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QQ咨询:
有路璐璐: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作者:俞可平
  •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 ISBN:9787229012441
  •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01日
  • 页数:341
  • 定价:¥40.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229012441
    • 作者
    • 页数
      341
    •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01日
    • 定价
      ¥40.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实际、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善于结合,是我们党成功的世界经验,也是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深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工作,我理解应当注重把握好以下几个“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科学,它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党对实践难题的理论回答和实践意图的理论表达。党的创新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来源于实践,*终又是为了指导实践,并在指导实践中实现其价值。学与用在逻辑上有先后,在现实中是同步推进的。这就要求我们边学边用,学中用,用中学,用学习的成果指导实践,用实践的成果滋养理论。带着应用的目的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才有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内在动力和明确方向,自然顺畅地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正确措施”。当前,一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查找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文章节选
    **编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不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研究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不容回避的是,基本理论研究滞后的情况还明显存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我们的理论研究方式还没有彻底转变,包括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尽管30年来,我们一直在讲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今天又进一步讲科学发展,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但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怎样用改革创新精神作指导,努力做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努力做到科学发展、转变研究方式,却思考不够。这种状况影响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当前正在进行的大学教材建设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想就如何进一步转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方式问题讲几点想法,供同志们讨论。
    一、进一步转变基本理论研究的视角
    总体上讲,30年来,我们的理论研究方式是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一致的,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以**斗争为纲”转变到了“以经济建设为**”。这反映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就是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视角转变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视角。
    理论研究视角的转变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的。邓小平是开启理论研究视角转变的**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预备会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报告针对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号召人们解放思想,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恢复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篇讲话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宣言书,也是开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征程的宣言书。此后,邓小平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理论思考。他多次指出,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长期没有完全搞清楚。1980年,邓小平就提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1985年,他明确提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重要��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显然,邓小平在这里所提出的问题,不是针对革命战争时期的问题,而是针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问题。换句话说,他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思考已经从过去的革命视角转变到今天的建设视角。他并不是一般地讲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认识不清楚,更不是讲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认识不清楚,而是说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问题上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成熟的思想认识,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还认识不够、研究不深,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重大失误的根本思想根源。
    转变理论研究视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转变视角,才能深刻理解邓小平一再提出的上述理论问题的含义,才能认识到这个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中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也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败的*重要问题。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蕴涵着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新解答,为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彻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辟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打开了**个缺口。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从建设理论的视角重新思考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这个时代问题的历史。邓小平在回答这个问题中,同样作出了****的巨大贡献。他从正反两个方面仔细分析和研究过这个问题。比如,他提出过多个社会主义的反命题,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不是社会主义”等,并联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结合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给出了正面的回答。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集中概括,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还针对当时人们争论不休的经济特区建设的性质问题,明确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他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不仅如此,邓小平还在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继邓小平之后,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来思考和研究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理论成果,特别是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实践一再证明,只有坚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包括研究基本理论问题,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转变理论研究视角的实质,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我们党历来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反对本本主义。在革命时期是这样,在建设时期更是如此。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并提出了“一个**,三个着眼于”的研究方法,即“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党的十六大之后,我们党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并在理论领域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明确提出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问题上做到“四个分清”,即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其目的是要立足于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一个更加全面、准确和科学的认识,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创新。
    转变理论研究视角的关键,是要实现从革命到建设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即实现从“破”到“立”的转变。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要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时期的主要任务则是要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其间有着十分不同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比如,革命时期强调的是破坏旧的社会制度,划分**队伍,进行**斗争,打碎旧的**机器,夺取**政权;而建设时期强调的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团结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创造稳定、和谐、和平的发展局面,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过去,我们不太懂这个道理,把“破”与“立”的界限相混淆,甚至认为“破就是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所以,在建设时期还大讲**斗争、无产**革命和无产**专政,结果是自乱阵脚,甚至使经济社会到了崩溃的边缘,犯了严重错误。其中,既有经验主义,又有教条主义错误。
