺激、肉欲、权力和**趋之若鹜,以为 只要找对了关系和工作,找对了教堂和心理诊所,这些东西就 会滚滚而来。然而无论我们得到什么,到头来都会显得微不足 道,因为我们真正渴望的并不是这些物质层面上的东西,而是 渴望对心灵的关怀。因为不理解心灵的需求,我们误以为“量” 可以满足“质”的不足,于是放任自己陷进无休无止的物欲追 求,无法自拔。 对心灵的关怀可以满足我们的渴求,缓解各种心理症候,但 是并不能让生活一帆风顺,更不可能让我们远离死亡。心灵人格 是复杂的、多面的,是痛苦和快乐,失败和成功共同塑造的。心 灵生活同样有低谷和阴影,同样有愚蠢和错误。只有摆脱不切实 际的妄想,逃离**主义的桎梏,我们才能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 接受的境界,奠定起心灵的真正基石。 有几个描述心灵关怀的古典词汇,现在仍然适用。柏拉图曾 用过“techne tou biou”这个说法,意思是“生活的技艺”。“技 艺”一词不光指直观的工具和技巧(“技”),也涵盖艺术性的管理 和精心雕琢(“艺”)。放在今天,这一说法的意思是,心灵的关怀 需要我们以艺术家的敏感,精心雕琢生命的方方面面。心灵并不 会自动注入生命,而是需要我们关爱和运用技巧。 今天的许多心理学术语都带有宗教色彩。根据柏拉图的著作 记载,苏格拉底曾说,“**”的本义是侍奉神祗,“**师”则 是圣器监护者,即在宗教活动中负责器物管理的人。柏拉图还曾 用过“heautou epimeleisthai”这个说法,意思是“关怀自己”;这 里的“关怀”兼有尊崇神祗和死者的意思。这种尊崇是“关怀” 的基本含义之一,只有我们的生活中具备类似的元素,各种情感 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柏拉图之后的罗马作家阿普列乌斯曾说:“每个人都应晓得, 培育心灵乃是生活的**方式。”“关怀”也有培育、观察和参与 的意思――让心灵的种子生根发芽,成长为个性和人格的参天大. 树,拥有自己的历史、语言和****的经历。心灵的培育意味 着一辈子的精耕细作,宛如农夫耕耘田地。关怀心灵的目标并不 是改变我们自己,以适应世俗的“心理健康”标准,而是塑造多 姿多彩的人生,与社会和自然紧密相连,彼此融合成家庭、民族 与世界文化。达到目标的方式也不是“改变”和“调整”,而是与 先人和周围的人们建立心灵上的联系。 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强调,简单的乐趣是人生目标的一部分。 他曾写道:“谋求心灵的福祉,永远不会太早或太迟。”伊壁鸠鲁 本人是素食主义者,他鼓励门徒们互相通信,以建立亲密的关系。 他在菜园中授课,周围种植着可以食用的简单作物。(讽刺的是, 由于人们的误解。他的名字反而成了饕餮和纵欲的象征。)这种强 调简单乐趣的观念,贯穿了人类对于心灵的认知传统。我们思考 关怀心灵的意义时,不妨记住伊壁鸠鲁学派的基本观点:我们追 求的东西可能相当平凡,甚至就在身边,而我们却因好高骛远而 忽略了这些东西。 福柯的著作《自我的关怀》援引了这些先哲的观点,然而 “自我”一词本身就带有以自我为**的意思,这一点与心灵格格 不入。心灵与命运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命运的走向通常都与自我 的期待和欲望相反。尽管荣格对“自我”进行了重新定义,将其 界定为有意识的理解与无意识的影响之间的融合,但这样的定义 依旧太过个人化,无法与心灵的概念相容。心灵是我们存在性的 源泉,远非我们的能力所能规划和控制的。我们只能培育、照料、 享受和参与心灵的发展过程,无法靠思维僭越于心灵之上,完全 按自我的意识对心灵进行塑造。 关怀心灵是灵感的源泉。我常以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能取得无比辉煌的艺术成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热衷于对心灵的关 注和探求。若能抱着平常心迈入心灵的神秘世界,既不自作多情, 也不悲观厌世,就可以让生命绽放出自然天成的奇葩,显露出无 法预测的美丽。关怀心灵的目的,并不是解开人生的谜题,而是 让我们学会理解和欣赏人生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人 类生活和文化如此多姿多彩的原因。 在本书中,我们首先探讨“关怀”(care)和“**”(cure) 之间的重大差异。