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念与研究主题
1.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1.1.1 公共管理及其对应的领域
1.1.2 公共行政及其对应的领域
1.1.3 作为事实与价值的“公共性”
1.2 公共管理伦理与公共行政伦理
1.2.1 公共管理伦理
1.2.2 公共行政伦理
1.3 反思研究现状与主题
1.3.1 对传统行政伦理的超越
1.3.2 公共管理伦理的研究现状
1.3.3 公共管理伦理的主题
2 理论渊源及其建构
2.1 公共管理伦理的理论缘起
2.1.1 “效率”标准与“公正”标准
2.1.2 “责任”的引入
2.1.3 平等标准的提出
2.2 公共管理伦理的理论演进
2.2.1 对自由裁量权与内部督查的探究
2.2.2 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争论
2.2.3 “共同利益”概念的��出
2.2.4 伦理标准转换成内部控制力量
2.3 公共管理伦理学科的诞生
2.3.1 公共管理伦理基础的确立
2.3.2 公共管理伦理的价值来源
2.3.3 公共管理伦理学科产生的标志
3 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
3.1 存在于价值领域的行政伦理
3.1.1 “实然”与“应然”
3.1.2 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
3.1.3 规范伦理与科学伦理
3.1.4 “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3.2 公共管理伦理研究方法的拓展
3.2.1 实证主义方法
3.2.2 后实证主义方法
4 效率导向及其困境
4.1 效率伦理标准的人性基础
4.1.1 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
4.1.2 数量的快乐
4.1.3 仅仅数量的快乐是不够的
4.2 好政府的伦理标准
4.2.1 功利主义伦理原则的逻辑起点
4.2.2 功利主义伦理原则的证明
4.2.3 政府行为的*高伦理标准
4.3 效率优先的伦理评价依据
4.3.1 效果论的评价依据
4.3.2 效果的计算与预测
4.3.3 从效果到效率
4.4 预测效果与追求效率的困难
4.4.1 政策制定中预测效果的不完全
4.4.2 政策执行中急功近利的价值选择
5 兼顾效率的公正导向
5.1 公正标准的人性基础
5.1.1 传统契约论的人性假设与平等理念
5.1.2 制定公正标准的“人”
5.2 承认差别的公正
5.2.1 选择公平正义原则的方法
5.2.2 公平正义原则的运用
5.2.3 公共管理行为的公正导向
5.2.4 正当与善的融合
5.3 效率与公正并重的现实伦理标准
5.3.1 效率导向的行政伦理标准
5.3.2 公正导向的行政伦理标准
5.3.3 效率与公正的融合
6 公共权力腐败与伦理监督
6.1 “权力腐败”的解读
6.1.1 权力腐败的界定
6.1.2 腐败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表现
6.1.3 对腐败的态度
6.2 权力腐败的结构性根源
6.2.1 行政权力的特征及其运行过程
6.2.2 不健全的政治制度
6.2.3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6.3 控制腐败的伦理途径
6.3.1 专门的立法监督
6.3.2 独立的伦理监督机构
6.3.3 社会道德环境与道德氛围
6.4 反思现实的权力监督体系
6.4.1 **腐败途径的理论探索
6.4.2 我国政府的反腐败行动
6.4.3 伦理监督体系的缺失
6.4.4 有待建设的伦理监督机制
7 公共官员的道德理性能力
7.1 无限的道德理性能力
7.1.1 人的自由意志是一种特殊的道德能力
7.1.2 “单规”义务论的道德原则及其困境
7.1.3 从“单规理论”到“多规理论”
7.2 有限的道德理性能力
7.2.1 “代理转换”的行政责任行为
7.2.2 政府公共组织的制度设计与服从权威
7.2.3 服从是一种理性选择
7.3 角色冲突下的伦理困境及其超越
7.3.1 不充分的伦理责任
7.3.2 培养忠诚感的途径
7.3.3 超越角色冲突的伦理困境
8 责任与行政个体道德
8.1 行政个体的道德责任
8.1.1 责任与问责
8.1.2 集体行为道德责任的确认
8.1.3 行政责任的外部来源
8.1.4 行政责任的内部来源
8.2 行政个体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8.2.1 行政个体道德的形成
8.2.2 超越私人领域的责任
8.2.3 角色的创造与融合
8.3 超越私利的“非常”道德境界
8.3.1 作为道德选择的“检举”
8.3.2 检举的有效性与道德正当性
8.3.3 对检举者的道德与法律保护
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