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时光中的孩子
去省城
气味
看大水
三十三只黑山羊
二毛子
与大师共进午餐
父亲的自行车
跋
我与短篇小说 我喜欢写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是一种很见功底的文体。在有限的篇幅内,把一个故事讲得节 制紧凑,风生水起,让人生和世界的某种本质折射在某一个细节里,这是长 篇小说创作所不具备的特质。所以,有人贴切地把它比作“桌子上的舞蹈” 。 从创��**个短篇小说到现在,七个年头过去了,如果把创作的短篇集 在一起,也有不小的一堆了。对我来说,短篇小说的写作,纯粹是为了自我 表达的需要,跟发表无关,跟稿费无关。当你心里有话说的时候,会自然而 然地拿起笔,开始一个新短篇的创作。这些跟心灵有关的短篇小说,一般主 观性都很强,充满了个人体验和经验。所以说,再没有比短篇小说更能泄露 一个作家生命的秘密:他的脾气、情怀,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以及人生幽 暗的充满细节的个人成长史,都在小说里了。 这个集子收录了我近年来的新作,这些风格不断变化着的作品,记录着 迷茫中那些不断地摸索和寻找,寻找一种更为妥帖的、有力的、属于我个人 的表达方式。在经历了*初几年的磨合之后,它在我心里渐渐地明朗起来, 清晰起来。现在,我和短篇小说开始建立起一种美好的、相看两不厌的关系 。如果有段时问不写,就会感觉它在那里呼唤我,心里就会不安,就像一个 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想赶快回到家里去。 自然,摸索和寻找仍旧会继续。 2010年冬天 舒缓而执拗盛开的“诗美” ――三三短篇小说印象 儿童文学作家三三是一位如水一样纯净、柔美却异常坚韧的女性作家。 不管这个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似乎总是能够自足地生活在她的心灵世 界中。在她的目光中,没有时下流行的各种焦虑。只要她的爱人、她的孩子 守护着她,且有一方自己的写作世界,就足够了。其他的这个世界上的人们 所追逐的一切,对她而言,似乎都属于“外部世界”。 我结识三三,是在2004年冬天。小巧的女孩儿,真率的语言,留下了别 致的印象。迄今为止,已有数个年头了。但每次见面,大多匆忙而过。三三 并不属于那种健谈的女性,也很少论及自己的作品。如果我主动说来,她也 常常回报以恬淡、羞赧的笑容。如果不是她作品的白纸黑字作证,我很难想 象并相信:数年来,三三在小说创作上的成绩如此骄人。这样说,并不是说 三三的创作数量多么丰沛,而是说,她始终以“慢”的节奏信守着自己的创 作理念和小说美学。 任何一位稍微了解一点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生态(包括当下中国儿童文学 创作生态)的作家,都会知晓:从事短篇小说创作,显然是一件吃力却不讨 巧的行为。然而,三三却逆向而行。她不仅将短篇小说视为“一种完全的自 我表达”、“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而且“一直怀有一种迷恋和敬畏的感情 ”(见三三《香豌豆的春天后记》)。正因此故,三三的短篇小说呈现出古典 的“诗美”品质:在舒缓的叙事节奏中,以少男或少女的纯净而感伤的目光 ,讲述一个又一个的成长故事。波澜不惊的情节推进过程中,投放了作者真 切、细致、独特的情感体验,更沉潜着作者所执拗追寻的诗化的审美意蕴, 即“诗美”。这样,三三短篇小说的“诗美”不仅包括形式上的“诗化”结 构,更意指叙述基调、语言风格和意蕴上的“诗意”。进一步说,三三短篇 小说的“诗美”固然表现在心理叙事与现实叙事相互交织的诗性结构设计, 但其感伤、抒情的叙述基调,纯净、清新的语言风格,意蕴的审美流动、变 化,才构成了“诗美”所在。而且,三三短篇小说经由纯美的少年心理世界 ,逐渐向一个丰富的人性世界中探索,才是其“诗美”值得关注的原因。 在三三的短篇小说中,一个被反复书写的母题就是“成长”。