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训诂学概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训诂学概论

  • 作者:方一新
  •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4386411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77
  • 定价:¥3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训诂学是一门历史悠久、渊远流长的传统学科。从《尔雅》、毛传算起,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裹,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训诂学家,留传下丰厚殷实的训诂著作,为传承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很多好的东西值得继承和发扬。研究、探讨训诂的规律和方法,使训诂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训诂学概论》系统地介绍了训诂学,全书包括训诂和训诂学、训诂学的功用、训诂著作(上)·古书注解、训诂的条例和术语等九章内容。
    文章节选
    (二)串讲句意
    《周南.兔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毛传:“可以制断,公侯之腹心。”《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沈载浮。”毛传:“杨木为舟,载沈亦沈,载浮亦浮。”有时还揭示诗中的言外之意。《周南。桃夭》:“桃之天天,有黄其实。”毛传:“责,实貌。非但有华色,又有妇德。”《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毛传:“交交,小貌。黄鸟以时往来,得其所;人以寿命终,亦得其所。”
    (三)说明语法修辞
    《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用“辞”揭示了“思”的句尾语气词性质。《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毛传:“思,辞也。”这个“思”放在形容词前,作构词成分用①。《魏风。陟岵》:“上慎旃兮!犹来无止!”毛传:“旃,之也。”说明“旃”是代词,相当于“之”。一一以上是说明语法例。《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毛传:“兴也。葛生延而蒙楚蔹生,蔓于野,喻妇人外成于他家。”一一全篇类此者甚多,是说明《诗经>>所采用的比兴的修辞手法的。
    (四)引据典实
    《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毛传:“孔子曰:‘吾于《木瓜》,见苞苴之礼行。”’《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毛传:“孟仲子曰:‘大哉天命之无极,而美周之礼也。”’分别引述了孔子、孟仲子对这两首诗的评价。《豳风.七月》:“爰求柔桑。”毛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用《孟子.梁惠王上》的话来给《诗>>作注。《大雅.绵》:“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毛传:“质,成也;成,乎也;蹶,动也。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乎,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焉?’乃相与朝周。人其竟,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人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人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二国之君感而相谓曰:‘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不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起来的巨大精神财富和重要文化遗产,也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依据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渐有差异,历代的典章制度又时有变化,后人阅读古人的文献典籍日渐困难,需要对古代文献典籍加以训解和阐释,而社会上抄存流传的文献典籍也需要有人加以整理编集。事实上孔子对《六经》的整理,便是*早的较系统的古籍整理工作,而西汉成帝时期刘向、刘歆父子等人对群书的校勘,更是中国历史上**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文献典籍整理工作。此后历代王朝几乎都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典藏图书的整理和书目的编制,广大知识分子也不断分散进行着对文献典籍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积汇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古文献学的理论、体系和内容、方法,形成了以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化史等为**的知识体系,而这些古文献学基础知识也就成为人们阅读、理解古代典籍与研究探索古代学术文化所**的知识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继承和弘扬祖国文化遗产,**于1958年开始筹划建立培养古籍整理研究人才的学科与专业,并于工959年在北京大学设置了**个古典文献专业。1983年,随着**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各地大学纷纷设立古典文献专业及古文献研究所。古典文献专业除北京大学外又增加了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三家,形成了四个培养古文献学本科生的基础专业,数十所大学建立了古文献(或古籍整理)研究所。
    目录
    **章 训诂和训诂学
    **节 什么是训诂
    第二节 训诂的起源
    第三节 什么是训诂学
    第四节 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训诂学的功用
    **节 指导古文学习
    一、掌握正确的词义训释原则
    二、合理利用注解
    三、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第二节 指导古文献校理
    一、关于标点
    二、关于校勘
    三、关于注释
    四、关于翻译
    五、关于辨伪
    六、关于辑侠
    第三节 指导辞书编纂
    一、词条或义项失收
    二、释义不确
    三、源流失考

    第三章 训诂著作(上)·古书注解
    **节 两汉时期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隋时期
    第三节 唐代
    第四节 宋代
    第五节 元明时期
    第六节 清代

    第四章 训诂著作(中)·语文辞书
    **节 《尔雅》和《广雅》
    一、《尔雅》
    二、《广雅》
    第二节 《说文解字》和《玉篇》
    一、《说文解字》
    二、《玉篇》
    第三节 《方言》和《释名》
    一、《方言》
    二、《释名》

    第五章 训诂著作(下)·其它训诂专书
    **节 通释音义的著作
    一、陆德明《经典释文》
    二、玄应《一切经音义》
    三、慧琳《一切经音义》
    第二节 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
    一、服虔《通俗文》
    二、何承天《纂文》
    三、陈士元《俚言解》
    四、翟灏《通俗编》
    五、钱大昕《恒言录》
    六、郝懿行《证俗文》、《晋宋书故》
    第三节 解释虚词的著作
    一、卢以纤《助语辞》
    二、刘淇《助字辨略》
    三、王引《经传释词》
    四、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第四节 考据类训诂著作
    一、颜之推《颜氏家训》
    二、颜师古《匡谬正俗》
    三、王观国《学林》
    四、袁文《瓮牖闲评》
    五、李治《敬斋古今挞》
    六、焦站《焦氏笔乘》
    七、黄生《字诂》、《义府》
    八、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九、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第六章 训诂的条例和术语
    **节 关于训诂方式的术语
    一、形训
    二、声训
    三、义训
    第二节 具体的训释术语
    一、某,某也
    二、曰、为、谓之、之谓
    三、谓、言
    四、犹、亦
    五、之言、之为言
    六、貌
    七、属、别
    八、辞、词、语助
    九、读曰、读为;读如、读若
    十、破、破字、破读、读破;如字
    十一、当作、当为
    十二、或曰、或说;一曰、一说、一云
    十三、浑言(统言、通言)、析言(别词)、散言、对言、散文、对文
    十四、衍文、脱文、倒文、错简、误文、形讹、坏字
    十五、一作、或作、又作、一本作、本亦作、本或作

    第七章 考释词义的方法
    **节 审辨字形
    一、以形索义
    二、勘正文字
    第二节 因声求义
    第三节 依据古训
    第四节 排比用例
    第五节 考察文例
    一、连文例
    二、对文例
    三、异文例
    四、用词惯例
    五、行文通例
    第六节 方言左证

    第八章 学习研究训诂学的原则
    **节 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注重语言的社会性
    一、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是词义训释的基本原则
    二、注重语言的社会性
    第二节 要有历史的、发展的观点
    第三节 要了解所释作品,掌握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第四节 词义训释力求平实,注重科学性
    一、原文可通,慎立新解
    二、原文可通,慎言通假
    三、原文可通,慎作校改

    第九章 训诂学的继承与发展
    **节 传统训诂学的历史评价
    一、传统训诂学的成就和特色
    二、传统训诂学的缺点和不足
    第二节 近现代训诂学的发展和创新
    一、近代训诂学的发展
    二、现当代训诂学的发展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