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类的参���
岩石圈外部界面,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人类自出现之日起,就积极地参与了对岩石圈外部界面的改造过程。人类活动大大地加速并改变了某些自然地质作用的进程,使岩石圈外部界面的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在,人类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动力,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地质作用,有人称之为"人为地质作用"。这是岩石圈外部界面的一个新的重要界面特性。
(三)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球大气、水、岩石和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大气、水和生物,作为环境动力,通过对岩石圈发生作用,形成了各种地质作用与地质过程、生物作用与生物过程。
在地球表层系统中,水是联系各圈层的一个**环节。水和空气作为流体物质,在地表是无孔不入的。由于岩石和土壤普遍存在有大量空隙,因此,到处都有空气和水的渗透。地下水在土壤和岩石空隙间不断运移,可溶解和富集各种离子、胶体及气体物质,这些物质构成了地下水的化学组成成分,并赋予其特殊性质。大气和水对岩石圈的这种渗透,就造成了其界面形态的复杂性或不规则性,并使其界面层表现为某种渐变的特征,也有利于大气、水和岩石圈要素间物质和能量的迁移和交换。
同时,大气圈和水圈这两个流体系统间,还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海洋表面与其上的大气层之间,有着不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全球性的巨大的大气环流系统,如果看成是由太阳能直接驱动下产生的*初的能量和物质转运系统,那么海洋水体环流则是次生的能量和物质的转运系统,它是从大气环流中得到动量而形成的,但它又可将动量输回到大气圈环流系统中。
大陆岩石圈表面的土壤层,正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交接的地带,土壤是大气、水分,特别是动植物和微生物对于岩石圈表层长期作用的产物。土壤层虽然很薄,但到处都渗透着空气和水,土壤层中有大量矿物质,还有丰富的有机质,这就成为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成为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所。由于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作为历史自然体的土壤,便逐渐向耕作化土壤方向演进,土壤发育过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生物圈渗透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生物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各要素间有着积极的相互作用,频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一切生物都含有大量的水,这些水来自于水圈;一切生物体内都含有矿物质,它们大多来自于土壤,也就是来自于岩石圈。植物不断地从岩石圈中吸收矿物质,从水圈中吸收水分,从大气中吸收碳
……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问题已日益突出和尖锐化。现在,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当代社会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要比发达**晚20多年。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相当严重。在今后的发展中,如果还不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不注意解决环境问题的话,我国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将会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到那时,不但经济的发展会受到阻碍,而且公害泛滥还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是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的富强,人民的幸福,环境保护是一项为人民谋福利,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我们不仅要为当代人着想,而且要为子孙后代考虑。我们不仅要留给后代一个富裕发达、文明现代的社会,而且要给他们留下一个没有污染、没有公害、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生存空间。因此,环境保护应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长期地坚持下去。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要认真执行加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为此,教育部1980年就决定,在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本科专业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此后,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点也纷纷开设环境地理学方面的学位课程。1990年代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地理学一级学科下,独立设置环境地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从此,环境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得到了全面的开展。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环境地理学学科理论与课程建设一直严重滞后。记得4年前,我接受自然地理学硕士点导师组同事们的委托,开设并承担研究生学位课程环境地理学教学任务的时候,真是一筹莫展。一方面,我的教学对象大部分已经系统地学习了也是我本人主讲的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环境学概论,对环境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已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在准备环境地理学课程讲授提纲的时候我又非常困惑:在浩如烟海的环境科学基础教材与普通专著中,居然鲜见《环境地理学》。在多年的环境地理学课程教学工作中,我深深感到,虽然环境学基础与原理方面的教材版本很多,但几乎都是按传统的环境要素划分章节的同一体例,寻找一本合适的环境地理学方面的教材或参考书十分困难。因此,在多年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并冠以《环境地理学》书名,以期为环境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做一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