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建筑、营构、睿智
建筑随世博会—同成长
世博会的场馆建筑 直是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综合考虑社会历史事件的变迁、对场馆建筑规划、利用以及建筑思潮的演变,可将世博会场馆历史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更新期。此次我们请来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诘他来谈谈世博会场馆建筑的发展。
萌芽期——建筑材料变革
(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至1873年维也纳万国博览会)
由于早期的世博会参展**有限,也为了炫耀早期工业革命的成就,当时采用了将全部展区集中于一栋建筑的布局方式。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只有一幢建筑,所以会场平面也就是“水晶宫”本身了。1853年的纽约万国博览会是**在美国举办世博会,其展馆建筑完全模仿“水晶宫”的布局和形制建造。之后1855年和1867年巴黎万国博览会的“产业宫”以及1862年伦敦万国博览会的会场也都采用了单栋建筑的形式。
早期的博览会还没有形成主题馆、**馆、地区馆等布展方式,在场馆布局上也没有尝试过分散布局的方法。直到1876年的费城万国博览会才开始允许各个**建立自已的独立展馆。从1873年维也纳万国博览会开始设立独立的主题展馆,包括工业馆、机械馆、艺术馆、农业馆,这四大展馆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世博会中*主要的展馆。同时在这届博览会的布局上,突破了以往单栋建筑的格局,开始注重与周边环境的配合。
回顾这一时期的展馆建筑,受到工业革命和早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出现了以伦敦“水晶宫”为代表的,采用铸铁和玻璃作为主要材料,以传统温室结构为蓝本,采用便捷迅速的预制装配方式进行施工的大型展览建筑。虽然在建筑风格上它们还受制于古典风格的影响和制约,但作为打破欧洲石砌建筑传统,建造全新的空间体验,并引发之后关于现代设计理论和思潮的起点,其影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发展期——主办国展馆出现
(1876年费城万国尊览会至1939年纽约万国博览会)
由于早期世博会的举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为主办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带来了切身的利益和深远的影响,所以在之后一段时期欧美列强纷纷热衷于举办各种展会,炫耀各国国力,从此引发了一场举办世博会的竞赛。
在布展方式上,1876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次出现了主办国展馆,当时只是两个独立的小展馆,之后逐渐发展成为由数个展馆组成的主办国展区。*初的**展馆采取分散布局,直到1900年巴黎万国博览会才开始形成较为集中的**展馆区,在这之后的100多年问,随着会展组织方式由按照展品分类转变为按照**分类,**展馆逐渐取代了主题展馆,成为世博会展区内昕占比重*大的展馆区域。1937年巴黎艺术和技术博览会还出现了主办国各地的地方展馆。
为了配合主会场的展示活动,一些文化展馆与休闲区逐渐出现。1878年巴黎万国博览会**次将塞纳河左岸夏约宫作为文化活动的专门场馆,但真正的独立娱乐休闲区出现在1893年的芝加哥万国博览会。
当时在美国消费主义的推动下,世博会展区将喧闹的娱乐项目集中布置在**大道上,以保持展览会其他展区的公园般���氖围。随着世博会的功能从单纯的工业产品会展演变为综合性的城市活动,娱乐休闲区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休闲设施也纷纷进入世博会展区,并与公园绿地一起形成了主题公园式的**活动区。
在规划结构上,1876年费城万国博览会开创了以绿地广场和水池为核心,围绕着主展厅和主题馆,独立**展馆分散布局的规划结构,这种方式不仅在19世纪的历次世博会中反复使用,甚至在1915年的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和1935年的布鲁塞尔博览会仍在使用。
在功能分区上,1900年巴黎万国博览会开始出现较为明确的功能分区,之后大部分的世博会展区都按照轴线对称的方式集中布局,即展区内有明显的**轴线大道,各场馆区围绕**大道对称布局,并目常常在轴线大道上放置会展标志物。
P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