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命题专家:作文应该这样写(初中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命题专家:作文应该这样写(初中版)

  • 作者:杨春 潘炫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ISBN:9787510800535
  •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1日
  • 页数:415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大的突破是从源头上寻找“真经”!
    本书的作者涵盖了北大中文系教授、文学研究专家、作家、教育家以及中学教材编者、中高考作文研究者。这些人不管是文学素养还是教育水平都很高,他们甚至就是中高考作文走势的掌控者,他们面南而坐,影响全局。这些人对于中高考作文的动向和信息都颇具发言权,预测得也比较准确。他们的建议对于提高中学生在中考、高考等考试中的作文成绩,无疑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本书在内容上也有重大突破!本书不是把**放在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技巧上,也不教所谓的不同题材作文的应试方法。本书贯穿全书的理念是不要把写作文当作考试,而是像作家写作一样,自由地发挥自己想象,不受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书的内容是命题专家**阅卷组长们专门针对中高考作文写成的,由于这些名家在长期的阅卷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道高考作文判分细节,所以他们提出的技巧和方法以及应该回避的作文写作细节,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具实战性。中学生在写考试作文的时候可以拿过来就用,在平时的训练中也可以针对其中的某一两项技巧和方法做专门的练习。
    文章节选
    曹文轩:写作文其实并不难
    我与故事一起出生
    一提到作文写不好,从老师到学生,首先怀疑一点:是不是因为没有生活?多少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这样去分析原因。
    现在,我们要打消这种疑虑,要对学生说:
    不要总怀疑自己没有生活。你怎么能说你没有生活呢?你既然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且又是一个天性不肯安分的少年���你一定会有生活——难道你就没有发现你就在生活之中吗?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曾经有过这样的思想:作家必须离开自己当时所在的位置,到工厂、农村、部队去深入生活;如果没有去,就肯定断了生活之源泉,就再也不可能写东西了。这种理论搞得人心惶惶,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有生活,是否还可以进行文学创作。那时的作家都很老实,听信了这种理论。我们总还记得他们当时的形象:身穿一件灰色的或者蓝色的中山装,手提一只缠了一条毛巾的长方形塑料小包,在上衣口袋里插一把牙刷,纷纷地、真诚地与工农“结合”去了。他们__年又一年地待在所谓的“生活的海洋”之中。然而一年又一年过去之后,他们写出什么来了?他们什么像样的东西也没有写出来。现在再回过头去看他们那时的文字,除了让人感到遗憾还是让人感到遗憾。这段时期的文学史显得十分苍白。到了“文革”十年,几乎所有作家再也不能写自己的生活了,写出来的作品,滑稽可笑,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中国的当代文学,竟有十年荒漠。
    这种愚蠢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它把一个无比广阔的生活领域,缩小到工人、农民、军人的生活——只有工人、农民、军人的生活才叫生活。它把作家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撵了出去,而到陌生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这是一种极“左”的“源泉观”所导致的一种论调。
    强调“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许不为错(就这一观点,也不是说就**没有再可商榷的地方),但将生活分为三六九等——一部分生活算作生活,而另一部分生活就算不得生活,却是极不妥的。把工农兵以外的生贬为无价值的生活,甚至干脆就不承认这种生活,自然毫无道理。它将生活等级化了。这样的“生活价值论”是不公平的,是与民主平等的思想相悖的。*糟糕的是,它将丰富无边的生活人为地割裂与缩小了,从而使我们失去了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我曾在讲台上问学生:此时此刻,我在讲台上讲课,算不算得生活?下了课,我要到菜市场买菜,而在买菜时丢了钱包,而丢了钱包我就无法买菜,只好气恼地回家,算不算得生活?其价值大概不比那些“深入生活”之后写出来的所谓作品的价值小吧?