之后,我们从心灵的视角重新探索精神生活的 意义。*后我们将探讨,如何让生活具有艺术性,令心灵得到照 料和培育。如果无法与精神生活和艺术充分��合,心理学就称不 上完整。 阅读本书时,不妨抛弃原有的成见,不要只关心如何获得成 功、如何了解自己。心灵并不是用来了解的,也无法完全参透, 所以不如放松下来,思考一下你的生活是如何变成今天这样子的。 或许本书中的某些观点令你惊讶,但惊讶原本就是墨丘利赐予人 们的礼物。对原本熟悉的问题稍加扭曲,重新进行诠释,有时比 研究新问题更有启发作用。很多时候,当我们运用想象力,从新 的出发点看待原本平常的事物时,先前隐藏在深处的心灵就会浮 现出来。 所以,我们不妨把关怀心灵的过程,看成在日常生活中注入 诗歌的艺术。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重新想象那些我们自以为熟悉 的东西。古代的诗人常将心灵描述为“蝴蝶般飘忽不定”,但如果 我们拥有墨丘利般的机智和幽默,那么这只蝴蝶就很有可能飘进 我们的视野。无论是我的写作还是你的阅读,届时都将成为关怀 心灵的方式。 许多人定期同心理医生见面,反复谈论困扰他们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 给他们带来了莫大的情感伤痛。而心理医生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 不外乎童年时代的亲子关系,心中怨气的郁积,家中有人酗酒,小时候曾遭 虐待等。无论采用什么疗法,目标总不外乎解决这些核心问题,让患者恢复 健康快乐。 关怀心灵则与这些疗法完全不同,它的**在于看待日常生活的态度和 对幸福的追求,而不是具体的心理问题。对于不同的人,关怀心灵的具体方 式也完全不同:让有些人购买或租下一块好地,有些人选择更合适的学校或 研究项目,有些人粉刷自己的房子或卧室,等等。关怀心灵是一个连绵不断 的过程,它的目的不在于“矫正”某种瑕疵,而是“照料”生活中的大事小 情。 关怀心灵的**根本就不在于人格或人际关系,所以也不属于通常意义 上的心理学范畴。关注周围的事物,重视家庭生活和日常作息,甚至留意平 时的着装,这些都是关怀心灵的方式。500年前,费齐诺撰写心理自助手册 《生命之书》时,特别强调要仔细选择颜色、香料、油料、散步的地点和游 览的**――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决定,或许看起来十分琐碎,但日 复一日积累下去,就会对心灵造成深远的影响。想到心灵时,我们总觉得它 与大脑并存,所以本质上是内在的。然而古代的心理学大师却指出,我们的 心灵与整个世界的心灵不可分割,二者都存在于构成自然和人类文化的种种 事物中。 所以说,关怀心灵并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目标不是让生 活一帆风顺,而是令生活具备深度和价值。某种意义上,这比心理**更具 挑战性,因为我们需要培养更有意义、更具表现力的生活方式,而且这一过 程需要每一个人都发挥想象力。通常,接受心理**时,**师承担了大部 分的责任,我们只需要坦陈问题就可以了。关怀心灵则不然,我们必须全盘 担起培养和塑造生命、增进心灵福祉的责任。 P3-4
    编辑推荐语
    20世纪人类*大的病痛是“心灵的沦丧”。心灵沦丧的我们物质越来越
    丰富,却越来越感觉不到幸福;相处的技巧越学越多,婚姻关系却越来越难
    搞;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感动却越来越少。针对当下的种种问题,本书提
    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它无需高深的哲理,更与医学技术无涉,你只需要
    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就能找回久违的快乐与满足。其实,精心挑选的一束鲜
    花、浆洗得干干净净散发着香味儿的桌布,这些微末细节都可以滋养干涸已
    久的心灵,让我们从中获得满足与幸福。
    《少有人走的路(4心灵地图白金升级版)》由托马斯?摩尔所著,与《
    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Ⅱ》《少有人走的路Ⅲ》一脉相承,一同触
