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的人大多热衷于“读”画,我当年尤其如此,一心想从各类佳作中“读”出些“诀窍”来。开始是注意一笔一画的“法”,慢慢地又悟出些“理”来——当然,无法与理论家相比。没想到这竟结下了日后教美术赏析课的因缘。
我所在的北京艺术设计学院(前北京工艺美校),有一年美术赏析课暂缺教员,领导便动员我临时替补一下。也许是画画的人讲课理论性虽差些,却是从亲自体会中得来,因而比较“实惠”吧,竞受到学生欢迎,于是这工作再也推辞不掉,前后教了不下50余班次。
当时美术赏析的教材和书籍,就我所见的而言,一类是选各种代表性作品件件分析,欠缺整体系统性;一类近于缩简的美术史,讲到作品往往几句带过,学生增加了知识,“赏”作品的能力却提高不大;再一类近于美学理论常识,与具体的赏析似又隔了一层。所以我想,是否着眼于赏析本身,把“赏”和“析”结合起来讲授为好?同时,在当今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时代,还应重视中西艺术对照(以中国为主)的讲授。这样,便尝试搭起了本书的框架。无可否认,美术欣赏毕竟是在视觉基础上的个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活动,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特别是有些现代作品更难以言说,如何启发学生“悟入”,始终是个没找到好办法的难题。同时,我深感因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和学识浅薄,很难对双方理解透彻而对照合理、准确。我个人的有些主观看法也是讲起来每感捉襟见肘,甚至片面、不合时宜。所以当领导促我把讲义整理出版时,犹豫再三。加上杂务干扰,拖拉、中断了好几年才凑成这个模样,心里着实不安。但愿在当今美育已广受人们重视而教材尚欠成熟之时,能起到垫脚石和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