    诸位知道,曾有一段时间,北京大学的中文系,新生入校时,首先要给他们当头泼一盆冷水:北大不培养作家。这也是这一偏激的生活源泉观所导致的。
    我们对历史的遗忘,其速度、其丝毫不顾事实的样子,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仅仅十几年,我们就忘记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那些占一席位置的作家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当年都在大学任教或经常到大学任教:鲁迅、沈从文、徐志摩、闻一多、朱自清、废名、吴组缃、林庚,等等。鲁迅先生确实在学术与创作的双重工作中困惑过,但他本人恰恰是两者结合得美妙绝伦的实例与典范。他的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至今仍是经典的学术文献。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导致了一些有悖于事实的结论与想法。
    那个愚蠢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但“有没有生活”的疑虑,还存在于我们这些做老师、做父母亲的大人们的头脑中,并且不时地冒出这个古怪的念头来,还朝那些孩子投去怀疑的目光。当一个孩子的作文被我们打了一个三分之后,我们不会想到自己给的这个分数是否得当,而首先想到的一点是:“这个孩子没有生活。”
    怎么能没有生活呢?处处有生活。生活无处不在。
    你对孩子说了这样一番道理之后,他还是会说:不,我确实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
    他说的可能确实是实话。既然我们肯定地告诉他有自己的生活,可是他为什么还是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呢?
    我要说:是孩子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而并不是实际上没有什么好写的。造成这种怪事的原因之一是:孩子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换句话说:他老想写一些不该写的东西。
    如此状况,其责任也许不在孩子自己,还是在我们这些当老师与当家长的身上。
    在写作文这件事上,中国的少年缺乏足够的自我意识与自主权利,他们预先(通过社会、学校与家庭)被灌输了种种不利于发现自己生活的思想。一套机械的、僵硬的、幼稚的、教条的、程式化的、抹杀个性的写作文的纲领和方式,迫使他们将自己的身体扭转过去背对自己那份熟悉的生活,而睁大了眼睛,根据几条空洞的思想去寻觅一些所谓崇高的、伟大的、光辉的人和事。我曾经看到过一所小学为六年级学生考初中而预测的作文题。题的数目多达五十个,但能让孩子走向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人与事的,也不过三四个,大量的题目都是迫使孩子走出自己而走向陌生的一片空地。这些题目限制性极强。比如“我爱我的学校”这一题目,假如有一个孩子就不爱他当时所上的那所学校呢(谁也没有权力要求他必须爱)?让他硬做这个题目并且还要把这份爱写得十分深切,要爱得死去活来,岂不是难死他了?他自然会说:我确实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
    我的一位教小学语文的朋友说,某市某区小学五年级作文统考,作文题竟然叫《记我身边的一位共产党员》(命题人完全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思路)。结果许多孩子面对这道题目光翻白眼。因为他们的身边并没有共产党员。他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但未必很熟悉具体的共产党员。阅卷时,老师们不时被其中一篇篇“妙笔生花”的文字逗得死去活来。一个孩子写道:“我也搞不清楚我妈妈是不是共产党员,但我觉得她像一个共产党员。”另一个孩子写道:“杨大爷退休之后,每天到路口去维持交通秩序。在他的胸前,戴了一块牌子,那上面写着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共产党员。”这位朋友告诉我,他的儿子也参加了作文考试,几乎拿了满分,但全是瞎编的。他 儿子写道:“我的二姑夫在乡下,是一个新党员,他的工作是看水闸。”然后,他的儿子就大写特写这位二姑夫在抗洪救灾中如何如何地忘我工作。而实际上,这位二姑夫既非党员,又非看水闸的,而是县城教育局的干部。现在,一家人碰到一起,见了那位二姑夫,就开玩笑:“共产党员来了”、“看水闸的来了”……所谓的“深度”、“高度”一直在困扰着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困扰着我们的孩子。