    发了20世纪末“回归心灵”的风潮,它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
    150周之久。
    前言 心灵的论丧
    **部分 关怀心灵
    **章 聆听心灵的声音
    认识心灵
    学会爱护心灵
    对“负面现象”的宽容
    “关怀”与“**”
    第二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关怀心灵
    第二章 家庭和童年的神话
    父亲
    母亲
    孩子
    第三章 自我崇拜的神话
    纳西索斯
    自恋与多神论
    让生命开花
    自爱
    第四章 爱情的入门仪式
    崔斯坦与伊索德
    爱的失败、沦丧和分离
    爱的阴影
    群体中的爱
    第五章 嫉妒与羡慕:滋养心灵的毒药
    嫉妒
    赫拉:嫉妒女神
    妻子的原型
    羡慕
    第六章 心灵与力量
    心灵的逻辑和语言
    暴力和对力量的需求
    施虐受虐狂
    毁灭的黑暗天使
    第七章 抑郁的馈赠
    萨杜恩之子
    死亡的暗示
    与抑郁妥协
    抑郁的**力量
    第八章 疾病:身体的诗歌
    症状与疾病
    身体的乐趣
    疾病的心灵伴侣
    身体与心灵
    第九章 心灵的经济学
    工作与大业
    **
    工作中的失败
    心灵与创造力
    第三部分 精神实践与心理深度
    第十章 神话、仪式与精神生活的必要性
    心理现代主义症
    现代隐士
    重新发现精神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神圣境界
    神话
    仪式
    第十一章 心灵与精神生活
    原教旨主义及其“解药”――多神论
    正式宗教的心灵成分
    心灵与观点
    充实少年精神
    信仰
    天作之合
    第四部分 关怀世界的心灵
    第十二章 美与万物之灵的复苏
    事物的心理病理学
    美――心灵的面貌
    万物之灵的复苏
    第十三章 生活的神圣艺术
    梦:通往心灵之路
    指引我们的精灵
    心灵的艺术
    如果心灵遭到漠视,我们可能面临执念、瘾疾、暴力和人生 意义的缺失。我们惯于把这些问题看成孤立的心理疾病,试图 一一加以**,殊不知真正的症结在于,我们已经丧失了对心灵 的认知,对内心世界完全不闻不问。只有当我们个人陷入情绪和 情感问题时,当我们的**面临种种危机时,我们才忽然发现我 们缺少对心灵有足够了解、能为我们指点迷津的专家学者。幸好 在历史上,许多先哲都曾透彻阐述过心灵的本质和需求,我们可 以从他们的著作中寻找到指引。他们留下的智慧,对照我们目前 的生活方式,证明了呵护和关怀心灵的确能化烦解忧,为我们带 来莫大的满足和快乐。 “心灵”一词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它完全属于感性的范畴。直 觉告诉我们,心灵与真诚和深度有关,所以我们可以说一首曲子 “具有灵魂”,说一个气质出众的人“很有灵气”。只要仔细捕捉这 种感觉,就会发现心灵其实牵涉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口的美 食,愉快的交谈,真诚的友谊,以及让我们铭记在心的种种经历。 “只要你能学会自信/爱/生气/自我表达/沉思/**…… 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现代心理自助书常用的腔调。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典籍则要低调得多,绝不会用这种救世 主式的口吻。相比于狂傲无知的现代人,那些典籍的著述者对人 性的弱点更为了解,他们认为内心的尊严和安宁正是基于这种了 解,而不是妄图超越人性的限制。他们都是实事求是的智者,将 深具意象主义色彩的哲学,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 我也按文艺复兴时期的方式,将心理学和宗教结合起来讨论。 心理学大师荣格曾说,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都是宗教问题。