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

  • 作者:王炳照
  •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099443
  •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1日
  • 页数:448
  • 定价:¥42.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讲述了:《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是我校教育学院教育学一级学科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必修课。这门课程始设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20多年了。早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需要,当时的教育史教研室就曾准备编写一本相应的教材,以便为教学提供基本凭借。该教材至今才问世,有一系列原因,但主要还是编写研究生教材面临一些不太好把握的问题。
    文章节选
    专题一 教育史料学研究的定义及
    若干构架问题
    构建中国教育史料学的学科框架,是教育史研究的基础性课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史学科自身不断完善发展的一个客观需求。我们曾经在多种场合中强调:教育史的研究基础在于史料,没有充足的相关史料做依据,就谈不上科学态度与严谨治学。因此,开展中国教育史料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使中国教育史的学科更加完善系统,也有助于为一般非教育史专业的人提供更为便捷、全面的资料性帮助。
    中国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大国之一,这种文明大国地位的确立与维系,有赖于中国教育的源远流长。中国教育不仅具有丰富广博的内涵,而且从商代甲骨文的发现至今,三千年来的文字记载从未中断。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积淀,形成了极为完整系统的教育文献资源。这些文献资源,既构成了我们研究历代中国教育制度及其思想的基础,同时它本身的博大容量,也足以作为一个自主的学科系统,为我们提供充裕的研究空间。这种研究既具有学理性,也具有工具性的特征。
    就“学理性”而言,中国教育史料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中国教育文献构成的一般规律及特征,并有助于借鉴文字学、目录学、训诂学以及校勘、考证的多方面成果及方法,更全面的审度中国教育史的学科内容,从而不断提升中国教育历史研究的高度,强化并充实其历史文化的内容。同时,也使得我们在思考教育史的问题时,不仅仅囿限于一般教育学的原理和角度,也可以更切合中国历史的背景和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教育史料学问题上的深入研究,可以从史料的真伪性、准确性以及权威性等方面,为教育思想及制度的研究,提供更加合理的文献依据,从而提高教育史学科本身的学术水平。
    就“工具性”而言,中国教育史料学的研究,也可以为一般的教育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打开方便之门。在他们需要有针对性地查索、利用以往的教育文献资源的时候,能够按图索骥,更加准确、更有效率。教育史料本身并不是一种零乱无章的材料的堆积,教育史研究的目的、内容,也与教育史料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的对应联系,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教育史料本身的构架系统特点,把握教育史研究与教育史料之间的关系,无疑是提高教育史研究水平及其效率的必要条件。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就必须使这一学科本身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并且具有清晰的学科界定。这就需要我们思考以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怎样理解和诠释教育史料学的定义及其依据?中国教育史料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主要的问题是什么?一般的方法与原理如何?如何构建中国教育史料学学科的主体框架?等等。
    一、中国教育史料学定义的提出及其依据
    中国教育史料学是研究中国教育文献本身的构成及其规律和特征的学科。作为一个学科概念的提出,它具有边缘性和自主性的双重特征。所谓“边缘性”,是指这一学科具有依附于多种学科的边缘属性,它既属于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分支,又属于一��文献学的分支,同时又需要借鉴和采用上述学科研究的成果、技巧和方法,至少应该属于上述两种学科的交叉学科。所谓“自主性”,是指这一学科又具有区别于上述学科的特定研究对象与视角。同一般的教育史学科相比,它所解决的主要是教育史研究中专门针对史料部分的问题;同一般的史料学相比,它所解决的主要是一般文献史料中专门针对教育史料部分的问题。
    就教育史学科而言,它是依据一定的文献史料来研究教育历史现象和问题的本身,而教育史料学则需要分析这些文献史料的性质、真伪、来源以及它的准确性和分布规律等问题。因此,教育史料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史研究的科学性和效率,并且也是判定教育史研究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史料学是教育史学科的基础性学科。就一般的史料学而言,它所包容的有关校勘、目录、训诂、版本以及音韵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方法,并不专门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学科。但它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兼容性,可以应用到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历史学科的研究领域。同样,也能够充分地为教育史的研究提供史料学方法和知识的帮助。
    就此而言,我们自然可以分门别类地列出政治史料、经济史料、哲学史料、宗教史料、文学史料以及教育史料等。当然,任何一个学科史料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但不是任何一个学科史料都可以成为自成体系的“学”。从理论上来讲,如果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史料十分丰富,不仅具有内在的主体、规律可循,并且可以构造成较为完整的学科系统,才可以作为一个相对自主的学科概念予以讨论。教育史料学学科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中国教育史料的构成具有相对的系统性和主体性。这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中国具有古老的政教合一的传统和近两千年的封建官僚集权体制的历史。在这种传统和体制的规范下,教育很早就被纳入到**的政治机器之中,具有体制化、职能化的较完整的历史记录。按照《尚书•舜典》的记载,在传说中的三代,就已经有了“敬敷五教”、专司教化的司徒之职。这种传统几千年来不仅从未中断,而且文献的记录也没有明显的断层。如:正史中的《礼志》《选举志》《职官志》,均有相对完整系统的有关教育制度的记载。这些文献记录,为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及其传承沿革的进程,提供了充实的依据。
