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这辈子,只能这样吗?
QQ咨询:
有路璐璐:

这辈子,只能这样吗?

  • 作者:(美)克利斯汀 连映程
  •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9938752
  • 出版日期:2010年08月01日
  • 页数:268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一本***的自我突破工具书!
    **披露改变全美150万人的“极限潜能计划”!
    你是不是这样的人:
    凡事力求简便,只做*低程度的努力,即使是很重要的事情。
    做事不持久,常常徒劳无功。
    无法乐在其中,即使是面对你人生中重要的活动或人际关系。
    “订立”计划、“谈论”计划,但就是无法“贯彻”计划。
    接近成功的时候,就萌生放弃的念头。
    只参与低于你真正能力的工作,因为这样不必全力以赴。
    总是害怕无法达成自我或他人的期望。
    无法力争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东西,因为你不想失望或失败。
    老是分不清“机会”和“冒险”的差异,习惯性承担无谓的风险,或是太过害怕失败,或是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或是他人过失,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总有一种“快没时间了,自己却还没开始”的感觉。
    常陷入沮丧的情绪中。
    如果你在这份清单中看见了自己,并不代表你*终一事无成,或是被判出局,你可能是某种类型的“自我设限族群”。作者在研究“低成就”人群时发现,很多小时颇具天赋的人,长大后却变得庸碌无为,这些人身上有一个普遍的共性,就是习惯于“自我挫败”,他们无法
    文章节选
    1《这辈子,只能这样吗?》相关信息
    ■凡事力求简便,只做*低程度的努力,即使是很重要的事情。 ■做事不持久,常常徒劳无功。 ■无法乐在其中,即使是面对你人生中重要的活动或人际关系。 ■“订立”计划、“谈论”计划,但就是无法“贯彻”计划。 ■接近成功的时候,就萌生放弃的念头。
    内容介绍媒体**目 录前言1前言2前言3前言4前言5
    2**部分 这是你要的自己吗?
    圣诞节的前两天,下午三点半,我刚认识的新朋友奥古斯特,好心开车载我穿越巴黎市区。我刚到这个城市,一切都还不熟悉,我租的房子要先油漆后才能搬进去,油漆师傅特别指定要某种特别的颜料,一定得去巴黎北边的商店购买。
    为何我们习惯自我挫败(1)为何我们习惯自我挫败(2)为何我们习惯自我挫败(3)为何我们习惯自我挫败(4)为何我们习惯自我挫败(5)为何我们习惯自我挫败(6)为何我们习惯自我挫败(7)为何我们习惯自我挫败(8)为何我们习惯自我挫败(9)为何我们习惯自我挫败(10)为何我们习惯自我挫败(11)孕育平庸的摇篮(1)孕育平庸的摇篮(2)孕育平庸的摇篮(3)孕育平庸的摇篮(4)孕育平庸的摇篮(5)孕育平庸的摇篮(6)孕育平庸的摇篮(7)孕育平庸的摇篮(8)孕育平庸的摇篮(9)孕育平庸的摇篮(10)孕育平庸的摇篮(11)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1)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2)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3)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4)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5)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6)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7)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8)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9)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10)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11)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12)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13)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14)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15)
    目录
    你,到底怎么了?
    在你空虚枯竭之前……/想改变,但不知该怎么做/一个“放水”的文化/谁来评断你的“成就”?
    I 这是你要的自己吗?
    为何我们习惯自我挫败
    你是不是这种人?/不跳舞的舞者,没写作的作家/逃避,真的可以换来永远的自在吗?/放弃机会,你敢保证将来不后悔?/故意选择“低成就”的人/就这样,你困住了自己/勇敢面对人生的问号
    孕育平庸的摇篮
    培养出一种新的“惯性”/一个迷人的微笑,就能争取到便利/你觉得你是谁?/离家,学习到怎样的**步/这样的教育,败事有余/每个人多少有点叛逆/别被标签害了你/故意“不尽力”的人/编织借口,成了一种新兴习惯
    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
    魔法不再的时刻/关于工作的12个愿望/你该追寻什么样的工作?/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当业务员/自己当老板,在家当SOHO/选择走自己的路/8种上班族,有没有你的影子/总是彩排中的人生/什么?朝九晚五?溜吧/关键,就在细节/理财一团糟,没耐性也不切实际/老是累得跟狗一样/美好的人际关系/你是不是个好情人?/小心“后悔”这种感觉
    Ⅱ 你变了!
