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针对毕业后做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生编写的,也可作为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参考书。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基于传统派教育思想和现代派教育思想双重视角,审视和梳理中小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尽可能突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这里要指出的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有人将现代派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混为一谈,甚至要用现代派教育思想代替传统派教育思想,全盘否定传统派教育思想,致使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举步维艰,广大中小学教师无所适从。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思想不等于现代派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是传统派教育思想与现代派教育思想的有机结合。中国之大,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尤其在操作层面上,不能用一种指导思想、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校和教师。特别是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以开放的胸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有的学校用偏传统派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可能更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的教师用偏现代派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可能更有利于发挥师生的潜能。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园地里,只有在党和政府总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倡导百花齐放,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理想目标。?
在本教材中,我们力求使学习者既能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的基本知识结构,形成指导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又能在此基础上深入钻研,为学习者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进行深度探究提供思路的引导和个人拓展的空间。为此,本教材在内容设计和编写体例上做了如下安排:
就基本的理论构架而言,我们以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应相互适应的两个基本规律为基点,围绕育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育人这一**,设计了12章的内容: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制度与法规、教育途径、教师与学生、教育目的与内容、课程、教育原则、教育方法、学习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本教材力求概念表述清晰,理论阐述精练。为了拓展学习者的教育理论知识,引导其阅读教育经典,并在每章后介绍一本教育名著(包括总体介绍和精彩片段选读),它们是:《学记》、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第斯多惠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富尔的《学会生存》、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德洛尔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加德纳的《多元智能》、《陶行知教育名篇》。为了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成果,每章后还用简短的文字介绍一名当代中小学名师,如高震东、魏书生、于漪、霍懋征、马心兰、李镇西、李希贵、王能智、窦桂梅、华应龙、朱乐平等。当然,上述教育名著和中小学名师只是众多教育名著和中小学名师的代表,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学习的线索和引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教育实践需要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丛林中自由涉猎。另外,我们在**章后还介绍了孔子,孔子作为东方文化的师祖,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有的思想至今仍然有现实意义,中国的教师不能不了解。再者,我们在每章前面列有几条教育名言,在每章后列有2—3个供学习者进一步探讨的思考题。教育名言是人类教育思想的精华,学习教育名言是学习和掌握教育思想的捷径;探讨性的思考题,启发学习者将教育理论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我们诚望本教材能给读者一些新的启发!?
本教材*初的编写提纲由合肥学院伍德勤教授提出初稿,在参编者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后定稿。在讨论提纲的过程中,合肥学院江芳教授、湖北民族学院殷波副教授、衡水学院李玉侠副教授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特此致谢!具体的编写分工是:前言(伍德勤);**章、第九章(伍德勤);第二、八章(滕瀚);第三章(赵辛);第四、十章(杨国龙);第五、十二章(温艳玲);第六、七章(彭国元);第十一章(高芹)。*后由伍德勤、杨国龙统稿。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不少专家和同行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众邦文化的编辑陈月月和梁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赵建军为本书的出版同样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编 者
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