可以说, 三三短篇小说一直围绕着“成长小说”的主题、叙事模式而展开。然而,“ 成长小说”作为一个被中外现代作家经营得相对成熟的小说类型,如何能够 在三三的短篇小说中常说常新?这是三三必得直面的难题。三三并没有让她 的成长小说依托于某种理念,而是忠实于她的心灵体验以及她对人物的细致 体察。这样,三三小说或许并没有自觉遵循西方现代“成长小说”的人物塑 造原则和美学精神,而是让她的“成长小说”的根茎深植于她对“成长”的 独特理解。更确切地说,三三的短篇小说虽然选取“成长小说”的叙事模式 ,也调动了“反叛”、“逃离”、“苦难”、“孤独”、“恐惧”、“死亡 ”、“爱”、“美”、“纯真”、“尊严”等“成长小说”常见的要素,但 她个人化的体验和语言风格使得她的短篇小说具有别样的“诗美”:由纯净 到复杂。 三三的**个短篇小说集是《香豌豆的春天》。这个集子收录了十四个 短篇,代表了三三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数年来的蜿蜒路径。《香豌豆的春天》 居于这个集子的开篇位置。或许这是按照作者的创作时间来排序的。但我以 为,《香豌豆的春天》更主要的意义在于,它确立了三三短篇小说“诗美” 的叙述基调、语言风格和审美意蕴。小说以少女主人公“我”的视角,讲述 了少女“我”与少年钟原的邂逅、朦胧的恋情以及这份恋情的怅然若失。故 事情节相对单纯,但“诗美”就升起在单纯情节被舒缓推进的过程中。小说 始终在散文化的结构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少女主人公“我”的微妙、隐秘的 心理世界。可以说,小说借助一场初恋,参与了少女“我”成长的加冕礼。 不仅如此,小说弥散着丛丛芳香又苦涩的春天萌蕾的气味儿,这种感伤又浪 漫的叙述基调符合少女混沌未开的初恋情怀,也暗含了少女对初恋情感的不 可预知、难以掌控。当然,无论结构,还是基调,《香豌豆的春天》所能够 依托的*终还是语言。作为三三*初的代表作,《香豌豆的春天》的语言, 处处呈现出年轻的梦想者追忆的纯净和忧伤。“香豌豆”作为三三《香豌豆 的春天》的核心意象,**出一个又一个诗意淡雅、清新的诗句,复现了原 本居于人们心中,却日渐消失的纯真、纯净、素朴的诗意。由此,借助语言 的诗意,而抵达了三三小说一以贯之的审美意蕴:真与美的同一。 沿着《香豌豆的春天》所确立的诗性结构、叙述基调、语言风格和审美 意蕴,这个集子中的其他短篇得以继续在“诗美”的原则上执拗探索。《小 姨子》通过妹妹对姐姐出嫁前后的复杂心理,描写了少女成长阶段必得经历 的甜美与苦涩。小说的散文化结构,细腻、苦涩的叙述基调,恬淡、明净的 语言风格,都延续了《香豌豆的春天》的“诗美”。《再见,羞怯》选取少 女“我”所参加的陌生人婚礼上的遭遇,生成了“我”要命的“羞怯”心理 ,以及此后对成人世界的逃避。少女心理的纯真和脆弱,在三三笔下描写得 令人动容,也延展了三三小说的“诗美”。《气味》更是一篇构思别致的小 说。可以说,时时散发着薄荷的清凉之气。小说通过一位对气味敏感的少女 的目光,将一个关于盗贼的故事处理得与众不同。盗贼不仅没有呈现出成人 作品中的可恶和可憎,反而在少女眼中增添了一缕温情。恶而不到其**, 这与其说是作者对人性的理解,不如说是三三小说“诗美”原则的一次深化 。而《爸爸离家出走了》将少女的成长与父辈、母辈的悲情和痛楚联结在一 起。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人物对“故乡”的追忆,一并构成了小说中挥之 不去的“诗美”。而且,三三的这篇小说触碰了一个具有恒久意味的 “故 乡”叙事。加斯东?巴什拉说:“人越远离故乡,越是怀念故乡散发的气味 。”(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诗学》第179页,三联书店1996年6月版。)这 篇小说中的小提琴声、爸爸的不断出走、妈妈的寻找、爸爸的酒,这一切汇 集起来给流落异乡的人们提供了全部“故乡”的气味儿。如果说《爸爸离家 出走了》更多地表现了人物对“故乡”难以割合的真挚情感,那么《父亲的 自行车》则通过少年视角,讲述了“故乡”――小镇上人们之间的隔膜。