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 作者:韩震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51616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 页数:264
  • 定价:¥26.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总结我国中学政治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借鉴国外公民课和德育课程的发展理论,吸纳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新成果;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全面分析我国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任务、目标和基本内容;从教学实际出发,详细阐述了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流程、常规模式与主要方法;立足教师的自身发展,深刻分析政治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基本素质和反思能力。本书视野宏阔,材料丰富,立论谨严,内容充实。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与教学论的专业教材,也可供中学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文章节选
    **编 课程论
    第1章 中学政治课的历史沿革
    相对于我国中学其他课程而言,中学政治课程的发展历程是较为曲折的。我国中学政治课程产生于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历经战争年代的孕育和形成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确立和发展时期、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的遭受挫折时期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恢复与改革发展时期,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学政治课程发展模式。课程的实践是在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发展的,同时课程理论又是在课程实践的推动下不断变化的。本章在探讨中学政治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通过对中学政治课程历史的考察与分析,力图厘清中学政治课程实践的发展线索,把握中学政治课程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节 中学政治课设置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理论基础,是事关课程发展大局和基本方向的问题。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总是与一定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主流理论相联系的。我国中学政治课程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哲学、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
    一、中学政治课程的哲学基础
    课程是社会对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要素的一些基本假设,是特定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产物。“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就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中学政治课程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成为我国中学政治课程设置和变革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先导,马克思主义一直指导与推动着中学政治课程的变革与发展。
    我国中学政治课程的发展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社会历史观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
    目录
    导言 改善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
    **编 课程论
    第1章 中学政治课的历史沿革
    **节 中学政治课设置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中学政治课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学政治课发展的规律与启示
    第2章 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与任务
    **节 课程的性质
    第二节 课程的任务
    第3章 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的目标��内容
    **节 课程的目标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二编 教学论
    第4章 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准备
    **节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课时教学方案的准备
    第三节 课时教学方案的设计
    第四节 宏观教学准备与教学资源开发
    第5章 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施
    **节 教学模式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6章 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价
    **节 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几种方法
    第7章 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反思
    **节 教学反思的内涵、特点及内容
    第二节 教学反思的视角、方法、形式与撰写
    第三节 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第三编 教师论
    第8章 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业特点与角色定位
    **节 职业特点
    第二节 角色定位
    第9章 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基本素质
    **节 思想素质
    第二节 业务素质
    第三节 技术素质
    第10章 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节 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专业发展的阶段
    第三节 专业发展的途径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