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地理科学导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地理科学导论

  • 作者:白光润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177985
  •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01日
  • 页数:397
  • 定价:¥37.7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地理科学导论》用一元地理科学观和方法论,阐述现代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学术思想。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现代地理科学的学术地位、学术领域、社会影响和发展概貌。
    《地理科学导论》分四大部分:**部分地球系统,介绍与地理科学有关的宇宙知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效应、地球表层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第二部分地理空间,介绍地理空间规律,区位理论,行为地理理论、区域理论、地缘理论;第三部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介绍人地关系、经济、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第四部分地理科学思想与方法,介绍地理学发展简史,地理科学方法论、地理科学体系、地理学方法以及地理科学的社会文化意义等等。每一节附有参考书目和讨论题,书后附有术语索引。书中配有大量生动有趣的专栏,图表丰富多样,可读性很强。
    文章节选
    第1章 地球系统
    对我们人类故乡——地球的认识和研究,几乎是与人类社会文明同时开始的,早在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对地球的球形形状做出了论述,公元前2世纪前古希腊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就曾对地球周长做过相当准确的测量。我国古代也有《禹贡》、《汉书》、《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大量地理著作,对地理过程、地表区域做过相当深入的研究。到了近代,特别是l9世纪以后,科学迅速发展、分化,地质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生物学各自从不同角度对地球系统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近几十年来,这些学科对某一方面的研究某种程度上似乎走到了尽头,许多新的发现都依赖于对地球整体的认识,依赖于学科间的联系,依赖于更高层次上的观察分析。至少三个方面的发展迫使我们接受一个关于地球的新观念。
    其一是由于研究地球的各个分支自然科学本身的成熟,人们发现自身的发展对地球整体研究、对学科间联系有强烈的依赖性,如大气科学研究离开对海洋水动力研究、离开对火山喷发扰动的研究,离开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是难以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的。
    其二是空间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有能力瞬间、全面、反复观察地球整体及其运动,揭示了以前无法认识的地球整体规律,也使这方面国际间合作研究更现实更可能。
    其三是人类地质作用的大大增强,在较短的时空尺度内甚至超过自然系统的影响程度。我们知道在几十万年、几百万年的时间尺度上地球的演变是超出我们所能控制的自然系统自身作用的结果,但是,对于几十年、几百年尺度内的地球演化,人类活动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很多情况下甚至超过自然系统的作用,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人类作用起着主导地位。
    对地理学的研究来说,对全球研究的依赖就更直接了,无论是对某一地理过程的研究,还是对某一区域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地球整体规律的认识。地理学不同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学,其基本研究单位不是分子、原子、细胞等*小基点上,而是庞大的地球环境系统,地球的结构、运动、演化及与宇宙环境的关系
    是支配地表地理过程的根本原因。因此认识地理科学必须从认识地球系统开始。 纵观地理科学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两个辉煌的时期。其一是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大拓荒时期。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解放和发现新土地的激情,强烈地激发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探索热情,伴随着近代地理学的诞生,地理学迎来了**个大’发展时期,以英国**地理学会为代表,探险热、航海热、殖民热遍及欧洲、俄罗斯和美洲的工业**。二战以后世界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科学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相对而言地理科学并没有取得突出的进步,有的**(如美国)还出现“地理学危机”的状况。20世纪60年代以后,情况渐渐有了改观。这得益于两件事情:一是人口、资源、环境、空间问题越来越突出,迫使人们思考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环境和空间;二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出现,使地理学的方法、手段信息化、现代化、高技术化,技术的革命推动了理论的革命。地理科学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时期,就是生态时代、信息时代、全球时代的地理科学时代。一些发达**开始“重新发现地理学”,可以预言,21世纪前半期,我们将看到第二个辉煌的全面发展。
    我国许多老一辈地理学家,已经敏锐地预感到地理科学新时代的到来。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倡和呼吁加强地理科学的学科理论教育,倡导在高校地理专业开设“地理学引论”、“地理学导论”、“地理科学导论”等课程。20年来,我国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教材、著作,仅作者本人就先后写了《地理学引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地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地理学导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现代地理科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等4部教材。20年的教材建设是对课程教材的体系不断深化的过程。*初是遵循一般学科入门教育的通例做法:介绍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发展简史等。这样做虽然使学生增加了学科方面的一般知识,但并没有落实课程“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初衷。后来,又从地理过程入·手,如“地质过程”、“气候过程”、“水文过程”、“人口过程”、“经济过程”、“文化过程”等,这样做一下子门槛很高,学生学习困难,也与后续课程重复,把课程内容条条分割,不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和综合思维的形成。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对教材的体系框架的认识渐渐地清晰起来。
