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翻译的政治问题检讨
**节绪论:问题的缘起
1.传统的“翻译”身份的解构及其对“忠实对等论”的梳理与批判
1.1 比较文学学科范式中以及当代语境下“翻译”身份的重新界定
我们得首先把握“翻译”(translation)一词自身的多层面意义:它可以指总的研究领域(general subjiect field),可以指作为产品(prOduct)的已被译出的文本(text),也可指翻译的过程(process)即生产译本的行为(act。f producing the translation)即“translating”。本书的“翻译”更多的是在以上三个层面上交错使用,但在比较文学学科范式中和随之而来的当代跨学科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指向。
翻译早已与比较文学结下难舍之缘而步入了跨学科的轨道。这就淡化了翻译研究中的语言技术层面,更多地关注其文化层面。它可以追溯至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Paul vanTieghen)1931年的著述中。1931年,在专著《比较文学论》的第七章“媒介”里,他指出,对译本的研究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是把译文与原文进行比较研究,以“确定译者有没有删去几节、几页、几章或者有没有杜撰一些什么进去”,以“看出译本所给予的原文之思想和作风的面目,是逼真到什么程度……他所给予的(故意的或非故意的)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另一个是把同一作品的几个不同译本进行比较,以“逐时代地研究趣味之变化,以及同一位作家对于各时代所发生的印象之不同”。梵·第根还认为应该研究译者的“传记……文学生活……社会地位……媒介者的任务”以及译者的序文,后者会告诉我们许多“关于每个译者的个人思想以及他所采用……的翻译体系”。梵·第根之后的另一位法国比较文学学者基亚(Marius Francais Guvard)在1951年的《比较文学》专著中同样呼吁对译者做一些“心理的”、“历史的工作”。意大利比较文学学者梅雷加利(FrancoMeregalli)更加从一个新的角度阐述翻译研究,明确指出:“翻译不仅是不同语种文学交流中头等重要的现象,并且也是一般人类生活和历史中头等重要的现象。虽然翻译的*终结果大慨是属于语言,而后又属于终点文学范畴的,可是翻译行为的本质是语际性。它是自然语言所形成的各个人类岛屿之间的桥梁,是自然语言非常特殊的研究对象,并且还应当是比较文学的优先研究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