其 “诗美”内含了复杂的因素:怀恋与告别,感动与凉薄、追忆与疼痛……这 篇小说的时间跨度和社会环境由此都有了不同维度上的拓展和推进。另外, 值得关注的是,《童年的菜窖》《秋风的墓园》《苜蓿坡》和《时光中的孩 子》的叙事基调和审美意蕴都比前面的小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虽然依旧是 少女视角,依旧将亲情、友情作为小说中温暖的力量,但让亲情、友情在人 性中不断被考验,并增加了人生残酷、宿命的一面,与此同时,也凸显了人 物对苦难、孤独、宿命的抗争以及对做人尊严的守护,由此,从相对单纯的 少年心事进人到人性的层面。这意味着三三小说试图不约而同地从多个向度 对“诗美”进行复杂性探索。 由此,我注意到,为了实现小说的“诗美”,三三的短篇小说调动了多 种手法。即三三短篇小说所追求的“诗美”原则既坚持了古典主义的审美精 神――温馨和感动,同时,也注入了现代主义的因素。进一步说,三三短篇 小说除了选取了前面提及的诗性叙述结构,感伤而抒情的叙述基调,纯净和 纯美的叙述语言,流动、变化的审美意蕴等创作方法外,还调动了能够实现 古典主义审美精神的某些具体手法,如风景描写、民歌和儿歌。同样,三三 短篇小说除了将小说放置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上,还运用了心理叙事、死亡意 象、孤独意识等现代主义手法。如果说,古典主义的审美精神使得三三短篇 小说以情动人,那么现代主义的因素则使得三三短篇小说以理自省。这种矛 盾的小说叙事结构、审美意蕴,隐含了三三小说所承担的现代意义:借助小 说的形式,体察现代人的心灵、现代中国人的生命状态。概括说来,就是: 现代人与现代中国人,既眷恋那个日渐远去的童年的“旷野”,追念那个永 远无法回返的“故乡”,又不可**地遗忘了以往的童贞和梦想,不可阻挡 地踏上了离乡之路。但是,如何处理古典主义的审美精神和现代主义的元素 ?三三短篇小说整体上倾向于古典主义的审美精神,部分地借助了现代主义 手法。所以,三三在其短篇小说中,善于在忧郁中放人某种希望,在难忘的 记忆中放入富于青春活力的想象。这一点,除了体现在小说情节的过程中, 还体现在结尾上。姑且不说那些“古典”审美精神浓郁的短篇小说,单说颇 具有“现代”意味的几个短篇,也都设计了一个“亮色”的结尾。或者说, 在三三短篇小说中,不管人物经历了怎样的苦难,都不会坠入绝望的**, 而是让悲情到苦难为止,在苦难处升起新的希望。 《秋风的墓园》的结尾让一对曾经被阻隔的好朋友重新相见,且给读者 留下希望的想象空间。《苜蓿坡》的结尾让人性之美暖化了少女主人公被冰 冻的心灵。《时光中的孩子》的结尾也是让少女主人公在幻灭时被一种“慈 悲的温柔”所托举。总之,三三的短篇小说集《香豌豆的春天》各有各的精 巧构思,鲜活人物和审美意蕴,从不同的路径,抵达“诗美”的存在。 而且,三三短篇小说始终处于“诗意”的流动状态中。三三短篇小说虽 然以纯净作为小说“诗意”的美学精神,但它们并没有满足于单纯的“诗意 ”,而是不断探索于丰富的“诗意”。这一点,在三三*新出版的短篇集中 可见端倪。*新短篇小说集虽然仅仅收录了数个短篇,但它们带给我一种强 劲的冲击力。多视角叙事,生活场景的拓宽,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手法 的多样性,等等变化,都告知我:三三携带着她小说中的“诗美”又执拗地 向远方行进了一段路程。一向倾心于自足的心灵世界的三三,开始尝试超越 自我世界的纯粹和有限,关注于自身之外的宽阔世界,且如省思自身一样凝 视笔下各式人物。我完全可以感觉得到:三三在这个薄薄的短篇小说集上所 花费的心力,一点也不比创作长篇小说所付出的心力少。尤其,三三借助这 些短篇小说,探索了儿童短篇小说的容量和限度。 《三十三只黑山羊》似乎延续了三三以往《爸爸离家出走了》等少年视 角、少年心事,父辈和母辈的情感纠葛等要素,但其实明显不同。