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工业微生物育种学 第三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工业微生物育种学 第三版

  • 作者:施巧琴 吴松刚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42587
  •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01日
  • 页数:377
  • 定价:¥4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在2003年出版的由施巧琴教授和吴松刚教授主编的《工业微生物育种学》第二版基础上,根据五年来工业微生物育种的新发展、新方法和新经验,重新进行编写的第三版。全书分14章,包括:绪论、遗传物质的基础、基因突变、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工业微生物产生菌的分离筛选、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工业微生物代谢控制育种、工业微生物杂交育种、工业微生物原生质体育种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微生物基因组改组育种、基冈工程育种、分子定向进化育种、高通量筛选技术、工业微生物菌种复壮与保藏等。
    本书可用作高等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或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供相关科研单位和工厂企业的科技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文章节选
    **章 绪论
    **节 工业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地位
    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在发酵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决定该发酵产品能否具有工业化价值及发酵过程成败与否的关键。现代发酵工业之所以如此迅猛发展,除了发酵工艺改进和发酵设备更新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进行了菌种的选育及其改良,为发酵工艺提供了人类需要的各种类型的突变菌株,从而使抗生素、酶制剂、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核苷酸、激素、色素、生物碱、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等产品的产量成倍甚至成千倍地增长,同时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高。因此,工业微生物育种对于提高发酵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增加发酵工业产品的品种,具有重大意义。
    用于工业生产的微生物菌种,要具有以下特性:
    (1)在遗传上必须是稳定的。
    (2)易于产生许多营养细胞、孢子或其他繁殖体。
    (3)必须是纯种,不应带其他杂菌及噬菌体。
    (4)种子的生长必须旺盛、迅速。
    (5)产生所需要的产物时间短。
    (6)比较容易分离提纯。
    (7)有自身保护机制,抵抗杂菌污染能力强。
    (8)能保持较长的良好经济性能。
    (9)菌株对诱变剂处理较敏感,从而可能选育出高产菌株。
    (10)在规定的时间内,菌株必须产生预期数量的目的产物,并保持相对地稳定。
    具备以上条件的菌株,才能保证发酵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这是发酵工业的*大目的和*低要求。野生型菌株是不可能具备上述条件的,必须通过对野生型菌株的选育才能实现。发酵工业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发酵产品,而工业微生物育种为发酵工业的上述贡献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第二节 工业微生物育种的进展
    工业微生物育种,无论从自然变异中选择或是人工诱变的选择,都是建立在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上。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生命活动的基本属性之一。没有变异,生物界就失去进化的素材;而没有遗传,变异也无法积累。同样,就优良菌株的选育来讲,没有变异就没有选择的素材。没有遗传,选到的优良性状,也不能进行培育。由此可见,工业微生物育种学是建立在微生物遗传学基础上,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
    目录
    第三版序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序
    第二版前言
    **版序
    **版前言
    **章 绪论
    **节 工业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地位
    第二节 工业微生物育种的进展
    第二章 遗传物质的基础
    **节 染色体
    一、染色体形态
    二、原核生物及病毒染色体结构
    三、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
    四、染色体数目
    第二节 核酸
    一、核酸
    二、RNA
    三、DNA
    第三节 基因的组织与结构
    一、基因组
    二、基因
    三、遗传密码
    第三章 基因突变
    **节 突变的分子机制
    一、基因突变
    二、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组变
    第二节 突变引起遗传性状改变
    一、突变引起遗传性状改变
    二、突变型的种类
    第三节 突变体的形成
    一、突变体的形成过程
    二、突变的修复
    三、突变的表型效应
    四、表型延迟
    第四章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节 物理诱变剂
    一、物理诱变剂的生物学效应
    二、非电离辐射——紫外线
    三、电离辐射
    四、近年来发展的新型物理诱变剂
    第二节 化学诱变剂
    一、碱基类似物
    二、烷化剂
    三、脱氨剂(以亚硝酸为例)
    四、移码诱变剂
    五、羟化剂(以羟胺为例)
    六、金属盐类
    七、其他化学诱变剂
    八、化学诱变剂的**操作
    第三节 生物诱变剂
    一、噬菌体
    二、基因诱变剂
    第五章 工业微生物产生菌的分离筛选
    **节 含微生物样品的采集
    一、从土壤中采样
    二、根据微生物生理特点采样
    三、特殊环境下采样
    第二节 含微生物样品的富集培养
    一、控制培养基的营养成分
    二、控制培养条件
    三、**不需要的菌类
    第三节 好氧微生物的分离
    一、稀释涂布和划线分离法
    二、利用平皿中的生化反应进行分离
    三、组织分离法
    ……
    第六章 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
    第七章 工业微生物代谢控制育种
    第八章 工业微生物杂交育种
    第九章 工业微生物原生质体育种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第十章 微生物基因组改组育种
    第十一章 基因工程育种
    第十二章 分子定向进化育种
    第十三章 高通量筛选技术
    第十四章 工业微生物菌种复壮与保藏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