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教育,春天里的发现
QQ咨询:
有路璐璐:

教育,春天里的发现

  • 作者:钟发全
  •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4390685
  •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1日
  • 页数:310
  • 定价:¥34.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全书分为“草根研究”“教学经纬”“课改传身”“孩子为本”和“反光镜”五个板块,针对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学、课改、制度等方面入手,以专家、教师或学生的思维角度剖析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问题”来源于“实践”,愈发显得迫在眉睫;“对策”经反复**,更显得具体可行。全文感悟与理论并存,感性与理性共通,落脚于查究教育的不足,彰显教育的亮点。
    文章节选
    一、草根研究
    1.是谁改变了谁
    一年前,学校突然通知我改行教数学。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我,当时打心底里不情愿。这么多年来,我一门心思关注语文,思考语文,探索语文,对其他学科心元旁骛,更别提数学了。可领导说这是为了帮助我重建知识结构,是为了工作的需要有意这样安排的。*终我还是硬着头皮接过了四年级二班的数学教学任务。
    走进数学王国,我才真正感受到“风景这边独好”。尽管课堂上缺少了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没有了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也感受不到师生同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欢乐场景,可是,当我重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课堂之后,当我把叶澜的“阅读课堂的外延有多大,生活的外延就有多大”这句话更改为“数学课堂的外延有多大,生活的外延就有多大”时,我对数学学科便新生了一种依恋之情。
    初涉数学学科,课堂中的语文情怀可以说是*大的障碍。现在回想起来,我的那些数学课不像数学课、语文课不像语文课的课堂,仿.佛还反倒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让我为难的是教学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的调整。虽然在课前认真学习过《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找来了一些名师的课堂实录认真地研读,可是这一学科的教学策略、方式方法,我还是得从头开始学。在每节课堂中“洗脑”,是我那段时间*真实的写照。
    在一年多的数学实践中,语文这位昔日朋友留下的影子,就像撒在数学课堂上的盐,使平淡的数字变成了津津有味的思考,以至成为我永远解不开的心结。
    以前语文教学中倡导的多读,启发了我开展数学阅读,以打破学生一学期只读一本数学教材的习惯。这是我在数学教学中收获的**桶金。我特意在课堂中讲解一些趣味数学题、数学故事,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让其自主延伸。课余,我少布置一些数学习题,为的是给学生留下自主阅读的时间。在这样的精心指导下,学生通过数学阅读改变了生活轨迹。课余,我的学生谈算理、论数字、追星(数学家)的场面真不少见。数学阅读同时也改变了我的课堂,新生了很多无法预约的精彩。
    让学生写数学作文,是我在数学教学中收获的第二桶金。执教语文多年,有些习惯已成定势,我多有把语文的形象思维迁移进数学理性思维的分析与判断中,时常将形象与逻辑捆绑在一起。开展数学作文活动以来,学生演算数学习题的兴趣没有减退,我因此燃烧起了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中的问题来建设课程的欲望,以此走出多年来死守教材中现有的“专家”答案这一死胡同。在写数作文时,不再是传统的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而是让学生更多地记叙将数学文本教材转换为体验的一些过程,让他们从提供的大量观测、猜测、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中,找到写作的素材。
    在数学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我借用语文课获得的第三桶金。发现问题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解决问题是打开数学大门的钥匙。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我在数学实践中多次设置了口语交际环节,并发现它并不是语文课的专利,在数学课中它也能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我常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交际内容,围绕数字进行表述。“通过数字看生活”,如今成了数学口语交际环节中我的保留节目。
    数学之旅,让我逐渐找到了快乐。当我真正完成角色转换的时候,我这样打趣:“语文在我心中,数学在我眼里,教改行程中,我左脚穿着语文,右脚穿着数学,一路走来。”当我重新审视自己专业素养发展的心路历程时,我不知道到底是语文改变了我的习惯,还是数学改变了我的思维。
    2.学生的个性阅读与教师的必要引导
    ——浅谈个性阅读教学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谈个性阅读前,先借《人民教育》2006年第5期第25页上的一句话引入话题:“摆在‘前面’的东西,往往是*容易看见的东西,却很可能不是*重要的东西;处在‘外面’的东西很难进人人的视野,但可能是关键性的东西;在‘后面’的东西,在*深刻的意义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不是在什么时候都能把它摆上‘台面’。”
    一、个性阅读的“前面"是个什么样子?