三三不再 将叙事**放置在“追忆”的世界中,而是直接将当下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纳 入到小说中,以小说的方式理解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的丰富复杂和人性、人心 的变幻多样。这使得三三短篇小说开始尝试打通成人小说与儿童小说的题材 边界,承担了以往所回避的现实叙述,负载了以往不曾有过的现实容量。不 过,三三并没有因为小说题材、关注问题的变化而进入到成人小说的阵营中 。无论如何改变,她的小说一直将少年视角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和叙述主人公 。事实上,在三三短篇小说中,一直是那位少年的目光在给她暗中、恒久的 支持。那目光来自三三所确信的人的淳朴、自然的天性,具有一种特别的感 知力,温柔而淡定。正因此故,《三十三只黑山羊》虽然正面描写了少年李 幸福的父母因将三十三只黑山羊捐献给灾区而发生了激烈的矛盾,但三三显 然没有对人物进行道德评判,而是一直将人物之间的矛盾、人物的复杂心理 掌控在节制的戏剧性之内,一直以灵动的语言展现小说的“诗意”。这样, 父母之间围绕三十三只黑山羊在李幸福眼里不过是“平淡生活的小浪花”而 已。 《二毛子》对于三三小说而言,属于一个新的题材和新的主题。它通过 一位在中国长大的俄罗斯弃儿的严酷命运,讲述了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 个经典性主题――少年与文学与**的关系。但是,对于三三作品来说,却 是一个新的挑战。与《三十三只黑山羊》一样,三三需要以小说的方式,处 理当下中国文化、乃至当下全球文化背景下中国少年如何与为何爱文学、爱 **的现实问题。在作品中, “我”、铁车这两位中国少年是通过阅读文 学作品的方式来唤醒“家国”意识的。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们是通过阅读俄 苏文学来想象“家国”概念的。然而,出人意料之外的是,当“我”与铁车 依据文学带来的想象,进入到俄罗斯弃儿“二毛子”的生活时,却发现:这 位俄罗斯少年不仅不知晓俄罗斯文学中的历史记忆,就连俄罗斯的现实记忆 也不关心。在残酷的生存面前,“文学”、“**”这样具有无限荣耀感的 想象世界,都将注定被遗忘、被粉碎。三三小说据此出现了少见的颠覆性结 尾。不过,我并不想因此将三三小说与时下流行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联系在一 起,而更愿意认为这种结尾源自三三短篇小说中挥之不去的一种宿命的悲情 。 《看大水》也是这部小说集中的一个力作。它似乎重复了成长小说中常 见的少年“在路上”的故事模式。但是,它并没有将少年“在路上”放置在 现代主义美学体系之下,依旧遵循三三小说中一以贯之的“诗意”美学。少 女主人公秀树还是那位似曾相识的心怀梦想的少女;小说的语言还是充满水 质的纯美质地;故事的场景依旧是乡土中国;风景画和风俗画依旧可见。只 是,与三三以往小说不同的是,它不再单向度地营造一个少女一相情愿的梦 境,而是在追逐梦想的途中直面梦境的幻灭。这种对生命悖论性的体验,在 另一个短篇((去省城》中已有体现。“省城”对于乡土中国的少女,和《看 大水》中的“大水”一样属于想象的世界。但,通向“省城”的路途和抵达 ��大水”的路途一样,不仅布满凶险,而且终将意味着梦想的终结。但是, 也正是在梦想死而复生的当口,少女才实现了成长的要义。三三小说也由此 改变了以往单纯“诗意”的结尾。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以往三三小说是以 舒缓的方式叙写“诗意”,那么,至此,三三小说则是以执拗的方式重写“ 诗意”。 《与大师共进午餐》在这个集子中,乃至在三三的小说中,属于“另类 ”的写作。冷幽默故事,反讽的叙述语调,带有很自觉的探索性和实验性。 作家型知识分子形象,到今天,已经被反复塑造。但是,三三借助少年目光 折返出的伪大师形象,则别有一番情趣。由此,可以感知,三三也试图以自 己的方式对现实中国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和介入。 