    谁说本性难移
    放下你心中的抗拒吧/改变的秘密真理/三个管家的故事/珍惜改变的代价/你正在哪个改变的阶段?
    改变,就是这么简单
    地上的一条线/四脚朝天又怎样/咦,你怎么搞的?/找个可以商量的人/学习新知,会让你活力十足/想象一下,假如你是鲁滨孙/秩序,将带给你惊喜/太规律,就不好玩了?/失序会让你的生活一团糟/劈柴、提水的艺术/真正的效率,就是正确地“投资”时间/床这种东西,就留给睡眠与做爱吧/故意做些让你很烦的事/时间,以及“5分钟定律”
    你准备好了吗?
    任务1:先找乐趣,快乐是不能省的东西/任务2:一件梦想很久,却没有付诸行动的事/任务3:下定决心,并且坚定到不近人情/任务4:在洪流中学习规划时间/任务5:想清楚,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任务6:自己有这些“弱点”吗?
    6000次!你敢不敢!
    任务7:从现在起,别再自我设限/任务8:重复6000次,建立新习性/任务9:改变你说话的模式/任务10:看一看,自己进步了吗?/任务11:打造一份梦想计划书/任务12:订立目标,别再“这样就可以了”/任务13:失误率不可能是“零”,拟好备用方案吧/任务14:使出浑身解数,选择并完成一个计划/任务15:**大跃进
    Ⅲ 成长的惊异之旅
    与挫折面对面
    放心,挫折是一定会发生的/坚持走在“正轨”上/别让自己故态复萌/太棒了,我进步了!/别被“意外的成功”吓到/不要光想着“美化”你的人生/**目标/利用延迟的力量/慎防“没有智慧的野心”
    生命,就是一所学校
    活出自己的风格/专注每分每秒的每件事/尊重时间,就是提升生活质量/你是不是个“出卖时间”的人?/让自己充分休息与睡觉/学习,能带来不凡的能力/理财,得抛开“乞丐变富翁”的怪念头/没天分又不会怎样/让你的心,有个可以“呼吸”的空间
    编辑推荐语
    一个人的悲剧不在于他输了,而是他差点就成功了。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长了翅膀,却飞不起来的人!
    ·作者为美国企业培训界*知名的大师
    ·世界潜能激励领域*重要的创始人
    ·《出版家周刊》****
    ·《波士顿环球报》好书奖
    ·《**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
    ·《纽约时报》一直保持排行榜第1名
    ·《华尔街日报》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
    ·《出版人周刊》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
    ·Book Sense年度好书奖
    ·连续蝉联金石堂、诚品书店排行榜第1名
    ·亚马逊网络图书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
    ·美国巴诺连锁书店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
    ·打破美国励志类销售榜记录,加印120次
    ·畅销美、日、英、意、法、德等30多国的经典之作
    你,到底怎么了?
    我正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刚参加完朋友小马的婚礼,在他们家待了整晚叙旧。我上大一时就认识小马了,这些年来大家的感情也日渐深厚。
    那个下午,我们衷心祝贺小马和他的新娘苏珊,但我却老想着小马的小弟彼得退缩的模样。认识彼得时他才六年级,但大家都认定他将来会成就非凡。那时,他聪明伶俐,好动活泼,骨子里满溢对生命的激情,让家人和朋友深深着迷。他上学时连跳几级,功课门门优异,一年到头都有时间在篮球场上厮杀。
    自从彼得家搬到东岸之后,我和他渐渐失去了联系。虽然如此,我还是从小马那里得知了彼得不如意的生活——以差强人意的成绩从高中毕业,之后又从大学休学,只因他挣扎着想“追寻自我”。这场婚礼,是多年后我**次再见到他,原本还期望看到一个满脸朝气、光芒四射的青年,但我压根没想到,见到的会是这样一个委靡不振的彼得——笼在他身上的那道光芒已经消失了。
    在排演婚礼晚宴时,彼得始终与众人保持距离。我试着找他说话,他却以有事要张罗为由躲进了房间。隔天他出席了无法推脱的结婚典礼,在接待时他象征性地应酬交际,却一直避开我的视线。以往总是众人焦点的他,现在看起来既僵硬又了无生趣。他表面依然谈笑风生,但当他跟亲朋好友谈到未来的计划和自己的近况时,却给人一种力不从心之感。
    我心里知道,他并没有长大。随着时间的飞逝,他身上的光芒已经消失了,但他还假装世界就在他脚下,而我却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心死”的状态,或许是因为我意识到,这个世界已经遗弃他了。那个野心勃勃、极富想象力、总是令人惊艳的小孩,那个在夏日夜晚陪我到湖边散步、一起去吃冰淇淋、在我还没拿到学位就开始叫我“博士”的小孩,已经不见了。