    我在实践中发现,培养学生独立感知、理解、欣赏等能力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个性阅读教学。前段时间,听了一位女教师教《三个儿子》(人教版四册),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引起我对个性阅读教学的深思。在此,我先从这一教学环节细微处的优劣转换谈起,力争抓住个性阅读教学*显眼的一些特征,发现现存的问题,从而推动个性阅读教学改革。
    【片断回放】
    师:想一想,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生1:我可以肯定地告诉老师,老爷爷看到的是那个帮妈妈提水的儿子,因为他有孝心。
    生2:是第三位妈妈的那个儿子,因为他非常关心妈妈。
    生3:是第三位妈妈的儿子,他体贴妈妈,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提示:这种力求开放的阅读教学,不同学生有不同体验、感受的阅读教学,就是个性阅读。有学生对教材的准确感知、理解,才会有“关心妈妈”、“体贴妈妈”、“有孝心”等短语的陈述;有学生对文本的欣赏,才会有“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感悟。)
    此时,另有一个孩子把手举得老高,教师不得不听听他的见解。
    生4:老师,我认为老爷爷看到的可能是**个儿子,因为他聪明,而且有力气,他长大了能当运动员,为国争光。
    (提示:生4的回答,是“个性闪失”所致吗?将教学引到“拐点”处,需要教师的必要引导“活教”,后面也许才能“教活”,让教学达到另一个新的高度。)
    师:同学们,老爷爷到底看到的是哪个儿子呢?我们再把书读读,相互讨论后再告诉我。
    (提示:此时教师将必要的引导指向了教材,意在让学生再读教材,从中找到答案。这一指向了教材的引导让人思考:必要的引导,就是恰当的引导吗?)
    经过了重读教材和三五个同学讨论的教学流程后,生4再次被点名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生4:应该说老爷爷看到的是帮妈妈提水的那一个儿子。因为在三位妈妈提水时,一个孩子翻着跟头,一个孩子唱着歌,只有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师:老爷爷看到的应该是第三个妈妈的儿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什么?
    生:关心妈妈、孝敬妈妈、体贴妈妈……
    点评:《三个儿子》一文中,妈妈眼中的三个孩子各有特点:一个聪明有力,一个唱歌出色,第三个妈妈认为孩子没什么特别。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
    本文的主题是“孝敬妈妈”,“教”与“学”虽然不能将老爷爷的本意曲解,但试问肯定了一个,就非得要否定另一个吗?学生的答也许还真不是“个性闪失”,那一刻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引导。如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去“二度”开发问题:“是啊,也许三个儿子都成了妈妈的好孩子,都因为听了老爷爷的话,改好了。请猜猜看,那两个儿子如何才变成了妈妈的好儿子呢?”教材中那孩子命运就会不同,他就会变成一个既有孝心又能为国争光的运动员,这不是更好吗?
    此时,借这一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作探讨,其价值还不在于内容上,而在于教师为何非得要引向课前的预定答案:前两个孩子没有帮助妈妈提水,就是不关心妈妈;第三位孩子帮着妈妈提水,就是有孝心。其实,这种答案只是停留在教材的一种静止不动的状态中,如果教师在导向时,能用一个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许那个爱唱歌的孩子长大了能成为一位音乐家呢,同样有一颗赤子之心啦!
    所以说个性阅读关键在教师的“导”,教师的导要导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出学生的探究热情,导出学生的有错就改。这些是课文中所没有的,是课堂中能生成的,只有这样才真可以说成是教师导出了学生的个性!
