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共识:中华复兴的和谐发展道路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共识:中华复兴的和谐发展道路

  • 作者:漆思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1332
  •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01日
  • 页数:313
  • 定价:¥3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人民在伟大的改革时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验,现在到了提升中国共识的关键时候。本书在考察发展理论历史演进与发展模式全球博弈的基础上。反思了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发展理念与发展逻辑,提升出以命运自主、文化兼容、学习创新、人民本位、和谐发展为核心原则的中国共识,提炼出以和而不同、易和哲学、天下思维、和谐共生为主导理念的和谐发展观。中国共识是在全球化语境中以中国立场与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展开讨论,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对中国经验进行提升,以促进中华民族的精神共识,推动中国话语的自主创建,探索中华复兴的和谐发展道路。拓展人类未来和谐发展的可能性。
    谨以此书献给伟大的改革时代和创造这个时代并赋予时代意义的人民。
    文章节选
    **章 现代性历史转型的发展理论评说
    从启蒙运动以来,现代社会发展理论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而产生和发展。在现代性历史转型中,现代社会发展理论演进呈现出了如下的历史与逻辑:启蒙现代性社会理论先驱,探讨了启蒙现代性理念与现代化构想;马克思与韦伯的社会发展理论,分别从资本的逻辑与社会文化的逻辑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起源与发展命运;现代化理论与后发展理论,探讨了西方原发现代化规划与后发展**的现代化主张;新发展观与发展理论的革新,梳理了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发展观创新;社会转型理论与全球化议题,对当代社会转型与全球化问题进行了探讨;现代性发展的反思批判维度,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维度对现代性问题及其理论话语进行了反思批判,��而为发展模式研究奠定厚重的现代社会发展理论史基础。
    **节 启蒙现代性与现代社会理论先驱
    现代性的发展理念与现代化的发展实践有着内在的二致性,现代性与现代化是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启蒙现代性高扬的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理性主义与主体主义,是启蒙时代确立起来的现代社会发展的主导性价值理念。启蒙现代性思想家作为现代社会理论的先驱,他们的理论不仅是现代化社会变迁的思想反映,而且作为一种建构性力量还开出了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理性文化等早期现代化方案,深深地影响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走向,成为我们今天反思现代性历史转型的重要理论资源。
    ……
    目录
    代序 发展的标准与选择
    序言 如何想象中国
    导言 为什么要提升中国共识
    **章 现代性历史转型的发展理论评说
    **节 启蒙现代性与现代社会理论先驱
    第二节 马克思与韦伯的社会发展理论
    第三节 现代化理论与后发展理论
    第四节 新发展观与发展理论的革新
    第五节 社会转型理论与全球化议题
    第六节 现代性发展的理论批判维度
    第二章 全球发展模式博弈及话语权竞争
    **节 内源与外源的现代化模式
    第二节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模式
    第三节 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
    第四节 印度模式与中国模式
    第五节 “休克疗法”与“渐进改革”
    第六节 “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
    第三章 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与中国共识
    **节 中国现代化转型历程回顾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探索
    第三节 中国模式的发展逻辑反思
    第四节 中国模式的中国共识提升
    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探索
    **节 毛泽东的发展理论探索
    第二节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探索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理论探索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论探索
    第五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理论探索
    第五章 中国风格的和谐发展观
    **节 和而不同:中国儒道释和谐思想传统
    第二节 易和哲学:中国风格的和谐发展观
    第三节 天下思维:全球化时代的和谐世界观
    第四节 和谐发展:从中国经验到中国理念
    第六章 中华复兴的和谐发展道路
    **节 从社会分化到社会和谐:和谐社会的战略创新
    第二节 从和谐中国到协和万邦:和谐世界的战略议题
    第三节 从体制改革到制度建设:中国模式的制度构建
    第四节 从中国理念到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发展创新
    结语 中国话语与中国软实力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