    婚礼隔天,我把彼得叫到一旁,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一开始他言辞闪烁,当我把对话转移到这几年的生活时,他紧咬着嘴唇,低头强忍住泪水,终于说出了实情。
    “我知道自己完蛋了!没想到我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彼得支支吾吾地道出了他的故事。他们搬家的前一年,他决定不再做个“**的学生”。他深信只要自己愿意,随时都可以在中学时将功课搞定。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我老是告诉自己,明年再好好念书,但总是做不到。”他说,“明年来到时,又觉得全身心念书很不值得。一段时间后我干脆告诉自己,结果糟透了,但我根本不在乎。”
    彼得不明白的是,当一个人放弃某件事之后,想要回头是如此不容易。当他决定不再当个乖学生后,便开始偏离常轨,没过多久就不记得自己姓甚名谁了。“篮球”是他**还在乎和拿手的东西,但他再也无法靠天赋从比赛中脱颖而出。高三时,和他一样**,却比他更努力的对手出现了。尽管如此,当年他还是郡内得分排名第三的主力球员。
    但是后来,他竟然眼睁睁让一件毁灭性的事情发生。高中的球队晋级州**赛时,彼得这位主力前锋却因为成绩不佳,政治课挂了红灯。他的老师破例给他一次机会,只要他写出两页任何和宪法有关的文章,就让他及格。
    可惜的是,他却无动于衷。
    “*让我痛苦的是,我并没有决定不写,但莫名其妙地就让期限过去了,之后自己也无法解释原由。教练找人替代我,但球队在**轮就被刷了下来。我让每个人失望——球队、家人,还有我自己。”
    篮球失利之后,彼得变得畏惧、退缩,但没有试图振作自己。
    他**次直视我的眼睛。“告诉我,医生,什么样的人会做出这种蠢事?”
    我回答不出来,只能深吸一口气,继续聆听。
    整段谈话中,彼得始终显得相当困扰。我开始建议他接受**——虽然这是制式的回应,但我还是感到很不自在。身为一个心理医生,我了解这样的情况,认为**并不会有什么帮助。现在,连我也感受到那种痛楚了,他的绝望感染了我。
    在你空虚枯竭之前……
    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回忆了像彼得这样的案例,其实大有人在。我想到前年来接受**的文森,他的故事和彼得的不尽相同,但本质上一模一样。
    文森不是众所瞩目的明星,他不像彼得那样拥有天生的魅力。他虽然聪明伶俐,但看起来却很迷惘,跟彼得一样垮着张脸。此外,他身上似乎还有些什么东西,是我无法触及的部分。我记得他温顺地陷在躺椅中,注视着地毯,年纪轻轻,神情看起来却非常老态。他诉说着破碎的梦想和自己的不顺遂——他做的事,没一件成功的。他错失了许多机会,一切都迂回往返,徒劳无功。
    我还想到了跟我谈过心的爱丽丝。她原本生活一帆风顺,但进入法学院的**年,她突然认为一切都没有继续的价值,因为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放弃学业之后,她以为花点时间旅行,可以帮助自己理出一点头绪。但后来她发现,自己一无所长,也找不到想去做的事。很快地,爱丽丝感到生活毫无目标,对自己产生极大的怀疑,她觉得自己已经过了人生的高峰,正在走下坡路了。
    我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回到公司开始翻阅旧档案。一个个像彼得、文森和爱丽丝这样的人,来找我时都是一样的失神憔悴。为了找出这些人的关联性,我开始寻找他们童年生活的相似度,然后,我想到了克蕾莉莎。她是我女儿的幼儿园同学,对学校生活充满热情,虽然讲话有点结巴,但她很聪明,并没有任何学习上的障碍。身为康复**的咨询顾问,我见过很多有严重学习障碍的案例,而克蕾莉莎没有这样的情况,我也找不出任何事会影响她的热情和专注。但像彼得、文森和爱丽丝一样,她就是退缩了,也不想做任何努力。
    我浏览了一堆案例,包括小孩以及他们的父母,并了解我所看到的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现象。我的对象是由大人、夫妻和家人组成的。80%的父母将他们十来岁的孩子带来,大都是担心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他们有些就像彼得,潜力十足却渐渐天资荒废。我成功帮助了一些儿童,但有些结果我并不满意。他们到底有什么不同?他们需要什么?我不知道,我想别人也无从知晓。
    合上档案时已经很晚了,我并没有找到彼得的答案。除了对彼得以及其他人的关心之外,他们的挣扎也触动了我,我决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然而,我知道从表面着手,大都徒劳无功,于是我想要和这些人——这些和我档案里的案例一样处境的人一一接触,在他们变成像彼得、文森那样空虚枯竭之前,将他们从泥沼里拉出来。但是,该从何处着手呢?