因此, 本书在进行心理指导的同时,也致力于提供精神上的指引。要维 持心理健康,某种形式的精神生活是**必要的。但是过度追求 精神生活也很危险,可能导致种种强迫性行为,甚至发展成暴力。 因此,在本书第三部分中,我专门用一章来论述精神生活和心灵 的交互作用。 研究炼金术时,荣格曾说,这样的工作完全属于墨丘利的领 域。我认为,荣格的这番评论对本书同样适用。墨丘利是罗马神 话中的想象与虚构之神,是司掌诡术、窃盗和戏法的神祗。自助 性质的心理**,很容易让人们过于认真,在具体细节上纠缠不 休。我常告诫患者们,不要太过认真,心理学的工作需要些许墨 丘利精神。没有人能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没有人能真正参透心 灵的奥秘,以毋庸置疑的权威姿态指导别人。 这一切都指向本书的主题――对心灵的关怀。传统观念认为, 心灵存在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模糊地带,其领域既不是思维也 不是肉体,而是想象力。许多所谓的心理疾病,无非就是想象力 缺失的外在表现,而心理**就是引导想象力回归的过程。 踏实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志的力量,症候的缓解, 这些都是心灵赐予我们的。现在,这些东西越来越难于觅及, 因为我们不再相信心灵。心灵遭到漠视和虐待时,就会骚动不 安,给我们带来痛苦――只有在这种时候,我们才会察觉到心 灵的存在。作家们早已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分歧的时代,思 维与肉体割离,精神生活和物质主义格格不入。但我们如何摆 脱这种分歧? 早在15世纪,费齐诺就针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浅出的论述。 他指出,思维经常游离于物外,仿佛跟物质世界完全没有联系; 另一方面,物质生活又是如此吸引我们,让我们沉湎其中,完全 忘记了精神的需求。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心灵,因为心 灵是连接理想和现实、思维和肉体、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纽带。 以心灵为**的世界观,可以上溯到人类文明的萌芽时代, 并在之后的历史中一再得到诠释:从柏拉图的著作到文艺复兴时 期的神学实验,再到浪漫主义诗人们的作品,*后归结于弗洛伊 德对记忆、幻想和情感的阐述。荣格进一步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 论,直陈心灵的重要作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先人的智慧。近年 来,我的导师和同行詹姆斯?希尔曼会同萨尔德洛、洛佩兹一佩 德拉萨、贝瑞和齐格勒等**学者,提出了一套新的心理学方法 论,继承了这段历史和费齐诺的观念,将心灵视为生活的核心。 本书不仅着力阐述心灵方面的理论,也详细介绍了让心灵贯 彻于日常生活的具体方法。为了描述这一过程,我借用了基督教 中的一个专门词汇――cura animamm,即“关怀心灵”。“关怀” 有“管理”和“呵护”的双重含义。教区牧师并不是医者或** 师,而是心灵的引导者,指引信徒们度过生育、疾病、婚嫁、危 机和死亡等重要关头。在当今社会中,这样的责任必须由我们自 己承担,由自己在生活的重重迷宫中找出正确的路径。 或许你已经注意到,“关怀”并不是类似**、修正、改变和 调整这样的刚性过程,更不是追求所谓的进步乃至**;不是远 离所有烦恼的困扰,而是聚焦于眼前的日常生活,让精神需求与 物质世界自然融合。 通常所谓的心理疗法与关怀心灵的*大区别在于,心理学是 一门俗世的科学,而心灵的关怀则是一种神圣的艺术。尽管我借 用了基督教中的说法,但本书倡导的内容与基督教或其他任何宗 教并无直接联系。之所以借用宗教理念,是为了强调精神生活的 不可或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习惯把宗教和心理学、精神生活和心理 **分割开来看待。这一裂痕必须加以弥补,而要想做到这一点, 我们就必须对心理学进行重新定义。心理学必须与精神生活完全 结合。在我看来,这种结合意味着当前心理学概念的终结,因为 它本质上是现代的、俗世的、以自我为**的。