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编 封建制度之形成、崩溃以及平民观念的兴起--西周至战国
**章 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节 商代文明及其社会思潮
一、商代文明概况
二、商人的信仰与崇拜
三、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第三节 周公的天命观及敬德保民思想
一、周公的天命观
二、敬德与保民
第四节 《洪范》五行说与《吕刑》中的法律思想
一、《洪范》五行的社会思想
二、《吕刑》中的法律思想
第五节 西周中晚期的社会思想
一、祭公谋父论“懋德”、“阜财”与“修刑
二、邵公论“弭谤
三、芮良夫论“专利”与君民关系。
四、史伯论“和”与“同
第二章 孔子“仁”与“礼”并重的儒家社会思想
**节 复礼与正名
一、复礼
二、正名
第二节 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仁”
一、仁与礼的关系
二、仁的社会学内涵
第三节 “为政以德”的社会管理思想
一、养民与教民
二、德与刑
第三章 孟子与儒家以“仁”为**的社会思想
**节 性善论
一、人性善
二、人何以有恶
第二节 以“仁政”为**的社会整合方案
一、仁政与王道
二、推恩与保民
三、制民之产
第三节 社会分工与社会变迁理论
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分工思想
二、“一治一乱”的社会变迁理论
第四章 荀子与儒家重“礼治”的社会思想
**节 “人性恶”与人之社会化
一、人性恶
二、化性起伪
第二节 “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理论
一、群与分
二、明分使群
第三节 “隆礼重法”的社会控制思想
一、隆礼
二、重法
第四节 “王道”理想
一、王道与霸道
二、爱民与裕民
三、法后王
第五章 墨子与墨家学派的社会思想
**节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观
一、兼以易别
二、交相利
三、非攻
第二节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改革方案
一、发展生产
二、节用
三、节葬
四、非乐
五、人口政策
第三节 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
一、社会组织的产生
二、尚同与尚贤
三、天志与明鬼
第六章 老子与庄子“自然”、“无为”的道家社会思想
**节 老子“自然”、“无为”的社会思想
一、道法自然
二、无为而无不为
三、弱用之道术
第二节 庄子“逍遥”、“游世”与“在宥”、“天放”的社会思想
一、关于个人与社会的思考
二、“在宥”与“天放”的无治主义
第三节 对社会与文明的批判
一、老子对社会与文明的批判
二、庄子对社会与文明的批判
第七章 管子与管仲学派的社会思想
**节 法、礼并重的社会控制思想
一、尊君与任法
二、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三、法、礼并重
第二节 顺民、富民与济民
一、得人与顺民
二、富民
三、济民
第三节 管子与管仲学派的社会组织思想
一、四民分居定业
二、乡治问题
第四节 轻重之术
第八章 商鞅、韩非“以法为本”的法家社会思想
**节 商鞅重耕战、尚法治的社会思想
一、重耕战的社会经济政策
二、商鞅的法治思想
第二节 商鞅与韩非的社会变迁理论
一、商鞅的社会变迁思想
二、韩非子的社会变迁思想
第三节 韩非子的“计算社会”论
第四节 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社会控制思想
一、法
二、术
三、势
四、法、术、势三者的关系
第二编 郡县制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巩固--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九章 汉初之黄老无为与《淮南子》中的社会思想
**节 秦政与汉初之黄老无为
第二节 《淮南子》糅杂儒道的社会思想
一、人性与社会理想
二、率性与无为而治
第十章 以德为教与贾谊对礼乐文化的阐扬
**节 秦亡与汉初之社会状况
一、削藩与**集权
二、攘夷与怀柔
三、黜商与移风易俗
第二节 民无不为本
第三节 刑不上大夫
第四节 以德为教
一、阐扬文教
二、成就君德
三、举四维,移风俗,正人心
第十一章 《公羊传》之改制立法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节 《公羊传》中的社会思想
一、《公羊传》之源流
二、《公羊传》之体例与奥义
第二节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与汉统治规模之奠立
一、性情与王教
二、《春秋》决狱
三、天人感应与儒家对君权的限制
第三编 大一统王朝的重建与完善--隋唐至明末清初
第四编 传统社会的转型与近代变革思想的兴起--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