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古诗
感遇二首
张九龄
其一
兰叶春葳蕤①,桂华秋皎洁②。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③。
谁知林栖者④,闻风坐相悦⑤。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⑥?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今广东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进士。后历任校书郎、左拾遗、中书舍人、集贤院士、中书侍郎。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迁中书令。因李林甫排挤,开元二十五年(737)被贬为荆州长史。
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道劲,所作《感遇》等诗采用比兴,寄慨遥深,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类似。沈德潜指出:“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进。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对扭转初唐形式主义诗风有一定贡献。有《曲江集》。
【说明】开元后期,玄宗昏庸,沉溺声色,任用奸邪,朝中贤士毁弃,谗人高张。政治日趋黑暗。因此守正不阿的宰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他的婉转附物、寄慨遥深的《感遇十二首》、《杂诗五首》即作于���时。此篇是以春兰秋桂的芳洁本质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坚持理想政治,誓不同流合污,对昏君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注释】兰叶:这里的兰指属于菊科的兰草或泽兰,不是指属于兰科的兰花,即幽兰。兰的香气在叶,故云“兰叶”。一作“兰蕊”,则指的是幽兰。葳蕤(wei rui):草木繁盛披拂的样子。 ②桂华:桂花。华,古花字。 ③欣欣:即欣欣向荣,草木茂盛的意思。生意:犹生机,富有生命力的气象。自尔:自然而然地。尔,语助词。佳节:美好的季节。指春和秋。这两句大意是,由于兰叶和桂花欣欣向荣生机旺盛。所以使春与秋自然成为“佳节”。 ④谁知:谁料。林栖者:住在山林中的人。这里指隐逸之士。 ⑤闻风:听到兰、桂的风韵。坐:深,极。悦:乐。 ⑥草木:草指“兰叶”,木指“桂华”。本心:本来的性格,本来的心愿。刘桢《赠从弟三首》“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美人:指上文的“林栖者”。折:采折,含有欣赏的意思。这两句说春兰秋桂具有芳洁的品质,绝不会因无人采折欣赏而减损其光辉。韩愈《猗兰操》:“不采而佩,于兰何伤?”即用此意。
其七
江南有丹橘①,经冬犹绿林②。
岂伊地气暖③,自有岁寒心④。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⑤?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⑥。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④?
【说明】诗人在前篇中以兰桂自比,这篇却以丹橘自况,都是托物言志、体合风骚的佳作。但前篇毫无再起之意,这篇却似有回朝之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委婉蕴藉,弦外留音。然而玄宗已执迷不悟,他任用贤才的时期已经结束,诗人“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只不过是他的幻想而已。诗人在这里表现的“独立不迁”,正与屈原的《橘颂》相同。
【注释】①江南:这里泛指南方地区。丹橘:红橘子。橘子成熟时由青色变为红色。 ②经冬:经过冬季。犹:还是。 ③岂:难道。伊:彼,那里。指“江南”。 ④自有:本来就有。岁寒心:耐寒的本性。《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李元操《园中杂咏橘树诗》:“自有凌冬质,能守岁寒心。”为此句用语所本。 ⑤荐:贡献,陈献。嘉客:尊贵的客人。嘉,善也,美也。刘桢《赠从弟三首》: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奈何:怎么。阻重深:被阻隔在僻远的地方。重,指山。深,指水。作者的《杂诗》“路远无能达,忧情空复多”亦即此意。这两句的含意是,自己本有治国谋略和报国忠诚,如果留在朝廷,是很有用的,无奈皇帝听信谗言,把我放逐到与长安远隔千山万水的荆州。 ⑥运命:运气,命运。唯:只能。寻:推究。这两句说,自己以前受信任,现在被毁谤,我反复地思考都找不出它的原因,大概都是运气碰上的吧。 ⑦徒言:只说。树桃李:种植桃树李树。《韩诗外传》:“赵简子日:‘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桃李,这里暗喻李林甫、牛仙客之流。此木:指“丹橘”。阴:树荫。这两句说,人们只谈栽种桃李,难道种植丹橘就没有树荫供人们乘凉吗?这里暗示自己如能得到起用,还是可以为**作出贡献的。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墓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①
却顾所来径②,苍苍横翠微⑧。
相携及田家④,童稚开荆扉⑧。
绿竹人幽径,青萝拂行衣⑥。
欢言得所憩⑦,美酒聊共挥⑧。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⑩。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隋末迁居中亚的碎叶城(唐属安西都护府,今在哈萨克境内)。武则天长安元年(701),李白出生于此。五岁时,随父亲李客由碎叶迁居蜀郡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县)。李白从小受到儒、道、纵横等各家思想的影响。青年时代,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雄心壮志,漫游蜀中及长江流域等地。天宝元年(742),玄宗征召他赴京供奉翰林,为李唐王朝歌功颂德。当时正是嫉贤妒能、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专权,贵妃杨玉环和宦官高力士得宠的时候,朝政极其败坏。李白对这些权贵既憎恶又蔑视,因此遭到他们的谗毁,不到三年,便被排挤永离长安。但这对李白认识黑暗政治,丰富诗歌内容大有好处。李白离京后,继续漫游,足迹遍布江、河南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渴望在统一祖国的战斗中竭忠尽智。为此,便参加了永王李磷的幕府。但不久由于李磷与其兄肃宗李亨之间发生矛盾,李磷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而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中途遇赦放回。这时虽已五十九岁,但他平定叛乱的壮志并未衰减,第二年又毅然去参加李光弼的东征,不料“半道病还”。六十二岁时,病死于安徽当涂。
李白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玄宗统治的盛唐即开元。天宝年间度过的。这正是李唐王朝版图辽阔,国势极盛,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加深、危机四伏的时期,安史之乱宣告了盛唐的终结。因而李白的诗歌主要是反映安史之乱前的社会现实和时代面貌。但他的作品对安史乱后的时代面貌也有所反映。总之,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篇诗中,大部分鲜明地表现了他对封建权贵的轻蔑,对腐朽政治的揭露,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卫国战争的歌颂,对安史叛乱的强烈愤慨,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情赞美,等等。然而也无可讳言,由于**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致使李白始终浮在社会上层,他对安史之乱前后尖锐的**矛盾和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缺乏深刻的了解,所以他具体地反映穷苦人民生活的诗篇极少。同时也由于封建统治思想的严重影响,李白的不少作品往往流露道家人生如梦、及时行乐和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李白是我国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的创作方法,虽有现实主义的成分,但就其主导方面而言则是浪漫主义。他是屈原以后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出色地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艺术传统。他的诗歌大量运用夸张,想象极其丰富,用笔如大江奔涌,汪洋恣肆,不可阻遏。他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善于学习汉魏六朝乐府民歌而成就*大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语言,正如他自己的诗中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的诗歌各体俱佳,而其中又以七言歌行与七言绝句*为擅长。七言歌行奇情壮采,纵横变幻;七言绝句清新自然,言近旨远,多是千古绝唱。李白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有《李太白全集》。
【说明】终南山即秦岭,又名中南山或南山,在陕西长安县南五十里,东至蓝田县,西至郿县,绵延八百余里。主峰在长安南面,唐代士人为了仕进多借隐居在此待价而沽。
此诗作于天宝三年(744)春。它写诗人在月夜从终南山下来到田家访问一个姓斛(hu胡)斯的隐士,和他一同饮酒高歌直至深夜的欢乐情景。中间生动地描绘了月下如画的山村景色,诗人在这里亲切地把山月看做随从自己的伴侣,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诗从侧面反映了诗人被权贵排挤即将离开长安的生活和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