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遁世与逍遥(中国隐逸简史)/中国封底丛书(中国封底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遁世与逍遥(中国隐逸简史)/中国封底丛书(中国封底丛书)

  • 作者:何鸣
  •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805878577
  •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01日
  • 页数:282
  • 定价:¥1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5878577
    • 作者
    • 页数
      282
    • 出版时间
      2006年01月01日
    • 定价
      ¥1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正是隐士的独特身份,促使形成了中国隐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使得隐士和社会、会山林和庙堂处于一种极其复杂的纠集之中。隐逸往往很少是人终其一生的行为,很多人都在仕进和隐逸的路上进进出出。所有形态的隐都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即把个人和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对立起来。隐士往往都是个体感很强和原则性强很的人,因为这种强烈的个体感,使得他们无法委曲求全地融入到他们所不愿意融入的世界中去,同时使得他们具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他们很清楚自己和那些安于现有的道德和政治秩序的人的不同。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孤独驱使他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文章节选
    书摘
    他*后一次辞官之后写下了**的《归去来辞》,字里行间掩抑不住
    摆脱掉官场的轻松和愉快,压抑不住重返田园的自得喜悦之情。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
    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风,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
    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
    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
    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
    话,乐琴书以消忧。家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
    舟,既窈窕以寻壑,亦畸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
    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
    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乐皋以舒啸,临清流
    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挂职而去,不但能重温与家人的感情,尽享天伦之乐,更大的乐趣似
    乎更在自然之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
    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
    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墟里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回归自然、隐居田居的生活,有效地消泯了“有志不
    获骋”的打击,也能满足自己那天性爱好自然,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
    想。
    在探讨陶渊明隐逸思想的来龙去脉的问题上,有人提出有其家族遗传
    的影响。这个观点虽然牵强附会,却也有些趣味,聊作谈资吧。
    陶渊明曾在《孟府君传》中这样描述他的外祖父晋代名士孟嘉:“行
    不苟言,言无矜奇,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饮,逾多不乱;志于任怀得意
    ,融然远寄,傍若无人。”可见,陶渊明对这个外祖父是多么仰慕。他还
    曾在一首诗中描写过自己历史上连个名字都没留下的父亲:“于皇仁考,
    淡焉虚止,寄情风云,冥兹愠喜。”陶渊明对自己的父亲也充满了尊崇的
    感情,甚至引为同调。这样看
    ……
    目录
    **章 概述
    **节 说“隐”
    第二节 说“方”
    第二章 隐逸简史
    **节 上古:隐逸精神的源流
    第二节 先秦:隐逸精神的哲学基础
    ……
    编辑推荐语
    中国文人对抗权利和世俗的精神史。
    以儒、道为立身根底的中国传统文人,在积极入世的强硬外表下面,也有一颗时刻准备归隐的柔软之心。凡在非大治则大乱的历史当口,或者明君在朝的创业初期,治国平天下往往是他们的人生目标。政治上的失意以及政治生活本身的尔虞我诈与个体生命的冲突,往往使得他们在*后选择逃遁或者隐逸。做隐士既是一种德行的体现,满足了士大夫们追求道德自我完善的需要,更是一种生命本于自然、活出自我的强烈要求。当被迫的选择成了一种主体的解脱,隐逸生活可以把他们的精神带向一种纯粹超越的境界,多数选择隐逸的都得以逍遥。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