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 作者:广超法师 讲述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66838
  •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1日
  • 页数:191
  • 定价:¥26.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大乘百法明门论》简称《百法》,是世亲菩萨在世间的森罗万法中取出一百种法,以唯识观点分成五类,认为这一百种法是万法的总纲,所以又称为“五位百法”。我个人认为,《百法》是大乘法相的精髓,加上一些唯识见解的著作。其实本论中只有两种法是唯识宗的法相,那就是“阿赖耶识”和“末那识”;在佛学思想上,五位中的“所现影故”是唯识思想;除此之外,其余的法皆出现在各大小乘部派的法相里,只是大乘的五位分类比小乘部派的分类来得正确。
    《百法》比《俱舍论》多二十五种法,然而并不见得圆满,以“善”心所来说,“四无量心”是很重要的心所,“喜”可归入“受”心所,“慈”和“悲”不属于“受”,应当与“舍”心所同类,但是本论只列出舍心,没有慈心和悲心。再来看“烦恼”,佛经处处说众生“忧悲苦恼”,而本论中的“小随烦恼”却只见“恼”,不见“忧悲”。
    《百法》虽然有不完善之处,但是它还是非常可取的,如佛法所说:人的心念繁杂难知。大乘佛教将它划分为八大“心王”,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他随着心王而生起的心念,皆称为“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本论中重要的心所有五十一种,若以善恶来分,“烦恼”
    文章节选
    《百法》简介
    二、释论题
    在未讲论文之前,先解说本论的题目名称。
    本论题名为《大乘百法明门论》。因众生的智慧、根机及烦恼都有所不同,因此佛陀说法并非对所有的人都阐明相同的佛法,而是应机缘对不同的众生,开演不同的佛法,甚至以不同的方法表达同样的一个教理,以教化不同的人。佛陀在经中常自称为大医王,专门**众生的烦恼。不同的烦恼,得用不同的方法**,因此佛陀就开示了不同的佛法和修行法门。佛的教化充满
    了灵活的性质和多姿多彩的风格。
    本论题名中“大乘”:“乘”,是指运载的意思,如乘车、乘船等。佛教把佛法比喻为船,我们乘坐佛法的船能够渡过生死大海,到达没有生死的彼岸——涅槃。船有“大”、“小”之别,小船只能自己乘坐,大船则能运载很多人。所以凡是教导自度的佛法,称为小乘法;开示广度众生的佛法,则称为大乘法。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有些人只求个人的解脱,如此发心称为小乘行者;有些人则想要广度众生,如此发心称为大乘行者,因此佛教的派别就分成“大乘”和“小乘”。
    只想求自己今生解脱,不想广度众生,以得阿罗汉果为目的而发心去修学,就是发小乘心。这类修行者的发心小,认为成佛的道路遥远,时间漫长,所以急于学习解脱的方法,以解脱生死,证悟阿罗汉果。阿罗汉没有烦恼,此生圆寂后,不来生死,不再来世间继续度化众生,因此称之为小乘行者。
    凡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自利利他,以证佛果为究竟目的,就是发大乘心。即有一些修行者,不只求自己解脱,还要使他人解脱,他们在成佛之前深入世间,与广大群众生活在一起,一边度化有缘者,一边修行,*终解脱生死,觉悟成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称之为大乘行者
    或菩萨行者。
    小乘圣者又可分两种类:一是声闻,二是缘觉。
    声闻乘是闻佛之声教而修行觉悟的圣人。声闻修行者,依据佛陀所教导的道理、教法修行,*终解脱生死,称之为阿罗汉。
    ……
    目录
    序言
    大乘百法明门论
    绪引
    《百法》简介
    一、作者
    二、释论题
    **章 总释
    一、万法可分五类
    二、分五类的缘由
    第二章 心法
    一、略说心、意、识
    二、第六意识
    三、前五识
    四、前六识了别后,意识才分别
    五、第六意识活动有二类
    六、五俱意识的境
    七、现量的了别与比量的分别
    八、第七末那识
    九、第八阿赖耶识
    十、心王总结
    第三章 心所有法
    一、遍行位
    二、别境位
    三、善位
    四、烦恼位(根本烦恼)
    五、随烦恼位
    六、不定位
    七、心所总结
    第四章 色法
    —、五根
    二、五尘
    三、法处所摄色
    四、色法总结
    第五章 心不相应行法
    第六章 无为法
    第七章 无我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