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淘汰的前提是要设定一个权威的、各方认同的“末位”标准和量化考评体系。由于教师劳动的多样性、长期性、不确定性和个性化,再加上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无法进行**的量化和公正的综合测评,很难制定一个公认的标准。而考核方式及参数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到结果的科学公正与否。在此情况下,末位淘汰便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第二,从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角度来看,管理中绩效考评的目的是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职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虽然我们不能说末位淘汰制是粗暴的,但至少是简单的方式,不能正确地解决人力管理方面的问题。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潘留栓教授认为,管理人才的基本理念和思想是领导应当注重调动人的主动性,重视并帮助各级、各类人才实现自我价值。但因末位淘汰制的简单,会给教职工造成压力,导致同事关系紧张,��利于员工相互协作。它不仅伤害了被“末位淘汰”了的员工,而且也会伤害其他员工以及他们的家人,同时伤及整个社会,它所带来的负面后果远大于正面效果。因此,学校领导要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营造宽松、和谐和信任的工作环境,而非制造同事紧张气氛和增加心理压力。
第三,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学校要为末位淘汰制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从表面上看,当学校教师编制富裕时,淘汰一部分教师会减少学校开支,但在学生打分、同事打分的方式下,被淘汰的教师可能并非真正的差教师,有可能是具有较强事业心和能力但性格非常内向的教师。当学校教师不超编时,淘汰了一部分教师以后,还要从外面招聘一定数量的教师,很难保证新招进来的人更合适。一名合格教师的成长需要较长的周期,这样既耗费人力又增加成本。同时,当教师认识到淘汰不公平时,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会大大受挫。
第四,从学**展和合作教学的角度来看,末位淘汰制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展,同时对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从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业绩评价的主要依据还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和**率,这就势必令教师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来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或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或继续推行“题海战术”。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积极开展合作教学,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分享。但是很多教师受到“末位淘汰”的影响,对合作教学抱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各种好的教育资源、好的教学信息、好的教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