    通过大量个性阅读教学的对比,可以发现,当前的个性阅读教学整体水平良莠不齐,显现出优劣之分。成功的个性阅读教学,有个显性特征:在师、生和文本三者的相互交叉中,在个性阅读、对话交流、反馈评价、课堂延伸的教学流程中,组成了3×3=9和3×4=12个交结点,从而建构了个性阅读教学开放、动态的体系。其间,对学生而言,个性阅读的生成和感知、理解和欣赏,富有鲜明的个性,意味着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展现等;对教师而言,“教”的过程蕴藏着生命成长的意义,教师总在聆听、感受学生的心跳,总能激发对健康人生的追求,从而优化整个“学”的过程。在个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向往往牵引着学生个性阅读的走向和水平,“学什么”根植于“教什么”,“如何学”深受“怎样教”的制约,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学全浓缩在“学”中,教师必要的引导全浓缩在“教”中,*终“教”影响了个性阅读教学中“学”的深度,“学”同时也决定了个性阅读教学中“教”的高度。
    ……
    目录
    一、草根研究
    1.谁改变了谁
    2.学生的个性阅读与教师的必要引导
    ——浅谈个性阅读教学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3.建设教学“原生态”文明
    4.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叙事
    5.教师:何以成为学习型
    6.谈模仿与创新
    7.对讨论式教学的探索
    8.论新时期多元智力理论的凸现
    ——对新课程基础理论的探索
    9.不能贻误对接受式学习的理论探索
    10.“主导主体说”的发展与“双主体说”
    11.对小学阶段自主、合作、探究的反思
    12.论信息技术课中的“三原色”
    13.对创新教育的概述
    14.学校教育应重视“八商”的反馈与发展
    15.新探阅读之根一“无中生有”
    16.对话阅读教学中的“牵”
    ——牵着走的教学,留下来的就是老黄牛式的语文教育?
    17.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阅读教学变革的新认识及践行分析
    18.课堂互动
    二、教学经纬
    1.在乡村的日子,我这样走过
    2.预设:我眼中的“早”字
    3.语文教学的期待
    ——为什么学生学习语文多年仍旧无能?
    4.观念碰撞,作文教学让学生三搁笔
    5.在数学课中智慧的互换
    6.管理好课堂中的“问”
    7.新教鞭教育学理论:“利益驱动”
    8.出错,学生该怎样做
    9.四节“好课”
    10.谈新思维作文
    11.要让星星会说话
    ——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12.数学智能开发的新支点
    13.阅读教学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而教
    14.附加题附加了什么
    15.抓住数学的“根”去拓展
    ——探**教师徐斌执教《鸡兔同笼》的教学理念
    16.适时评价有时就是扶一把
    17.游戏:教学的助推器
    18.在课堂中积累幸福
    ——由一节数学课谈起的
    19.开放性趣味性延伸创新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题设计刍议
    20.春天里的发现
    21.站在阅读教学的“拐点”处“启蒙”与“启道”
    22.把语文的根抓住
    23.与课堂教学中的举手对话
    三、课改传身
    1.做一个有头有眼的教师吧
    2.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一同成长
    3.“名师被请进来”
    ——农村教师如何向名师学习
    4.校长不妨学学木匠的眼光
    5.红脸弥勒黑口韦陀
    6.向业务学习要质量
    7.教师该如何面对新课改
    8.我的桌面,我做主
    ——谈教师网络化专业发展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9.学名师上课不是“抄”
    10.亮剑:争做**的**
    四、孩子为本
    1.一棵小树
    2.教室外的窗户上有个马蜂窝
    ——谈环保教育观念与创新精神的树立
    3.独特的奖励:用学生的名字命名
    4.缺招时借我一双慧眼
    5.班主任如何写评语
    6.正确对待问题学生
    7.做“补丁”变鲜花的魔术师
    8.是否该对学生惩罚
    9.个性培养中为何让鹰成了鸡
    10.张扬动力因素**顽症
    11.“青蛙效应”与班集体管理
    12.学生——教师正身的一面镜子
    13.剥皮的铅笔和倒扣的碗
    14.谈幼儿合作中的目标设定
    15.木头人和会说话的石头
    ——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创新多?
    16.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也曾是个不可造就之才
    17.座位里的公平
    18.对“强令”的顶撞
    19.“问题学生”当老师真还行
    20.好好保管着这1元钱
    21.换只手高举自信
    五、反光镜
    1.是谁伤害了这个春天
    2.给学校**事故上好两道“保险”
    3.西部农村小学微机进校园应谨慎
    4.优质教育服务性收费是能推行的
    5.“走穴”:让名师成为了替罪羊
    6.不拘一格先行“养”人才
    ——“硬重软轻”局面如何才能改变?
    7.校长为什么一定要上课呢
    8.防裂变后的名校卡在“瓶颈”处
    9.学生为什么不懂得感谢师恩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