三三短篇小说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们内含了由单纯到复杂的“诗意”,还 在于其“诗意”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古典写作形态一脉的承续。虽然三三 的作品发表在新世纪十年的背景下,但她的阅读谱系形成,则既处于新时期 以来多元的国际文化背景之下,又处于“理所应当强调在国际文化浪潮冲击 下保持文学的民族的特殊精神”(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第2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版。)的背景下。加上她个人气质的固 有特征,使得三三的“成长小说”虽然在思想观念上具有某种程度的现代主 义的意蕴,但在审美风格上却汲取了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萧红、曹文轩 、迟子建等所开创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中国古典主义美学精神。她的小说品格 纯正、唯美,可谓当下儿童文学作家中为数不多的依靠文学自身力量来赢得 读者的作家。 当然,三三还很年轻,虽然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审美风格,但未来的写作 道路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因为作为一位作家,在初始阶段,或许可 以被阅读或命运或他人所培养。但一位作家究竟能够走多远?则完全依靠自 身的力量。而一位作家在文学路途上的持久性力量,不仅源自作家自身的禀 赋,而且取决于一位作家对思想、对生活、对他人的担当。不过,我已经看 到了三三再次上路的踪迹。即,在三三的新小说集中,我已经感受到三三小 说的“诗美”除了审美意识,还增加了现实关怀意识。 所以,我对三三未来的小说创作充满期待。 房门在身后关上了,静静地,没有一丝声音。我记忆中的那一声吱嘎声 没有响起。他们给它上了润滑油。 我站在那儿,有一瞬间,我感觉自己被卷入时间的河道,在那里迷失了 方向。在暗淡的光线中,我闻到一种熟悉的气息:有着檀木的香,阴凉而清 芬。它若有若无,就在鼻息之外,而当你使劲闻时,又消失不见了。那是这 座房子的气息,这座房子灵魂的气息。越过空气中厚扑扑的酱菜味和一种熟 悉的然而一时却叫不出名来的花香,我闻到了它。 女人回身看着我,环顾了一下房间,客气地说道: “你自己随便看看 吧。”并指着门边一张椅子请我坐。椅子腿间,一双溅有新泥的大号球鞋, 东一只、西一只地被胡乱脱在那儿,像两只抛锚的小船。女人说完,走到梳 妆台前,又忙着梳起头来。 我又看到了以前的房间,还是原来的样子,长长的走廊,两边交错的房 间,通向后面阳台的门上挂着帘子,阳台上有探伸出去的长长的晾衣竿。阳 光透过窄而长的玻璃窗照进来,像十年前那样把它的光辉洒在地板上。客厅 里,靠墙的地方摆着L型的沙发,一只石英钟挂在对面的墙上,我们原来挂 钟表的地方。我记得从走廊走向餐厅时,在拐弯的地方有一块地板是松动的 ,踩在上面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雨天的时候,地板会潮湿,散发出一 种旧地板的复杂气味。 我走进那一个又一个房间,隔着时光辨认出它们:我父母的房间,三个 孩子的房间,餐厅……中午寂静而漫长,阳光巨大的无所不在的嗡嗡声中, 人会变得昏昏欲睡。夜晚静得可怕,一颗果子从树上落下来,发出一声清脆 悠远的声音:吧嗒,随即,世界又沉人了永恒的静寂。晚上临睡前,三个孩 子喜欢在父母的大床上嬉闹,**,弟弟突然一脚踩空,仰面跌下床去,他 咧开小嘴刚想哭,姐姐飞快地把一块糖塞进他的嘴里…… 廊前,那两只巨大的泡菜缸还在。巨大,笨重,上着古朴、厚重的黑釉 。腊月十一是腌泡菜的日子。这天早上,母亲会早早起来,焚香膜拜,祈祝 腌制顺利。母亲在寒冷的清水中清洗雪里红,再把它一层层码进泡菜缸里, 码一层,洒一道酱料和盐……*后,在缸上面压上石头。