    接下来的数周,我试图从科学研究调查里寻找答案。以前我曾做过关于自我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集中于人们所重视的东西,还有他们用来衡量自己的标准、对自己的信仰,以及周遭环境对这些目标和行动的影响。我相信这些议题是层层关联的。
    然而,我发现之前关于“低成就”(underachievement)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外在行为或学业成绩的表现,而不是个人内在的体验。大家对这类主题的兴趣,于上世纪70年代曾经达到一个高峰。理论上的概念和方法交互影响,日趋成形,心理**的标准模式也应运而生。但是因为没有确实可信的结论,影响力很有限。“团体**”效果不错,但关于“家庭群体**”,并没有成功的先例。
    我将搜寻范围扩大到其他领域,*后找到社会心理学上的“自我挫败行为”(self–defeating behavior):有些人会有种莫名的倾向,面临机会时故意放弃努力而招致失败。终于,我找到了一丝线索。
    潜能无法发挥,这是一个大议题。只要父母、老师、**师,大家一起努力,就可以找出希望和解决之道。我从“自我挫败行为”研究开始延伸,发展出一套关于低成就的全景视点,希望能找出各种导致低成就的诱因。为了完成这项实验,我们把小孩放到心理研究机构中,父母则到家长互助团体中,全面展开家庭**,并在四个半月当中,和学校以及老师密切联系。以此方法,我提出了“极限潜能计划”(Maximum Potential Project),并取得了****的成绩。孩子们改变了对生活和学校的基本认知,他们变得活力十足,并且能够全心投入。
    想改变,但不知该怎么做
    我在旧金山**公共广播网接受专访,谈论这个“极限潜能计划”。我本来以为关切这个议题的会是家长,但听众的发言却渐渐变成“您刚才描述的人就是我,我就是那种不交作业、喜欢跟学校作对的学生,直到现在还是浑浑噩噩。我想要改变现状,但不知道该怎么做”。
    那天晚上打进热线的听众,有一半以上并非求救的父母,而是想要改变自己的成人。接下来几天,我和同事开始研究如何帮助彼得、文森、爱丽丝,以及像他们一样无法发挥潜力的成人。我想要看着他们从槁木死灰,变得活力十足,全心投入新的生活。
    我当然知道很多成就低的人,是甘于平凡庸碌的。但更多的人就跟彼得、文森和爱丽丝一样,坠入漫长而自我折磨的过程,深深感到失望、痛楚和后悔。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问题之后,我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些人身上出现的问题,几乎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的通病。
    我发现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生活设限。事实上,人们似乎觉得拥有梦想是很尴尬的一件事;他们���较倾向捣毁梦想,而不是追求梦想。对于自己不足的地方,他们勇于承认,但却不敢面对内心真正的向往。明明心里想做得更多,但还是消极以对。而且,越来越多人定好计划后,很快又以各种形式退缩。总之,低成就是日常生活中“惯性堕落”的延伸,例如看不完一本书、老是拖延**计划、无法按时回信,等等。
    更糟的是,这个世界并不怎么重视在逆境中力争上游,或是坚持个人理想、长远奋斗这类的价值观。我们更喜欢有趣、快速和容易的事情。我们对天才和奇人比较感兴趣,而不是一步步朝向目标迈进的人。电影电视剧中的**英雄,也都是靠时髦科技或**力取胜,从不需要吃苦耐劳。
    为了避免辛勤耕耘的劳苦,于是我们降低了标准。从公司机构到公共政策,甚至细微到日常生活,我们任由这样的低标准俘虏自己。广告商老是告诉我们,要年轻并跟得上时代,就不要去管什么历史、文学或世界大事,而且要提防所有对这些知识有兴趣的家伙。在一届美国参议院大选时,一位毕业于长春藤盟校的参选人说他从没听过怀特(E. B. White,美国20世纪**的散文家、诗人和评论家),用这招来凸显自己的“平民”特质。
    一个“放水”的文化
