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古代中医妇科相关文献
中医学萌发于夏商周时期,在古代文献中,已有关于生殖的论述。《易经·系辞》指出:“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这是对生命起源的认识。《易经·爻辞》中有“妇孕不育”和“妇三岁不育”等记载,对孕育与不孕颇为重视。中医学在萌芽与发展过程中受到《周易》等自然哲学著作的影响,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理论奠基于《黄帝内经》,在《难经》、《伤寒杂病论》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中医经典著作中,《黄帝内经》是“医家之宗”。它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医学临床各科的理论,是临床各科之源头。《难经》是对《内经》理论的充实和发挥,尤对脉诊、肾与命门、奇经八脉提出了新观点,对妇科基础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金匮要略》是现存*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其中的“妇人三篇”,专论妇女妊娠病、产后病和杂病(包括月经、带下病),已具中医妇产科学的雏形。
汉代已有妇科和产科专著。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妇人婴儿方》;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妊产专著《胎产书》;惜于年代久远,均未能流传。唐代建立了新的医事制度,设立太医署,重视医学教育。宋代设太医局,分为九科(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疮肿兼折伤、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兼灸科、金镞兼书禁科),设有产科教授,是世界医事制度上妇产科*早之独立分科。唐宋以降,妇产科专著众多,并有许多重要的著作流传至今。如唐代的《经效产宝》、宋代的《妇人大全良方》、明代的《景岳全书·妇人规》、清代的《傅青主女科》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