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两汉三家《诗》学史纲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两汉三家《诗》学史纲

  • 作者:俞艳庭
  • 出版社:齐鲁书社
  • ISBN:9787533322656
  •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01日
  • 页数:356
  • 定价:¥30.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33322656
    • 作者
    • 页数
      356
    •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01日
    • 定价
      ¥30.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采用排比史料、考订年代的文献学方法,对鲁、齐、韩《诗》各自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清理。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鲁诗》尚谨守,明礼制,至刘向而言灾异。《鲁诗》学术集团在汉初便已形成,以后又通过与武帝、昭帝、元帝、哀帝等几代天子的双向影响,从而极盛于西汉一代,具体标志是《鲁诗》派**学者韦贤、韦玄成父子先后为相。《齐诗》重致用,尚事功,经过董仲舒、夏侯始昌、后苍、翼奉等几代学者的不断改造,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阴阳五行化体系;见于记载的西汉《齐诗》学者不如《鲁诗》那么众多,但他们的说解极富特色,至翼奉、萧望之、匡衡而臻于鼎盛。《韩诗》在西汉的发展势头相对较弱,至蔡义、王吉而趋盛。
    王莽代汉是两汉三家《诗》发展的重要关节点。在此期间,《鲁诗》受创*重,《齐诗》受益*大,《韩诗》学者已开始称言图谶。东汉初年朝廷矫枉过正,其所举措往往反新莽而行之。于是三家在东汉形成了《鲁诗》不衰、《齐诗》不昌、《韩诗》极盛的局面,而这种局面的形成,早在王莽篡汉期间便已暗伏朕兆。东汉三家《诗》中,《韩诗》学者言符命谶纬者*众,《韩诗》在东汉的极盛应该与其适应了新的时代要求有关。
    文章节选
    第二章 西汉《鲁诗》元王派
    **节 刘交和汉初《鲁诗》学术集团
    楚元王刘交“好书,多材艺”,早在秦时便学《诗》于浮丘伯。封楚之初,便注意延揽申公等专治《鲁诗》的学者。他不仅自己读《诗》,著有《元王诗传》,而且诸子皆读《诗》。在自己的王国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鲁诗》学术集团。
    由于楚元王的喜好和扶持,《鲁诗》在汉初便获得了难得的发展空间。景帝以前,楚王国一直都是《鲁诗》学者的重要活动基地。
    王应麟云:“后汉翟醣日:文帝始置一经博士。考之汉史,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诗》为博士,五经列于学官者,唯《诗》而已。”①这段叙述是比较客观的。历经秦火和秦末战乱,《诗经》在五经之中较早萌芽,并*先立于学官,楚元王刘交堪称大功。元王之后,刘郢客、刘戊时期,申公等《鲁诗》学者一直在楚从事学术活动。在楚期间或退居家教之后,申公培养了大批《鲁诗》学者,为经学走向“昌明时代”做好了人才储备和重要铺垫。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是西汉政治的重大转向,也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但武帝的决策绝非出于一时冲动,在此之前,他至少已在《鲁诗》学者那里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
    刘向、歆父子不仅亲历了西汉由盛而衰终亡的过程,并以极为活跃的学术、政治活动与各派经师相纠葛,使元王派《鲁诗》走向**。
    ……
    目录
    绪言
    **章 两汉三家《诗》学兴衰迭代概观
    第二章 西汉《鲁诗》元王派
    **节 刘交和汉初《鲁诗》学术集团
    第二节 刘向的说《诗》特点及其对《鲁诗》的改造
    第三节 刘歆:从经师到国师
    第三章 西汉《鲁诗》申公派
    **节 申公和他的弟子们
    第二节 瑕丘江公与《鲁诗》的传播
    第三节 许生与《鲁诗》的授受
    第四节 司马迁与《鲁诗》
    第五节 《鲁诗》韦氏学
    第四章 东汉《鲁诗》学
    **节 王莽篡汉期间和东汉初期的《鲁诗》学
    第二节 东汉中期的《鲁诗》学
    第三节 东汉后期的《鲁诗》学
    第五章 西汉《齐诗》学的兴盛
    **节 辕固的政治、学术观及其影响
    第二节 董仲舒、夏侯始昌对《齐诗》的
    阴阳五行化改造
    第三节 后苍和他的弟子们
    第四节 《齐诗》翼氏学
    第五节 匡衡与《齐诗》
    第六章 东汉《齐诗》学的衰微
    **节 王莽篡汉前后的《齐诗》学
    第二节 东汉《齐诗》学概览
    第七章 《韩诗》在西汉的传授
    第八章 《韩诗》在东汉的极盛
    **节 薛汉及其后学
    第二节 东汉其他《韩诗》学者
    第九章 历代三家《诗》辑佚述略
    **节 《诗考》——筚路蓝缕
    第二节 元明——不绝如线
    第三节 清代——蔚为大观
    第四节 《韩诗外传》的校定与辑佚
    结束语
    附录一 两汉《诗》学授受表
    附录二 三家《诗》著述考
    附录三 《褰裳》朱熹“男女相咎”说探源
    附录四 韦玄成未曾以《诗》授哀帝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