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佛学之精神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佛学之精神

  • 作者:洪修平 陈红兵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67675
  •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01日
  • 页数:360
  • 定价:¥3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本书追溯了中国佛学精神的印度文化之源、中土文化之根,并对中国佛学精神的形成发展、中国化佛教宗派的主要理论学说、中国佛学精神在不同理论学说中的体现,以及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和人文精神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探索和分析,是研究中国佛学形成发展历程、中国佛学基本理论学说、中国佛学精神特质的力作。
    本书是带有专著性质的国学教材,读者对象为大专或本科生,系高职高专以上院校人文素质或通识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社会人士、干部与经理人才的讲座教材与读物。
    文章节选
    **讲 绪论:中国佛学的特点与精神
    创立于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以后,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发展,*终完全融人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成为其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佛教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基本精神,同时叉吸收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和方法,为适应中国礼会的需要而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漫长的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佛教形成了它鲜明的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
    中国佛教思想究竟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产生的,又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中国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如何,对这些问题,人们可以见仁见智,有不同的看法。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却是有意义的,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r解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佛教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在这里,我们即根据学术界的有关看法,并结合我们自己的研究,对此略作探讨。以下先从八个方面来概述我们对中国佛教思想主要特点的看法。
    **,中国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融会般若性空论为特色的心性学说,并在中国佛教思想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
    目录
    **讲 绪论: 中国佛学的特点与精神
    第二讲 中国佛学精神的印度文化之源
    **节 印度文化精神
    一、 印度文化精神形成的诸多因素
    二、 印度文化精神的几个主要表现
    三、 印度文化主题的几个重要观念
    第二节 印度佛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 佛教的创立与原始佛学思想
    二、 佛教的分化与佛学的发展
    第三讲 中国佛学精神的中土文化之根
    **节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展开
    一、 两汉时期
    二、 三国两晋时期
    三、 南北朝时期
    四、 隋唐时期
    五、 宋代以后
    第二节 佛教中国化的方式与途径
    一、 佛教的方术灵神化
    二、 佛教的儒学化
    三、 佛教的老庄玄学化
    第四讲 中国佛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节 中国佛学精神的孕育
    一、 汉代佛学的两大系统
    二、 魏晋佛学与玄学
    三、 南北朝佛教学派
    第二节 中国佛学精神的形成
    一、 天台宗
    二、 三论宗
    三、 法相唯识宗
    四、 华严宗
    五、 禅宗
    六、 净土宗
    第三节 中国佛学精神的渗透
    一、 入宋以后佛学的衰微与佛教的持续发展
    二、 明清佛教的停滞与居士佛学的兴起
    三、 近现代佛学的复兴与人间佛教的提出
    第五讲 性具实相说
    **节 五时八教与止观并重
    第二节 三谛圆融与一念三千
    第三节 性具善恶与无情有性
    第六讲 诸法性空论
    **节 六家七宗与僧肇佛学
    第二节 破邪显正与真俗二谛
    第三节 八不中道与二藏三法轮
    第七讲 法相唯识学
    **节 三性三无性
    第二节 唯识转依说
    第三节 五重唯识观与五种姓说
    第四节 五位百法与因明学说
    第八讲 法界缘起论
    **节 业感缘起到真如缘起
    第二节 法界观门与无尽缘起
    第三节 六相圆融与十玄无碍
    第四节 五教十宗与禅教一致
    第九讲 修心见性论
    **节 般若、佛性与东土五祖
    第二节 神秀北宗与息妄修心
    第三节 惠能南宗与顿悟心性
    第十讲 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
    **节 中国佛学圆融精神的形成
    一、 中国佛学圆融精神形成的文化根源
    二、 中国佛学圆融精神形成的现实需要
    三、 中国佛学圆融精神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国佛教的三教融合思想
    一、 三教融合思想的历史发展
    二、 三教融合思想的一般内涵
    第三节 中国佛教的判教思想
    一、 南北朝时期的判教思想
    二、 隋唐时期的判教思想
    第四节 中国佛教理论学说中体现的圆融精神
    一、 在魏晋南北朝佛教理论中的体现
    二、 在隋唐佛教宗派理论中的体现
    小结
    第十一讲 中国佛学的伦理精神
    **节 中国佛教的善恶观
    一、 业报轮回与善恶报应
    二、 性具善恶与十善业道
    三、 劝世宝卷与功过格
    第二节 中国佛教的戒律观
    一、 道宣戒律观
    二、 天台戒律观
    三、 禅宗无相戒与百丈清规
    第三节 中国佛教的修行观
    一、 从戒定慧到六度四摄
    二、 无修之修与称名念佛
    第四节 中国佛教的孝亲观
    一、 魏晋南北朝佛教孝亲观
    二、 唐宋佛教孝亲观
    三、 宋元以降的佛教孝亲观
    小结
    第十二讲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
    **节 中国佛学人文精神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中国佛学人文精神的人本意蕴
    一、 从“诸法无我”到佛性如来藏
    二、 从涅槃佛性到自心自性
    三、 从见性成佛到发达人生
    第三节 中国佛学人文精神的入世关怀
    一、 “体用一如”: 入世关怀的理论依据
    二、 “即世间求解脱”: 入世关怀之融入平常日用
    三、 “救世救国”: 入世关怀之参与世间事业
    小结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