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文学美学 上中下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文学美学 上中下

  • 作者:吴功正
  •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4336041
  •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01日
  • 页数:1042
  • 定价:¥9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这部洋洋80余万言著作的作者是我省**学者吴功正教授。吴功正教授是国内知名美学家,长期从事文学和美学史研究,曾经出版的《小说美学》、《六朝美学史》、《唐代美学史》、《宋代美学史》和《中国园林美学史》等著作无一不引起国内外美学界瞩目。
    此次出版的《中国文学美学》是吴功正先生集30年之功呕心沥血之作,也是我国**部系统完整研究文学美学的专著。这部著作具有有别于一般的美学著作的特点:现行的中国美学史(包含除文学以外的艺术样式)和中国文学史都存在一种有待弥补的东西,即文学史仿佛是感性的作品史,美学史则是抽象的理论史。然而,中国文学美学史上的作家往往同时是作家和美学家,作家的理论宣言有可能与其创作实践同步,但很多作家往往并不与其实际的审美实践相对应,脱节、错位现象时有发生。而吴先生积自己数十年对中国传统文学、史学、美学的研究之功,建构起独特的研究体系和理论体系,使这部著作体现出有别于其他著作的研究眼光。
    文章节选
    一 审美素质的深层性品格
    审美素质构成美学的本体特性。就具体文学现象而言,指涉什么是其基本审美属性。它是阅读者和欣赏者的直接现实对象,即阐解对象或体认对象,也是困扰人们的司芬克斯之谜。
    我们所体认的是文学审美素质。之所以强调这一命题,乃是因为我们不参与也不纠缠关于什么是美的一般讨论,不去像赶庙会似地凑热闹,转而对具体感性的大量存在的文学现象进行美学沉思,这种视角转移的沉思所得、所获似乎要更多、更有价值。
    中国文学的体认方式有一个具有传统色彩的方法,即作家生平、履历、游踪考,我认为,它是文学体认的门径也是障碍。说是门径,它确实能从社会学的视角使人们把握了作家的生活现状、思想动态,对理解作家、作品颇有益处,但是,这种方式一旦成为固定模式,摒弃了中介,便形成了生平、履历、游踪一作品简单的联结图像。只要生平、游踪、履历等背景性问题一解决,作品的一切也就得到了阐释。这是以外在现象取代内部机体的作品阐释公式。如同红学中“红外线”压过“红内线”一样。它至少忽视了文学现象独立品性的机制特征。诚然,背景是了解作品的一种方式,但它远远无法替代作品的全部或主要素质,特别是审美素质。从背景到作品,需要有作家一主体的内化功能。在内化行为中,背景只是投影,而不是自然地生成作品素质。决定作品素质的作家感受还有许多为上述背景所无法涵盖或替代的因素。清代吴雷发批评过下述的现象:“论古人诗,往往考其为何年之作,居何地而作,遂搜索其年、其地之事,穿凿附会,谓某句指某人,某句指某事。”
    目录
    绪言 建构中国文学美学
    上卷 理论建构篇
    **章 审美本体论
    **节 审美基点:审美主体的体认
    一 审美主体的文化特质
    二 主体心理、情趣与文学审美
    三 审美主体性的构成因素
    第二节 基本特性:审美素质的确定
    一 审美素质的深层性品格
    二 审美素质的基本表述--“味”
    三 审美素质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完成
    第三节 历史结构:诸种合力的规范
    一 “力”的一般现象描述
    二 “力”的平行四边形状态
    三 合力作用的中介

    第二章 审美生成论
    **节 生殖崇拜和美学
    --美的生命意识形式
    一 生殖崇拜的审美象征
    二 从生殖崇拜到文学审美的构成基因���图序
    第二节 初民神话和美学
    --美的孕生母体
    一 命题确立的基点和体认目的
    二 隐喻思维的扩散和审美意识的积淀
    三 神话对审美心理功能的启迪
    四 神话对审美形态的作用
    第三节 自然山水和美学
    --美的发现和历史演变序化
    一 审美渊源和偶合机缘
    二 审美历程
    三 自然山水文学审美意境论
    第四节 民间习俗和美学
    --群体心态的铸合
    一 民俗的自然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特征
    二 民俗所导致的民族性美学
    三 民俗所引发的审美情感
    第五节 佛道宗教和美学
    --文化层面的意识孵化
    一 宗教之于中国作家
    二 宗教之于审美意识
    三 宗教之于审美形态

    第三章 审美建构论
    **节 心物的碰撞方式
    一 一个独特的概念表述:宾、主
    二 物感式碰撞形态
    三 形上的超验形态
    四 主客体的和谐融洽
    五 审美碰撞的思维形式
    第二节 意象的组合手段
    一 意象的文化学渊源
    二 意象的文学审美功能
    第三节 建构的限制与超越
    一 突破有限与追寻无限
    二 “言”“意”的困惑与摆脱
    三 对**主义审美体认论的修正与中和
    第四节 审美的变形与完形
    一 一个重要的审美现象
    二 审美变形的现象描述
    三 从审美变形到完形的动力结构

    第四章 审美机制论
    **节 美学和文化精神
    一 仁学和致用文化精神的渗透
    二 农业结构和仕隐行为的美学影响
    三 人品意识的审美评价标准
    四 文化观念基础上的文学美学体系
    第二节 美学和个体活动
    一 个体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心境--澄怀虚静
    二 个体审美活动所运用的方式--体悟融入
    三 个体审美活动所达到的境界--身与物化
    第三节 美学和群体思潮
    一 文学美学现象的思潮背景
    二 社会思潮与美学思潮的关系
    三 在美学思潮的屏幕上探究审美特征
    四 描述美学思潮的更迭与变化
    第四节 美学和思维机制
    一 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二 伴随“原型”的艺术复现思维
    三 对待性思维
    四 情感性、想象性的艺术思维

    第五章 审美形态论
    **节 时空美学
    一 时间意识的美学底蕴
    二 空间意识的美学机体
    三 时空交错的美学结构
    四 时空美学的哲学渊源
    第二节 悲怨美学
    一 悲怨美的发生学探因
    二 悲怨美的现实、文化根源
    三 悲怨美的弥散现象描述
    第三节 模糊美学
    一 模糊美是一种审美形态
    二 模糊美的构成要素
    三 模糊美思维机制

    中卷 历史逻辑篇
    **章 《诗》《骚》美学——原型美学
    第二章 诸子散文美学——美的生命表象
    第三章 汉赋美学——美的巨丽形态
    第四章 六朝文学美学——并存形态的文学美学
    第五章 唐诗美学——心理美学
    第六章 宋诗美学——美的变异现象
    第七章 宋词美学——词人心态
    第八章 唐宋散文美学——美的标准范式
    第九章 晚明散文美学——美的感性表征
    第十章 元明清小说美学——美的机制和功能
    第十一章 元明清戏剧美学——美的多样融合体
    第十二章 晚清美学——美的冲撞

    下卷 总体结构篇
    **章 门类会通现象
    第二章 精神结构内核
    第三章 沿革发展规律
    第四章 思维模式特点
    第五章 中西美学异同
    第六章 文学美学精神
    主要参考书目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