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位作家文学活动的共性诸如充满生命质感、浓厚的乡土情结、关注弱势群体的底层立场、平民立场、文化乌托邦的相似想象、相近的读者观等进行了归纳。对三位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曾经达到的文学高度进行了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认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既是“十七年”文学的遗响,又出现了新时期文学的一些新的质素,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陈忠实的《白鹿原》在当代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中率先从人性、生命意识的角度思考民族秘史及其文化命运;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反映了他的早半拍的文化寻根直觉;《废都》开了中国当代文学商业化写作和男性写作的先河。本书还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论析了地域文化对他们气质个性、文化心理、文本风格的陶铸作用、生命体验对他们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他们在人文关怀方面的不同侧**、时代推衍给他们文本带来的种种艺术新变以及这些新变所具有的意义。本书对路遥作品的苦难意识、人民性与底层立场、道德理想主义光辉、崇高感和“修辞姿态”给予极高评价,对陈忠实《白鹿原》在当代历史叙事中所具有的罕见的真实感和“复调”风格予以肯定,对贾平凹后期创作在审美追求上的种种变迁进行了分析归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