心理学需要新的 概念系统、语言体系和研究方法,以承载新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时代的先哲,以及现代的弗洛伊德、荣 格、希尔曼等专家学者,都曾从过去的文化积淀中汲取智慧,以 复苏他们的想象力。今天我们更迫切地需要这样的复苏,用古老 的智慧解决当下的问题。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孜孜不倦, 努力在巫术和医学、宗教和哲学、冥想和日常生活、传统和新知 之间寻求和谐。今天我们面临的也是同样的问题,只不过我们距 离巫术和神话的时代更加遥远,而且对我们来说,技术文明既是 巨大的成就,同时也是沉重的负担。 当今人们普遍面临的情感问题包括: 空虚 人生缺乏意义 抑郁 对婚姻、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失望 价值观缺失 对成就感的渴望 对精神生活的渴望 这些症候都是心灵沦丧导致的结果,恰好从侧面反映了心灵 的真正需求。我们对刺激、肉欲、权力和**趋之若鹜,以为 只要找对了关系和工作,找对了教堂和心理诊所,这些东西就 会滚滚而来。然而无论我们得到什么,到头来都会显得微不足 道,因为我们真正渴望的并不是这些物质层面上的东西,而是 渴望对心灵的关怀。因为不理解心灵的需求,我们误以为“量” 可以满足“质”的不足,于是放任自己陷进无休无止的物欲追 求,无法自拔。 对心灵的关怀可以满足我们的渴求,缓解各种心理症候,但 是并不能让生活一帆风顺,更不可能让我们远离死亡。心灵人格 是复杂的、多面的,是痛苦和快乐,失败和成功共同塑造的。心 灵生活同样有低谷和阴影,同样有愚蠢和错误。只有摆脱不切实 际的妄想,逃离**主义的桎梏,我们才能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 接受的境界,奠定起心灵的真正基石。 有几个描述心灵关怀的古典词汇,现在仍然适用。柏拉图曾 用过“techne tou biou”这个说法,意思是“生活的技艺”。“技 艺”一词不光指直观的工具和技巧(“技”),也涵盖艺术性的管理 和精心雕琢(“艺”)。放在今天,这一说法的意思是,心灵的关怀 需要我们以艺术家的敏感,精心雕琢生命的方方面面。心灵并不 会自动注入生命,而是需要我们关爱和运用技巧。 今天的许多心理学术语都带有宗教色彩。根据柏拉图的著作 记载,苏格拉底曾说,“**”的本义是侍奉神祗,“**师”则 是圣器监护者,即在宗教活动中负责器物管理的人。柏拉图还曾 用过“heautou epimeleisthai”这个说法,意思是“关怀自己”;这 里的“关怀”兼有尊崇神祗和死者的意思。这种尊崇是“关怀” 的基本含义之一,只有我们的生活中具备类似的元素,各种情感 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柏拉图之后的罗马作家阿普列乌斯曾说:“每个人都应晓得, 培育心灵乃是生活的**方式。”“关怀”也有培育、观察和参与 的意思――让心灵的种子生根发芽,成长为个性和人格的参天大. 树,拥有自己的历史、语言和****的经历。心灵的培育意味 着一辈子的精耕细作,宛如农夫耕耘田地。关怀心灵的目标并不 是改变我们自己,以适应世俗的“心理健康”标准,而是塑造多 姿多彩的人生,与社会和自然紧密相连,彼此融合成家庭、民族 与世界文化。达到目标的方式也不是“改变”和“调整”,而是与 先人和周围的人们建立心灵上的联系。 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强调,简单的乐趣是人生目标的一部分。 他曾写道:“谋求心灵的福祉,永远不会太早或太迟。”伊壁鸠鲁 本人是素食主义者,他鼓励门徒们互相通信,以��立亲密的关系。 他在菜园中授课,周围种植着可以食用的简单作物。(讽刺的是, 由于人们的误解。他的名字反而成了饕餮和纵欲的象征。)这种强 调简单乐趣的观念,贯穿了人类对于心灵的认知传统。我们思考 关怀心灵的意义时,不妨记住伊壁鸠鲁学派的基本观点:我们追 求的东西可能相当平凡,甚至就在身边,而我们却因好高骛远而 忽略了这些东西。 福柯的著作《自我的关怀》援引了这些先哲的观点,然而 “自我”一词本身就带有以自我为**的意思,这一点与心灵格格 不入。心灵与命运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命运的走向通常都与自我 的期待和欲望相反。