    通过30年的努力,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视角发生了深刻转变。但也要看到,这种转变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以及不同人们那里是不完全一样的。比如,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方面,有的同志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从传统的“革命理论”视角去解读马克思主义,又用误读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看待今天中国的现实,于是就出现了几种错误观点:一是“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再能够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或明或暗地主张放弃马克思主义:二是“走样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走了样的社会主义,主张回归原来的马克思主义;三是“取代论”,认为不论传统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不能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主张另辟蹊径,用民主社会主义等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这些错误观点的用意和结论不同,但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上是一致的,都是用革命时期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来代替整个马克思主义,不懂马克思主义中既有革命理论,也有建设理论,而且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要深入开展,要展现自己的生命力,就需要在转变理论研究视角方面继续下大工夫。
    二、进一步丰富基本理论研究的内容
    只要我们能够彻底地切实地转变理论研究视角,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是一个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广阔的思想空间。即使就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而言,也有许多新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开拓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三大规律”的思想需要深入研究“三大规律”是我们党近些年来提出的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个层次的规律,即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研究“三大规律”,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供了新的重要参照系。从这个角度看,经典著作中有许多重要思想长期被忽视,而恰恰是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特别重要的启发乃至指导意义。
    就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言,过去我们主要讲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斗争理论、无产**革命理论等。今天看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实际上还提出过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许多其他思想。如马克思提出过关于社会发展的“三形态”思想、全球化思想、现代化思想、产业结构转化思想、股份制和合作社思想、“三农”思想、民族宗教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社会主义因素的思想、东方落后**社会发展道路思想等;恩格斯还研究过人类的起源、“两种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民族宗教问题、军队问题、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问题等,提出了许多十分宝贵的思想;列宁提出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落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特别是提出了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条件下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思想等。深入研究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就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而言,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理解比较片面。比如,谈社会主义本质,我们常常只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上看问题,把社会主义与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从社会价值、社会功能上看问题,把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忘记了。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是**地统一在一起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既强调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又强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其中既有科学判断,又有价值判断;而且,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在邓小平看来,如果社会目标达不到,就说明制度手段有缺陷,就需要适当调整。这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理解,改革的根本和**就是要根据上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来矫正、调整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安排,而不是要彻底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如单一的公有制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改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行就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不行就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我们今天所实行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乃至整个社会制度就是这样逐步形成的。又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为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践提出过方案,即“十大纲领”,但长期被忽视,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草案。今天看来,这些思想十分有意义,蕴涵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思想,如地租思想、高额累进税思想、废除继承权思想、银行信贷思想、经济的宏观调控思想、义务劳动思想、城乡一体化思想、免费教育思想等,而且还隐含着保留市场经济、实行多种所有制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等思想。如果能够认真研究这些思想,并在实践中认真加以实施,我们就不会犯过去急躁冒进的错误。即使在今天,我们也还远没有完成这些任务,需要认真研究实践。……
    目录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第五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上的讲话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的几个问题
    **编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
    改革开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许鲁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需要全面理解马克思
    世界历史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观点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时代分析理论框架及其意义解析
    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种具体途径
    梁跃民深入研究现实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
    马克思主义核心主题及其在当代中国
    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推进
    改革开放30年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经验及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中国化之路及时代昭示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经典作家理论中一些长期被忽视的重要思想
    改革的时代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成
    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改革动力论
    全球化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价值论、目的论、动力论思想的集中体现
    试论胡锦涛关于国防军队建设的三大战略思想及其发展脉络
    孙峰《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源流”关系的当代解读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谐世界:全球化背景下的考察
    第三编 “四个分清"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个分清”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创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时代”问题的基本思想述评
    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实践标准与解放思想——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论改革开放以来党对马克思主义“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的继承与创新
    谭海林基于价值延续性和联系性的价值创造与分配问题
    探析——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哲学思考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几点思考
    《资本论》中意识形态思想的文本研究
    什么是“共产主义”——对“共产主义”的多维视角解读
    马克思对天赋人权的批判
    认真对待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论断
    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的价值维度探析
    编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