    本书由4个板块组成:**个板块是“地球系统”,讲述与地理过程有关的宇宙天文知识和地球整体性质及地球表层的基本知识,为地理学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也整合原来的“地球概论”课程。
    目录
    第1章 地球系统
    第1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专栏 宇宙大爆炸学说
    一、宇宙的构成
    (一)总星系
    (二)恒星系
    (三)类星体
    (四)恒星
    (五)行星
    专栏 寻找太阳系的第十颗大行星
    专栏小行星
    (六)卫星
    (七)其他天体
    专栏 哈雷彗星与海尔一波普彗星
    (八)星云及星际物质
    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中的银河系
    (二)银河系中的太阳系
    专栏 只有一个地球
    第2节 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一、太阳的地理效应
    (一)太阳
    (二)太阳对地球地理过程的影响
    二、月球的地理效应
    (一)月球
    (二)月球对地球地理过程的影响
    三、其他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第3节 地球的整体性质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质量
    (一)地球的形状
    专栏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证实和感知
    (二)地球的大小与质量
    二、地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内部圈层
    (二)大气圈层
    专栏 大洋与大陆钻探计划
    三、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重力
    (二)地磁
    (三)地热
    四、地球的化学成分
    五、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专栏 哥白尼
    专栏 极昼与极夜
    六、地理坐标与时间
    (一)地理坐标
    (二)时区与国际日期变更线
    专栏 时辰
    专栏 北京时间
    七、地球的演化
    (一)地球系统演化过程
    (二)地球系统演化特征
    专栏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专栏 人类社会进步的“马拉松”赛跑
    专栏 温室效应问题为什么没有预言那么严重?
    (三)地球系统过程的时空尺度
    专栏 地球系铳科学
    第4节 地球表层系统
    一、地球表层的构造
    (一)岩石圈
    (二)水圈
    (三)大气圈
    (四)生物圈
    (五)智慧圈
    二、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
    (一)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专栏生态系统与1/10定律
    (二)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专栏大陆漂移
    三、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
    (二)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
    (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四)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2章 地理空间
    第1节 地域分异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
    (一)纬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二)气候的纬度地带性
    (三)自然生态系统的纬度地带性
    (四)人类生物学特性的纬度地带性
    (五)纬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专栏人类对纬度地带性的发现
    二、海陆梯度地带性
    (一)海陆梯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二)气候的海陆梯度地带性
    (三)自然生态系统的海陆梯度地带性
    (四)人类生物学特性的海陆梯度地带性
    (五)海陆梯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三、垂直带性
    (一)垂直带性的形成机制
    (二)气候的垂直带性
    (三)自然生态系统的垂直带性
    (四)人类生物学特性的垂直带性
    (五)垂直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四、非地带性
    (一)非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专栏北京郊区的“死山”与“活山”
    (二)非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专栏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第2节 区位理论
    一、区位与区位论
    (一)区位的概念与特点
    (二)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现代区位理论的视角
    二、产业区位论
    (一)农业区位论
    (二)工业区位论
    (三)市场区位论
    (四)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区位论面临的挑战
    专栏知识经济时代
    专栏公司区住
    三、非产业区位
    (一)住宅区位
    (二)办公区位
    (三)学校区位
    (四)公共设施区位
    四、**地理论
    (一)理论模式
    (二)**地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三)**地理论的应用
    专栏克里斯泰勒
    五、空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扩散
    (一)空间相互作用原理--引力模式(重力模型)
    (二)空间扩散
    第3节 行为地理理论
    一、环境认知
    二、行为矩阵
    三、空间偏好
    四、时间地理学
    第4节 区域理论
    一、区域与区域研究
    (一)区域的概念

    第3章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4章 地理科学思想与方法
    附录 术语索引
    参考文献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