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中国传统的本体观
**节 天是什么
我国当代**历史学家、哲学家和东方学家朱谦之认为文化的根本类型,在知识生活上表现为四种:即宗教、哲学、科学、艺术。他认为,印度文化为宗教文化,中国文化为哲学文化,西洋文化为科学文化。那么,我们也可以把中国古代的天论分为宗教的天、科学的天与哲学的天。
一、宗教的天
1.天命论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不发达,人们对于自然界缺乏认识,以为自然物与人一样也是有精神的,这就产生了自然神。经过一段时间,自然神逐渐融合,形成系统,产生了一个至高神,这就是上帝,后改称天或天命。天命论认为天是*高的神灵,它主宰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天主宰一切,天的命令是不可抗拒的,人只能服从于天命。这是**次把世界统一于天命。也就是说,世界**次有了统一性。如果探讨世界的统一性,才是哲学,那么,中国历史上**个哲学形态就是天命论。
古代人认为人间*高的统治者是奉天命来统治人世间的,是天的儿子,故称为“天子”。这样,天子就借着天威而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望。人们都崇拜天,也崇拜天子,那样,天下也就形成安定有序的社会,大家也就可以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如果都能这样当然很好,那是人们求之不得的。但是,天子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他如果穷奢极欲,也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而且多数天子都会这样的。因此需要给他们的精神加上某种压力,使他们不敢胡作非为。天命论的思想家又提出,人民是天生的,天让天子来保护人民,为人民兴利除害,保证人民的幸福生活。天子如果不能保护人民,那就没有资格在那个位置上,就应该下台,就要换别人来当天子。天子如果残害人民,就是犯了弥天大罪,天就要使他败亡,严厉地惩罚他。天命论者又说,人民听到的,天也就听到了;人民看到的,天也就看到了。人民的耳目与天的耳目是相通的。统治者在人民面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上天都看得一清二楚,听得明明白白。他们又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昭公元年》引《泰誓上》语)人民有什么愿望、要求,天就一定使它实现。人民有什么愿望,天子就有责任想办法使它实现,这就叫顺天命,就会兴旺发达。否则,就是违背天命,就要受到上天的谴责、惩罚。这些思想归结为一句话:“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文)皇天没有亲戚,对所有的人都没有亲疏的差别,只辅助那些有道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呢?做了事情,能使人民得到好处,人民高兴,这就是有道德的人。德,就是得。因此,有道德的人就是能为人民兴大利除大害。这就是商、周时代到春秋战国的天命论。它约在中国早期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占重要地位,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
2.天人感应论
战国的中后期和秦代,天命论受到严重的冲击。汉代思想家认为还需要天命论为政治服务,又因为先秦的天命论受到冲击以后,权威性大大削弱。因此,思想家认为需要对天命论进行改造、重组,再造出适合新���代的新的神灵的天,这个天就是天人感应中的天。天人感应论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是一切神的**,是法力无边的,无所不能的。天与人隔着阴阳五行之气。这些气是天与人进行精神沟通的中介物。人的精神通过气传到天上。天的意志也会通过气传到人世间。天的意志在哪儿呢?据说这种信息是依托在自然现象上,需要研究才能破译。例如,发生日食。日为太阳,日食就是阳被阴严重侵犯。这样就要寻找阴蚀阳的根源。君为阳,臣为阴。强臣逼迫皇帝,就是阴蚀阳。男人是阳,女人为阴。皇后干预政治,也是阴蚀阳的现象。公元前181年发生一次日食,当时是吕后当政。她认为日食就是上天对她擅权的警告,使她虚惊一场。又如公元46年,南阳地区发生地震,东汉光武帝立即下诏书,自己承担罪责,并下令南阳地区免收税租,减轻罪行。气候反常,当然也是上天意志的表现。另外,所有怪异现象都可以解释为上天意志的表现。《三国演义》**回就写建宁二年大青蛇蟠于御座上,建宁四年地震加海啸,光和元年母鸡变成公鸡。“种种不祥,非止一端”,就是说这些都是凶兆。皇帝就问为什么有这些灾异?蔡邕就根据天人感应的道理,认为是妇人与宦官干预政事所致。上天一再警告,皇帝一旦觉悟,改正错误,就能转危为安。蔡邕讲的这一套道理,就是天人感应的运用。
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摆着大架子,似乎比别人都更聪明,不容易听进别人的批评意见。官员借用自然灾害和一些怪异现象,拐弯抹角地给皇帝提意见,因为这里有神秘的“天意”,皇帝还是会认真听取,并考虑改正的。东汉末年,曹节等擅权,迫害忠良,汉灵帝昏庸无能,只好等着亡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