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 文化理论篇
普世之“一”——中西研究的共同概念性基础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的全球化已经极大地缩小了东西方之间的地理距离,极大地方便了不同文化和传统之间的交流。但是,在东西方文学和文化的比较研究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却是一种以文化相对主义的焦虑为特征的逆向潮流。这一潮流被张隆溪先生恰当地概括为这样一个论断:“东西方是如此明显地不同,以至于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不能相互理解,因此,一方的知识必须置身于另一方的知识之外.”的确,迄今还不曾有什么西方文学范式能够安居于中国传统之中,也不曾有什么中国的概念模式具有跨文化研究的普遍价值。众所周知,比较研究的可行性基于这样一种基本观念,即出于比较的目的而并置的两个文化客体应该具有某种共性,或具有可通用于二者的一个有效的参照框架。由于人们以为中西传统是建立在不同的、往往是独特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前提之上的,所以,在中西传统的比较研究中,为双向对话寻找一个共同概念的切入点就更加困难,自不必说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共同概念基础了,而这正是确立一个可行的比较范式所必需的。这样一种概念基础在目前的缺席使人不免要问:我们能否找到一个中国的哲学概念,像西方的哲学概念那样意指人类生存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状况,并能用作沟通中西传统的概念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