尽管荣格对“自我”进行了重新定义,将其 界定为有意识的理解与无意识的影响之间的融合,但这样的定义 依旧太过个人化,无法与心灵的概念相容。心灵是我们存在性的 源泉,远非我们的能力所能规划和控制的。我们只能培育、照料、 享受和参与心灵的发展过程,无法靠思维僭越于心灵之上,完全 按自我的意识对心灵进行塑造。 关怀心灵是灵感的源泉。我常以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能取得无比辉煌的艺术成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热衷于对心灵的关 注和探求。若能抱着平常心迈入心灵的神秘世界,既不自作多情, 也不悲观厌世,就可以让生命绽放出自然天成的奇葩,显露出无 法预测的美丽。关怀心灵的目的,并不是解开人生的谜题,而是 让我们学会理解和欣赏人生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人 类生活和文化如此多姿多彩的原因。 在本书中,我们首先探讨“关怀”(care)和“**”(cure) 之间的重大差异。之后,我们从心灵的视角重新探索精神生活的 意义。*后我们将探讨,如何让生活具有艺术性,令心灵得到照 料和培育。如果无法与精神生活和艺术充分融合,心理学就称不 上完整。 阅读本书时,不妨抛弃原有的成见,不要只关心如何获得成 功、如何了解自己。心灵并不是用来了解的,也无法完全参透, 所以不如放松下来,思考一下你的生活是如何变成今天这样子的。 或许本书中的某些观点令你惊讶,但惊讶原本就是墨丘利赐予人 们的礼物。对原本熟悉的问题稍加扭曲,重新进行诠释,有时比 研究新问题更有启发作用。很多时候,当我们运用想象力,从新 的出发点看待原本平常的事物时,先前隐藏在深处的心灵就会浮 现出来。 所以,我们不妨把关怀心灵的过程,看成在日常生活中注入 诗歌的艺术。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重新想象那些我们自以为熟悉 的东西。古代的诗人常将心灵描述为“蝴蝶般飘忽不定”,但如果 我们拥有墨丘利般的机智和幽默,那么这只蝴蝶就很有可能飘进 我们的视野。无论是我的写作还是你的阅读,届时都将成为关怀 心灵的方式。 许多人定期同心理医生见面,反复谈论困扰他们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 给他们带来了莫大的情感伤痛。而心理医生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 不外乎童年时代的亲子关系,心中怨气的郁积,家中有人酗酒,小时候曾遭 虐待等。无论采用什么疗法,目标总不外乎解决这些核心问题,让患者恢复 健康快乐。 关怀心灵则与这些疗法完全不同,它的**在于看待日常生活的态度和 对幸福的追求,而不是具体的心理问题。对于不同的人,关怀心灵的具体方 式也完全不同:让有些人购买或租下一块好地,有些人选择更合适的学校或 研究项目,有些人粉刷自己的房子或卧室,等等。关怀心灵是一个连绵不断 的过程,它的目的不在于“矫正”某种瑕疵,而是“照料”生活中的大事小 情。 关怀心灵的**根本就不在于人格或人际关系,所以也不属于通常意义 上的心理学范畴。关注周围的事物,重视家庭生活和日常作息,甚至留意平 时的着装,这些都是关怀心灵的方式。500年前,费齐诺撰写心理自助手册 《生命之书》时,特别强调要仔细选择颜色、香料、油料、散步的地点和游 览的**――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决定,或许看起来十分琐碎,但日 复一日积累下去,就会对心灵造成深远的影响。想到心灵时,我们总觉得它 与大脑并存,所以本质上是内在的。然而古代的心理学大师却指出,我们的 心灵与整个世界的心灵不可分割,二者都存在于构成自然和人类文化的种种 事物中。 所以说,关怀心灵并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目标不是让生 活一帆风顺,而是令生活具备深度和价值。某种意义上,这比心理**更具 挑战性,因为我们需要培养更有意义、更具表现力的生活方式,而且这一过 程需要每一个人都发挥想象力。通常,接受心理**时,**师承担了大部 分的责任,我们只需要坦陈问题就可以了。关怀心灵则不然,我们必须全盘 担起培养和塑造生命、增进心灵福祉的责任。 P3-4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