我和弟弟站在旁边 观看,鼻尖被冻得红红的,哈出的白汽雾一样在眼前升腾。我喜欢这种场面 ,宏大,忙碌,充满秩序和节奏感,并惊讶于母亲的手的娇艳:冰冷彻骨的 清水把它们冻成了鲜红的胡萝卜。四岁的弟弟什么都想试一试,他刚把手伸 进水里,登时冻得他哇哇大哭起来。母亲心疼地大叫着:“把他带走!快把 他带走!”我像拎一只小鸡那样把乱舞乱蹬的弟弟给拎走了。 我走到过道里,一阵湿润的裹挟着海潮气息的穿堂风扑面而来,那是从 前面不远处漂浮着海草与可乐瓶的海边吹来的。它曾经吹拂过三个孩子的童 年,就在这里,在这房子的过道上,夏天*闷热的那些晚上,三个孩子争着 睡在过道里那张长长的闪烁着琥珀色的黄木摇椅上。刚刚还在疯狂嬉闹的弟 弟,突然之间就睡着了,他的小身子蜷缩在椅子里,轻轻地打着呼噜,手里 还紧紧攥着几粒椒盐鹰嘴豆。在那花萼般的细脖颈上,有一块褐色的浆果般 的胎记。无论是睡着,还是醒着,他都像个天使。 女人已经把头发盘了起来,紧匝匝,铁桶一样坚实,密不透风。她匆匆 走到外屋,端进来一个白铁皮水盆,半盆清水中浮着几朵蓝蓼花。那蓝色的 花朵娇艳欲滴,像是刚刚采摘下来,花瓣上还莹莹滚动着晶亮的露水珠。现 在,她正举着浑圆的白胳膊把那娇艳的蓝蓼花簪到鬓边。 我忽然想起来,今天是蓝蓼花节啊。每年的今天,盛装的女人们在广场 上载歌载舞,将原野上采来的蓝蓼花捣成汁液来染布。刚才来的路上,我看 到穿着盛装的女人们三三两两朝广场的方向去了。 我站在那里,看着她把娇艳的蓝色花朵插在发髻上,我想跟她谈谈蓝蓼 花节,还有那个广场,可是还没等我开口,她就站起身,风风火火地又出去 了。 女人回来时,已换上新做的绸衣:孔雀蓝里掺着月亮的白,紧腰身,大 裙摆。当她在屋里走动,塔夫绸裙发出????的声音,让人没来由地不安 起来。我想起从前,每年的蓝蓼花节这天,母亲也会穿这样的衣服。我把脸 埋进她裙子的褶皱里,贪婪地呼吸着她身上的蓝蓼花的气息。忙乱中,母亲 像推一只小狗那样把我给推开了。 女人弯下腰,由于裙身紧,她不得不极力弯腰才够得着自己的鞋子。我 走过去,像以前给母亲系鞋带那样,在她跟前蹲下来。小时候,母亲总是把 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我,像个贵妇人一样端坐着让人给她系鞋带。我在女人 那双千层底蓝花布鞋上,系了一个双蝴蝶结。那个结打得漂亮极啦,端正繁 复,无以伦比。八岁到十岁之间,我着迷于各种绳结的打法,曾一度反复练 习。 女人脸上露出微微的惊讶。我告诉她,每年的这**,母亲的鞋带都是 我系的。 “那时的蓝蓼花节也在广场上?”女人问。 “是的。广场旁边有一条河,说是河,其实是条发绿了的臭水沟。” “现在那条河没有了,被填平了,上面建起了一座大商场。”女人伸出 双臂画了一个弧形,比画着它的规模。 “刚才我过来时,看到广场上那座马的雕塑也没有了。小时候我们经常 爬到马背上玩。” “是的,你再往西边新区那边走一走,会发现好多地方都变了,不一样 了。” 女人走过去,把百叶窗拉开,让阳光更多地照进来。房间顿时亮堂了好 多。桌子上的香水瓶在熠熠闪光。用彩色珠子串成的帘子在清风的吹拂下轻 轻摇摆。透过方格形的窗户照在地板上的阳光像一汪融化了的蜂蜜。这时, 对面墙上的一张照片吸引了我的眼睛:一个小男孩站在一辆小自行车旁边, 乌黑卷曲的头发紧贴在脑门上,一双清澈的眼睛又温和又镇定地看着镜头。 那模样和神态,像极了一个人。 她也扭头看着墙上的照片,说:“那是我儿子小时候……现在快回来了 ,一放学他就踢球去了。” “我弟弟也喜欢踢球。”我轻轻地低声说道。一种久远的感伤重又涌上 心来。 “他也是在这房子里出生的吗?” “是的。他就出生在这个房子里。还有我和姐姐,我们都是在这个房子 里出生的。听我母亲说,替我们接生的是一个瘸腿的老医生。镇上有一半的 人都是他接生的。” “是这样。他就住在对面那条街上。”女人接着说道,“三个孩子都已 长大成人,你母亲肯定很欣慰。” 我沉默了一会儿,说道:“不。那年从这搬走后,她一直没有好起来。 ”她永远不会好了,从那个夏天起,她被那个不幸打倒了。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