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史学概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史学概论

  • 作者:贾东海 郭卿友
  •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012737
  • 出版日期:1992年01月01日
  • 页数:443
  • 定价:¥1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这部教材的编写工作是从1989年开始的。当时由主编贾东海参照1989年**教委师范司编制的《历史专业教学大纲》中的《史学概论》的精神和其他高校《史学概论》教学大纲的内容,结合民族高等院校历史系学生实际,设计出编写提纲,广泛征求意见后,进行修订,然后由作者按提纲分头执笔编写。
    本教材力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广泛地吸收了中外有关著作的研究成果,在全面、系统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体现史论结合,**突出,条理分明,通俗易懂,详略适中,以便使学生和读者能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
    《史学概论》除主要供民族院校历史专业做为教材外,也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历史、政史专业,广大史学工作者和史学爱好者均可做为研究学习的参考书。
    文章节选
    第三讲 历史发展辩证法
    一、历史运动过程的规律性
    1.什么是历史的规律性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性不是历史事物的外部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其内在矛盾的本质联系决定的。人类社会是在各种矛盾中前进的,矛盾形成历史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始终。事物的矛盾法则是辩证法的精髓。历史运动与矛盾法则二者有着直接关系。其中代表历史新事物和事物发展方向的矛盾方面,它之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由被支配地位上升到支配地位是“由于许多不明显的逐渐的量变积累的结果”①。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及其基本发展趋势,是由各种事物的具体性质和事物内在联系的必然性所决定的。例如人类社会从���级的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的公有制,它是由生产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所决定的。因此历史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内在联系和必然性,就是历史事物的规律性。
    2.历史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同一性)或个性。历史的规律性也表现为共性(同一性或一般性)或个性(特殊性)。普遍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共同本质(或称一般本质),特殊性决定事物的特殊性质(或称个别性质)。 贾东海等同志主编的《史学概论》的出版,是史学理论研究的又一成果,也是一部体例新颖、内容丰富、具有特色的、比较适用于民族高等院校历史系“史学理论?课程的新教材。目前对于这一课程名称并不统一,有的叫“史学概论”,有的叫“史学导论”,有的叫“史学理论与方法”。本书吸收了近年来史学理论研究的许多新思想、新成果,凝聚着作者的丰富经验与科研成署。它必将对我国史学理论的研究与“史学概论”的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有利于“史学概论”的学科建设,有利于培养史学专业人才,有助于推动我国历史科学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史学理论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迟。虽然早在二十年代梁启超就曾做过建立“新史学”的努力,后来又有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为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做出过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了辉煌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我国高等学校历史专业,没有专门系统传授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课程。有鉴于此,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教育部做出了重新开设“史学概论”的决定,自1980年前后部分高等学校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
    目录
    **编 史学原理
    **讲 史学概论与历史科学
    一、史学概论的研究范围、内容及其学习的意义
    1.史学概论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2.理论、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3.史学概论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4.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
    二、历史科学的含义、层次结构与特点
    1.历史、历史学与历史科学的含义
    2.历史学的层次结构
    3.历史学的学科个性
    第二讲 历史科学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历史科学的基础
    1.何谓历史观
    2.唯心史观的主要错误
    3.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
    1.唯物史观创立的历史条件
    2.唯物史观建立的过程
    三、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与加强史学理论建设
    1.全面地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2.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3.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与加强史学理论建设
    第三讲 历史发展辩证法
    一、历史运动过程的规律性
    1.什么是历史的规律性
    2.历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二、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1.何谓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2.何谓历史的多样性
    三、历史运动过程的阶段性
    1.社会形态与历史分期
    2.历史运动过程的渐变和突变
    四、历史运动过程的趋向性
    五、历史运动过程的复杂性
    1.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历史的选择性
    3.历史的原因与结果
    第四讲 历史发展的动力说
    一、唯心史观动力说的历史演变
    1.“天命观”与“宿命论”动力说
    2.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动力说
    3.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动力说
    4.孟德斯鸠的“法意”与“地理环境”动力说
    5.爱尔维修的“利益”、“情欲”动力说
    6.康德的“对抗”与“性恶”动力说
    7.弗希特的“自我”动力说
    8.黑格尔的“**精神”动力说
    9.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与“爱”动力说
    10.空想社会主义的“真理’与“正义”动力说
    11.复辟时期法国史学的“**斗争”动力说
    12.密芝勒的“人民群众”与布朗基的“政治革命’动力说
    13.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存竞争”动力说
    14.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与“权力斗争”动力说
    15.朗普勒西特的“文化史观”与“多元”动力说
    16.“英雄史观”动力说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动力说的宏观论及其理论层次
    1.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来考察历史发展的动因
    2.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去考察历史的动因
    3.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考察历史的动因
    4.从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实践来考察历史的动因
    5.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过程来考察历史的动因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动力说的微观论及其在史学中的运用
    第五讲 史学认识论及其特征
    一、史学认识论的主体与客体
    1.何谓史学认识论?
    2.历史的主体与客体
    3.史学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4.史学认识的客体特征
    二、史学认识的三极思维结构与功能
    1.在史学认识中,主体是怎样去认识自己的客体呢
    2.史学认识的过程和思维方式
    3.关于历史事实的逻辑——认识论的结构
    4.史学认识过程的矛盾及其特征
    三、史学研究成果(历史真理)的检验
    1.史学认识成果的检验标准
    2.史料对史学研究成果的检验
    3.理论批判的重要性
    第六讲 史学的社会功能
    一、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1.历史与现实的区别
    2.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二、在历史研究中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1.何谓实用主义
    2.何谓客观主义
    三、史学的社会功能
    1.史学内在的两种属性
    2.史学的社会功能种种
    3.如何更好地实现史学的社会功能

