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科学技术哲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科学技术哲学

  • 作者:张之沧
  •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100017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01日
  • 页数:295
  • 定价:¥3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作为一部科学技术哲学专著,涵盖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和技术哲学四方面内容 全书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划界、科学结构、科学发展的规律和模式、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技术的本质及价值、后现代科学与技术、理性方法、非理性方法、多元方法论,后现代思维等问题都进行了有创见的论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哲学回应 突出了后现代的哲学思潮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本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结构合理观点新颖,论证充分,有理论深度,可供哲学专业,特别是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学习、研究和教学之用。
    文章节选
    **篇 自然哲学
    **章 物质观
    物质观问题,作为自然哲学中的核心内容,从古至今,对于人类确立正确的世界观、生命观以及有关自然科学的理论和假说的形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古希腊的有关宇宙构成的各种本原论和物质论,诸如水成论、“无定形”实体论、气成论、火成论、“四根说”、种子论和原子论的问世,就不会产生后来有关自然界的各种哲学观念和科学理论。为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古希腊人的聪明才智和**智慧大加赞美,指出:“在希腊人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想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①另外,即便是对18、19世纪以来取得的*新自然科学成果,恩格斯也从自然观和物质观层面追溯了它们的起源和发展线索。比如他在谈到物质和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的伟大发现时就毫不客气地指出:“在这种认识在自然科学中实际起作用之前很久,哲学就得到了这种认识,所以很容易说明,哲学为什么比自然科学整整早两百年就做出了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结论。”②然而在作者看来,由于迄今为止,人们对待自然界的物质基础持有的*成熟认识要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正是它在物质观和自然观上完成了辩证法、唯物论和实践论的三统一,故本章将着重从如下三个方面给予陈述和论证。
    一、马克思的辩证物质观
    马克思作为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者,在物质观上,从未离开辩证思维来孤立地论述物质和精神、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与实质。特别是在论及物质客体时,总是将其指谓为“思想客体、感性客体或属人的对象”;而且总是站在辩证法的高度批判当时流行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实在论和庸俗唯物论;批判旧唯物论的主要缺陷,即机械论的、非历史的和非辩证的以及抽象地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把它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形而上学缺陷。当然,他也不完全赞同黑格尔的否定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创造主的唯心论,主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①,坚持认为“决定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因素乃是人类直接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方式的理论”。但与旧唯物论不同,他明确指出,人在生产劳动中既作为感觉论的唯物主义者发挥作用,也作为主体的唯心论者发挥作用。特别是彻底的自然主义,拥有把唯心论和唯物论
    目录
    导论
    **篇 自然哲学
    **章 物质观
    一、马克思的辩证物质观
    二、恩格斯和列宁的客观物质论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物质观
    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
    一、古典哲学中的辩证自然观
    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第三章 人与自然
    一、人和自然的辩证法
    二、生态与人道
    三、自然界的解放
    四、“未来”意识与后现代世界
    第二篇 科学哲学
    第四章 科学划界
    一、科学本质的历史考察
    二、科学划界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三、科学的基本特征
    四、科学与真理的关系
    第五章 科学结构
    一、科学的图式结构
    二、科学的动态结构
    三、科学的整体结构
    四、科学的“信息域”结构
    第六章 科学发展论
    一、科学发展的规律
    二、科学发展的模式
    三、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第七章 后现代科学
    一、后现代对古典知识论的否定
    二、自由社会中的科学
    三、后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篇 科学方法论
    第八章 理性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二、分析与综合
    三、类比和模拟
    四、经验建构论
    第九章 非理性方法
    一、认知与情感和兴趣
    二、科学发现和机遇
    三、非逻辑思维(直觉、灵感、顿悟和想象)
    四、身体思维
    第十章 多元方法论
    一、对理性方法的批判
    二、无政府主义认识沦
    三、多元论方法
    第十一章 后现代思维
    一、神话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二、否证论和试错法
    三、科学虚构和塞博虚构
    四、创造性思维
    第四篇 技术哲学
    第十二章 技术的本质
    一、技术的工具性
    二、技术的社会性
    三、技术的科学化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