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分”“合”问题
课程和教学是教育大系统中互动的两个子系统,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而形成的理论体系一一课程论与教学论,是教育科学理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的开头,已经提及教学论比课程论早诞生200多年。在课程论诞生前,对课程的理论研究是“合”在教学论中的;课程论诞生后,课程论与教学论“分”属教育科学的两个学科。把它们分学科进行研究,有利于在子系统内建立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但是,回顾人类走过的教育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课程与教学虽然分属两个子系统,但无时无刻不在相互伴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以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布鲁纳的学科**课程论为例,可以看出,课程论中一直就渗透着教学论的因素。分析学科**课程论的主要内容,即可证实这一点。
(1)课程的内容--教什么?这是*重要也是*为人重视的内容。布鲁纳认为课程内容应当是学科的基本结构,“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对于受教育者认识结构的发展是*有价值的。因为对知识的“基本结构”的学习正是人的认识结构连续不断的构造过程。
(2)课程的设置--什么时候教?也是课程必须解决的问题。布鲁纳认为,“基本结构”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一致,学习要符合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识结构的不同特点,注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安排的方式。
(3)课程的实施--怎么教?布鲁纳认为,“基本结构”的构建是不能单纯地靠教师传授的,因为学习是主体认识结构的建构过程,离开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无法获得的。这便是他提出的**“发现法”的缘由: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思维活动,从而掌握基本结构。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间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当代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无不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世界上许多**和地区在脑科学研究成果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纷纷倡导动手动脑的、探究性的、综合性的、实践性的活动类课程,以加强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学习,使学生培养起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态度和智能。欧美诸国“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的“综合学习时间”和我国台湾的“综合活动”等,这些都预示着国际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纲要》确定了我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一代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发展学生个性、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了课程结构,调整了课程门类,更新了课程内容,改革了课程管理制度。为全面推进素质教��,彻底打破“三**”(教师、课堂、书本)的传统教育模式,斯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改革学科课程的同时,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