    第二编 史学方法论
    第七讲 搜集、整理与鉴别史料的方法
    一、与史学方法论有关的几个概念
    1.方法和方法论
    2.史学方法与史学方法论
    二、搜集与整理史料的方法
    1.史料的种类
    2.搜集与整理史料的方法
    三、鉴别史料的方法
    1.辨伪
    2.校勘
    第八讲 历史研究的**分析法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斗争的理论
    二、在史学研究中如何运用**分析法
    1.正确掌握**概念的实质
    2.在史学研究中,实施**分析法的几点要求
    三、**分析法不是历史研究的**方法
    第九讲 历史研究的其他分析方法
    一、历史的解释
    二、历史的分析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四、系统分析与心理分析
    1.系统分析
    2.心理分析
    第十讲 历史研究的逻辑方法
    一、假设与证明法
    1.什么是假设
    2.定性假说与定量假说
    3.肯定假说与否定假说
    二、逻辑分析方法
    1.分析和综合
    2.归纳与演绎
    3.抽象与具体
    三、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
    四、中国近代历史考证方法
    1.王国维的逻辑的“二重证据”法
    2.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法
    3.顾颉刚的“层累式”法
    第十一讲 历史比较研究法 宏、微观研究法及批判继承法
    一、历史比较研究法
    1.历史比较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历史比较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特点
    3.历史比较研究的原则、类型和程序
    4.历史比较研究方法的作用和局限
    二、历史宏、微观研究法
    1.历史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含义
    2.宏观研究法与微观研究法在史学中的具体运用
    3.宏观研究法与微观研究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关系
    三、历史的批判继承法
    1.马克思主义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
    2.有关史学遗产批判与继承的几个问题
    第十二讲 历史人物评论原则与方法
    一、历史人物评论的原则
    二、评论历史人物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三 评论历史人物的几种方法
    第十三讲 史学著作评论的方法
    一、史著评论的性质和作用
    二、坚持社会与学术统一的史著评论标准
    三、正确地开展史著评论工作
    第十四讲 史学认识结果的表述方法
    一、史书的体裁
    1.干枝竞秀的古史体裁
    2.史书体裁在近现代的演变和发展
    3.史书体裁和内容的关系
    二、历史认识结果的表述
    1.表述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
    2.史书语言的基本要求
    3.重视史事的表述技巧
    三、史书编著的类例
    1.类例在史书编纂中的重要性
    2.史书编纂的一般性类例
    3.确定史书类例的基本原则
    第十五讲 史学工作者的基本修养
    一、史实是史学的基础,掌握史料 辨伪求真,纪史以实是史家治史的基本功
    1.纪史以实是史学的生命,是史家必须恪守的职业道德
    2.掌握**手史料,辨伪存真,避虚就实是史家治史的基本
    3.社会调查与历史调查是治史的重要手段
    二、史论是史学的要素,掌握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史学工作者德才修养的核心
    1.史论是史学的要素
    2.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史学工作者德才修养的核心
    三、史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史家要博学多识,建立多层次网络性的智能结构
    1.史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史家应“习六艺”“百事通’
    2.通达史学的表述体裁与体例
    3.潜心文采、优化文风
    四、以史为镜、古为今用是史学的社会功能,史学工作者要关注现实,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握史学研究的方向
    1.以史为镜,鉴古致今是史学的社会功能之一
    2.关注现实,站在时代前哨 发展社会主义新史学

    第三编 史学理论史
    第十六讲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大势
    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产生:从史学意识到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
    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系统的史学批判理论的提出
    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史学批评的繁荣和理论形式的丰富
    四、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批判、总结、嬗变
    第十七讲 中国近现代史学理论发展评述
    一、封建时代史学的没落与分化
    二、新史学的兴起
    三、新史学的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孕生与发展
    第十八讲 毛泽东对史学理论的贡献
    一、史学的重要性与目的论
    二、历史唯物论指导下的中国史观
    三、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发展
    四、历史人物评论的准则
    五、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态度
    第十九讲 新中国40年来历史理论研究述略
    一、对人类发展过程的总体认识
    二、社会形态及其有关的理论问题
    三、关于历史进程中主体问题的理论研究
    第二十讲 西方史学理论史发展概述
    一、古代西方史观的演变
    二、近代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
    三、现代西方史学理论要点述介
    第二十一讲 二战以来国际上史学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一、二战以来国际上史学发展的概况
    二、当代国际上史学发展的总趋势与特点
    三、当代国际上史学发展变化给我国史学的启迪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
    编辑推荐语
    本书接触到当代史学发展的趋势、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以及当代史学跨学科发展向史学研究提出的新问题等。对多数民族学生来说,它有助于启发思维、激发学生探讨理论、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开发智能,有助于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特别是独立从事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它是使学生未来从事史学工作和跨入研究领域的向导。
    本教材广泛地吸收了中外有关著作的研究成果,以问题为**,体现史论结合,**突出,条理分明,通俗易懂,详略适中,以便使学生和读者能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