    *后一个可以看出纵容低成就的地方,就是学术界。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一百年来在学院常规教育上逐渐衰微,几乎所有知名大学对于学士学位的标准都有“放水”的倾向,如很多大学的英文系不再需要研读莎士比亚。更荒谬的像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规定大一英文系的新生每周写一篇散文,主题有两种选择,除了指定文学之外,就是他们“*爱的电视节目”。学校公开谴责学位泛滥的问题,但是尔湾分校的教授们被告知,不管学生表现如何,尽量让他们通过考试,不然他们可能会进不了研究院——你应该猜得到为什么,因为,其他大学也在“放水”。
    在低标准的环境中,我们理所当然地降低对生活的期待和情感上的向往,降低对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学识教养,以及个人成就的期待和需求,几乎无人不受影响。
    大众文化崇尚时髦科技,凡事给你省时省力的承诺,远大的理想将变得不值钱,连英雄也开始追求流行。当我仔细检视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有时也会拖延一些曾经很重要的事,把它们延到“未知的将来”,压抑自己的梦想。
    于是我意识到,不论人们*后多么成就非凡,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所有人在成功的过程中,都会遭遇到犹豫怠惰或是其他障碍。事实上,成功者和失败者*大的不同,就是他们选择面对困难的态度。无法突破个人障碍或社会氛围的人,渐渐变得麻木疏离,安于较低的品质,习惯于“有就好”的妥协。就如柏拉图所提到的“无知群众”,满足于和内心认知相似的暧昧阴影。
    很不幸,有潜力创造成就的人,通常会遭到低成就人群的非议、批评,结果不只是个人受伤害,更是整个社会的损失。低成就现象可能导致吸毒、暴力举动或是其他重大问题,但它潜在的影响才是我们*大的损失,远胜于表面所见的乱象。我们流失了多少哲学家、艺术家和发明家?有多少多才多艺的人因而放弃了自己?
    谁来评断你的“成就”?
    有人会问:“何谓‘成就’?由谁来评判?是谁说每个人都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成就?评判一个人‘低成就’的标准又是什么?还有,是谁说‘低成就’就是个问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提供了几种方法,让大家思考由于潜力无法发挥可能引发的问题。我承认这个过程是主观的,因为成就的高低多少牵涉到等级问题,而且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
    掌握这些要素之后,我和同事将一些低成就者组成一个焦点小组(focus group),方式包括上课、实用技巧传授、团体成员交流,以及自我探索。结合上述这些方法,由我同时担任指导员和心理**师的角色,就如同一家拥有数百名员工的工厂,由我来引导他们提高产能。这整个过程,就是本书的基础。
    如果上述提到的行为,对你来说似曾相识,或是你在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任何人身上见到的话,我强烈建议你继续看下去。你选择了这本书,表示你想要改变,或是希望你亲近的人能有所改变。改变是可能的,然而光是“想要”改变是不够的,你至少需要表明决心,并且承诺会持续努力一段时间。
    很不巧,会自我限制成就的人,通常会习惯性地避免这种承诺。为了发挥*大潜能,你一定要摒除积习,学习新的技巧。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依计划循序渐进,就一定会成功。否则,就像一直撞玻璃的苍蝇一样,永远都会遭遇无形的障碍。
    本书是一张地图、一套计划,也是一整组的工具。它是“极限潜能计划”所有技巧的精华呈现,包括了研究成果,以及超过20年的临床经验。它提供了实用、有效率的方法,让你可以突破障碍,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
    不想发挥自己的潜力,只让它维持在*低限度,这就是一种退缩,也等于是放弃了自己的*大权益。相对来说,“成就自我”不只是人生的主要任务,它也可能是你一生中*惊险刺激的探索旅程。

    这辈子,只能这样吗?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