    其次,在儒家文化的主导下,中国形成了重视教育的深厚历史传统。在几乎所有的重大社会问题的讨论中,都从不同角度给予教育以特殊的定位。所以,无论是官修的起居注、类书、会要、方志,还是民间坊刻、稗语、杂史,以及个人著述文集等,都有或多或少的讨论教育问题的篇章或专题。在按照四部分类的经史子集文献中,每一类中都保留了大量丰富的教育史料。而且,这些教育史料的分布也不是零散随意的,而是可以按照教育研究的主题和史料的性质,按图索骥,有章可循、譬如:我们研究中国历代妇女教育问题,其史料分布在何处?研究古代的教育法令,其史料应该分布在何处?甚至在同一个问题的研究中,哪一类史料属于基本依据,哪一类属于补充、拾遗性的史料,哪一类史料可备考校释疑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都能通过教育史料学的研究加以说明。可以说,在中国教育史学科研究韵主题与教育史料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内在对应的关系。这种客观关系的系统性存在,需要通过教育史料学的研究逐层深入地予以揭示,从而也凸显了构建教育史料学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三,中国历代存在着相对完整、系统并且影响很大的各种教育组织形式,因而也有相对应的较系统的史料载体。如:门阀家学、书院、庙学、门塾之学、乡规民约等。这些教育组织形式产生的时代不同,其内在的含义、任务、性质以及具体的存在形式也各不相同。因而在史料的载体形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书院与庙学属于较为体制化的学校教育类型,故其史料记载的形式也较为集中,通常有大量的专志、专篇,即使在其他各种文论、杂史笔记的史料形式中通常也有专题性的表述。门阀家学属于魏晋南北朝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特定的家族文化教育形式,其史料的分布主要限于魏晋南北朝这个特定的时代,并且需要结合那个时代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礼仪等学术问题的研究成果。乡规民约属于社会教育及社区管理的范畴,其史料的分布也基本包容在相关的框架之内。至于门塾之学,则介于家族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其形成的时间*早,延续的时间也*长,其史料的分布也有相应的类似特征,并且在不同的时代随着其性质的改变而发生迁移。
    此外,中国传统教育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教育家或教育思想流派,他们对于不同层面的各种教育问题,有着多方面的系统论述。其中,有些教育思想家或流派占据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地位,成为不同时代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思想发展的主轴。以儒学为例,由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陆、王等,这当然也表现出了教育思想文献的相对集中性和系统性。对这些思想文献史料本身的研究,是深入科学地研究中国教育思想的重要基础。
    ……
    目录
    **篇 教育史料学
    专题一 教育史料学研究的定义及若干构架问题
    一、中国教育史料学定义的提出及其依据
    二、中国教育史料学的研究对象
    三、中国教育史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与原理
    四、中国教育史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难点
    五、中国教育文献史料整理研究成果的回顾与综述
    专题二 四部分类体系中教育文献的利用及检索
    一、四部分类法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二、经部分类体系中的教育文献
    三、经部以外其他三类文献的教育史料价值
    第二篇 中国古代教育史
    专题一 先秦诸子教育思想的分化与融合
    一、先秦诸子教育思想的分化
    二、先秦诸子教育思想的融合
    专题二 中国古代书院研究,
    一、书院制度的起源
    二、书院制度的兴衰
    三、书院在组织和教学上的特点
    专题三 书院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一、书院精神在古代教育中的积淀与传承
    二、书院精神在近代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专题四 论中国古代的师道观
    一、师生关系与教师地位
    二、教师的作用和任务
    三、为师资格与要求
    专题五 中国传统蒙学
    一、传统蒙学及其研究意义
    二、传统启蒙教育的使命
    三、传统学塾中的塾师
    四、蒙学教材的发展、类型和应用
    五、历代蒙学教材举要
    六、传统启蒙教育的经验教训
    专题六 传统社会教化的经验教训及其现代价值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范畴
    二、传统社会教化的历史变迁及主要特点
    三、传统社会教化的主要途径
    四、传统社会教化的主要经验及现实价值
    专题七 中国古代课程改革及其经验教训
    一、中国古代三次课程改革
    二、影响古代课程改革的因素分析
    专题八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
    一、当今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
    二、孔子与“素质教育”
    三、《学记》与“素质教育”
    四、书院与“素质教育”
    五、中国传统师德与“素质教育”
    六、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与“素质教育”
    专题九 青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
    一、什么是经典?
    二、回溯源头、传承命脉
    三、蒙以养正圣功也
    四、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史是人类种系智力发展史的缩影
    专题十 明清时期在华西人视野中的科举制度特征——另一双眼看科举
    一、筛选严格·竞争激烈
    二、残酷·悲喜剧
    三、公平·激励·调节器
    四、简短的结论
    第三篇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专题一 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关于中国科举制度改革思想述论
    一、双轨制思想:西学设科和西学教育
    二、从中西学并考到改考西学
    三、另起炉灶:全新的公共考试制度
    四、简短的结论
    专题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与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涵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下的中国近代教育制度
    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专题三 日、美近代学制对中国近代学制的影响及中日、中美近代学制比较
    一、日本近代学制与中国清末民初学制的确立
    二、美国“六三三”学制与中国年的学制改革
    三、从模仿日本到学习美国的历史转变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