    写作文自然要讲“立意”,但究竟要立什么意呢?难道就是那些虚幻的和任意拔高的思想和观点吗?孩子一入了这个道(他不知不觉地就会入了这个道),就很快陷入了空白状态,觉得自己简直是个草包,是个废物:脑子里竟然没有一个人,一个故事,像只空罐儿。于是,就使劲挤呀挤呀,挤了半天,也没有把一页纸写满。要么,他就把早先在脑子里储存好了的落俗套的、毫无生气和趣味的东西写下来。而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所教导的,是我们所给予的,甚至是我们强加的。我们将这些观念传达给他们,还把许多在我们看来能够圆满地完成这些思想的所谓的范文印发给他们。他在《师生情》一篇作文里写道:“下大雨了,我想到批改作业的老师还没有回家,就给他送雨伞(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看图作文”就有这样一个图景)。”他在《我应该这样做》之类的题目下,总是捡钱包,上回捡了一个中国人的,这回捡了一个外国人的。他总是送一个迷路的小孩回家,总是搀扶一个老大爷过马路,天下的好事简直全被他一个人独揽了。
    说起来,他们似乎有点不幸。小小年纪,就思维定向,被几条观念所牵引和束缚,把偌大一个就在他身边流动不息的世界丢失了,而限制在一条狭窄的、荒凉的思维轨道上。
    还是让我来说一些历史的教训——
    我们要说的还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些作家。他们在思想上失去了自由。他们被一些带有行政性的政治概念框住了大脑和心灵。他们迷失了。他们如同得了遗忘症,从前那些复杂的人生经验,精彩绝伦的生活故事淹没了,只剩下一些干巴巴的观念——他们不得不根据这些观念去进行所谓的文学创作。这简直太困难了。
    ……
    目录
    曹文轩:写作文其实并不难
    我与故事一起出生
    有意思与有意义
    这个世界只属于那些细心的人
    走出一种写作模式
    好知识与坏知识
    无中生有
    中考这样写作文:快速掌握高分技巧
    孔庆东:作文的内功
    先修内功,再练外功
    好的文章都是有生命的
    作文糟糕的孩子缺乏的不是技巧而是爱
    修炼你的作文内功
    中考这样写作文:快速掌握高分技巧
    梁衡:写文章的秘诀
    人为什么要看文章
    什么是文章
    人为什么要写文章
    怎样才算是好文章
    写文章的诀窍
    文章五诀
    好的文章妙在“意象”
    拟标题的功夫
    中考这样写作文:快速掌握高分技巧
    钱理群:鲁迅与中学作文写作
    鲁迅是谁?
    作为人之子和人之父的鲁迅
    中考这样写作文:快速掌握高分技巧
    何西来:古诗文与作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文如其人
    中考这样写作文:快速掌握高分技巧
    编辑推荐语
    我们这些写作文的人,被那些关于“意义”的说法弄昏了头脑。在我们—些人的记忆里只存了“爱国” “团结”“大公无私” “忠诚”等一系列抽象的、骨头一样的概念……我们简直不可救药了。还是让孩子老老实实地不分巨细地写写切身感受吧。写写春天天空下飘飞的柳花,写写夏季蝉鸣闹得不能入睡,写写秋日黄昏时的芦花如银狐的尾巴举在落日的背影之上…… ——曹文轩 你写作文的时候,可能要举例子。这时你首先要把你*容易想起的材料丢弃。因为你一下子想起来的东西,别人也会想起。 ——孔庆东 一篇作文的构成,大概就包括五个方面,这可以说是写作文的一条公式。今天我把这条公式告诉你,在平时写文章的时候怎么用,就靠你的悟性了……这五个元素可不可以拿来硬往文章中套?也可以,但效果可能会差一点,不如相互结合、灵活运用的效果好。 ——梁衡 鲁迅对《孔乙已》的评价是很高的,甚至认为是自己的短篇小说里*满意的一篇,认为这篇小说写得“从容不迫”。他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小说观念,或者说是审美观念,就是“从容”。鲁迅认为小说应该写得从容不迫。 ——钱理群 现在把小学课本、中学课本、高中课本当中选的所有的古文、诗、词背下来,你会终身受益无穷的,你会超过季羡林先生提出来的标准。 ——何西来 **命题专家直击中考作文命题核心。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