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可以已
【名言】
学,不可以已。——《劝学》
【要义】
已,停止。就是说,学无止境,不可半途而废。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日趋衰落,各诸侯国逐渐兴起强盛。各国雄踞一方,逐鹿中原。在连年混战中,各国君王逐渐认识到招贤任能对取得胜利的重大意义。对国君来说,取一贤足以称霸一方,失一贤也足以国破身亡;反过来对士人来说,一旦受到国君重用,则可以一鸣惊人,一步登天,甚至可以美名远播,流芳百世。而贤士是需要培养的,需要后天教育的。要想成为一名贤能之士,除先天聪慧之外,更需要后天的努力学习。为此,重学之风油然而兴,四方有志之士为显名诸侯,学而不倦。大儒荀子对此早已明了于心,他深知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成就一世英名,首先要积蓄力量,要刻苦学习。因此,《荀子》开篇**章**句便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深刻命题,告诫后人为学、治事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切忌半途而废,否则将一事无成,遗憾终生。
【故事】
战国时期,邹国有一士人,姓孟名轲。他博学多知,德高望重,而且忧国忧民,关心百姓疾苦。他曾多次游说诸侯,以三寸不烂之舌劝说当时的齐威王、梁惠王以德治国、以民为本,主张节用爱民,反对穷兵黩武。他又提出“人性本善”之说,认为人类生来皆有侧隐之心,只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才出现了所谓的坏人,才有了所谓的好人、坏人之分。因此,他特别重视修身养性,要求人们谨慎行事,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本性,去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此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于他仁德爱人,为民请命,获得了百姓的爱戴与敬仰,从此美名远扬。仁人志士纷纷慕名前来求学问道,一时之间追随者云集。冠盖者夹道。人们尊称他为孟子,并被后人誉之为“亚圣”。
可是,孟子小时候却很不幸。他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他的母亲抱着不足满月的孟轲天天以泪洗面,不知如何是好。好心的邻人纷纷前来相劝道:“死去的已经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你哭得再伤心,他也不会回来了。而我们活着的还要继续生活下去,即便你不为自己的以后着想,难道也不为你怀中的婴儿着想吗?他自小便失去了父亲,已经很不幸了,难道你希望他再失去母亲成为一名孤儿,受人冷落吗?难道你希望你的儿子在饥寒交迫中庸庸碌碌过一生吗?”邻人几句话提醒了孟母,从此,她振作起来,下定决心将孟轲抚养成人,决不辜负亡夫的期望。
她本出生于士人之家,自小便读书识字,知书达理,更有远见卓识。她深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这句古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特别重视对孟轲的教育。虽然家里一贫如洗,但她却不辞辛苦,以织帛所得的微薄收人供孟轲上学,并言传身教,亲自督促孟轲勤读经书,多学往来揖让之礼。每天天不亮,孟母便起床洒扫做饭,同时叫醒睡梦中的孟轲朗诵诗文;晚上又陪孟轲苦读到深夜。孟母含辛茹苦,希望孟轲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成为一名对社会、对**有用的栋梁之材。
小孟轲聪明伶俐,活泼可爱,人见人怜。他年龄虽小,却很懂事,知道母亲日夜操劳,是希望他将来能一展宏图,报效**,因此特别地刻苦、勤奋。但他毕竟还只是个孩子,总是经不住外面那美好春光的诱惑,趁母亲不在的时候,偷偷跑出去和小伙伴们捉迷藏,去小溪里摸鱼……天上飘舞的白云,岸上摇摆的绿树,树上嘤嘤的鸟鸣,小河里潺潺的流水,小伙伴们的嬉笑声,都让小孟轲魂驰梦绕,流连忘返。
有**,小孟轲坐在屋里读书,他的母亲在旁边织帛。当时正值入夏时节,一道道阳光透过窗户斜射进来,照在孟轲身上暖暖的,非常惬意、舒服。院子里几只小鸟儿不停地叽叽喳喳,似乎在招呼小孟轲赶陕放下书本,莫错过了这美好的时光。小孟轲经不住诱惑,似乎看到了小伙伴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追逐嬉戏的身影。他们个个兴高采烈,似乎在向小孟轲招手呢!……想着想着,小盂轲便不由自主地忘了读书,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又重新读起来。孟母虽在一旁织帛,可孟轲的神情却尽收眼底,一点儿也没逃得过她的眼睛。他看到孟轲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知道聪敏的儿子义走神了。她一边织帛,一边暗自盘算:儿子虽然聪明好学,但是年龄太小,还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不懂得现在好好读书对以后为人处事的重要意义,更不会明白我的一片苦心;对孟轲的这种学习状态,我不能视而不见,如果我放任自流,长此以往,浪费了大好时光不说,荒废了学业、断送了儿子的光辉前程可如何是好?想到这里,孟母眉头一皱,狠下心来,将孟轲招呼到身边,随手拿起一把剪刀,果断地将正在纺织的丝线剪断了。孟轲一见,惊得目瞪口呆,不明白母亲为何突然将辛辛苦苦就要织成的帛剪断了。只听孟母长叹一声,语**长地对他说:“孩子,你一定很奇怪我为何要将帛剪断。我们母子二人之所以能生活下来,完全仰仗我没日没夜地织帛。现在帛断了,我以前的劳动也白费了;帛不成为一匹完整的帛,就没人愿意买走它,更不用说卖个好价钱了!这样一来,帛卖不出去,我们母子二人将无以为生,生活也将更加窘迫与贫穷。现在你学习中断,就如同这剪断了的帛,只是一些杂乱无章的乱帛头,根本起不了什么大作用,更不会有所成就,留名千古,只能是庸庸碌碌,一事无成呀!”孟轲听后,心头一震。他知道母亲此举用意深远,后悔自己贪图一时的耳目之娱,耽误了学业不说,更伤了母亲的心。对此,他追悔莫及,立即向母亲保证以后再也不敢贪玩了。小孟轲说到做到,从那天起,他改过自新,再也不三心二意,更不敢随便溜出去找小伙伴们玩耍嬉戏了。他发愤读书,刻苦学习,时时以母亲断织来警戒自己、激励自己、提醒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十年的刻苦努力,孟轲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成为孔子之后儒家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成为我国又一位圣人,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尊敬、所爱戴、所敬仰。
学习,非一日一时之功,需要天长日久一点点地积累,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更需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可半途而废。古人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针对这些来说的。因此,后世学子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切不可贪图一时的耳目之快,荒废了学业,耽误了前程。不仅学习如此,做任何事情都应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才能成为人人尊敬、爱戴的有用之才。
居必择乡,游必就土
【名言】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劝学》
【要义】
游,即游学、游仕,也就是今天所谓的外出求学、求事、求职等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居家,一定要选择风俗淳美的乡里;外出交游,一定要接近那些有学问、有品行的贤者,以防奸邪之事发生。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时代。当时,许多仁人志士为显身扬名而离乡背井,求学问道。其中一些人学有所成,功成名就,而另一些人却一事无成,晚景凄惨。成与不成,固然有着许许多多的因素,但是,外出求学、做事,选择怎样的环境,结交怎样的朋友,无疑也是个重要因素。智者苟子在此告诫那些胸怀大志、期望一展宏图的士人一定要注意环境的重要作用。环境,是每一个人所赖以生存的外部世界。不同的环境塑造不同的人的品性。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如此。尤其是社会环境,对人类性格塑造影响更大。有时候,优良的社会环境足可以造就一位圣人;而恶劣的社会环境,也可能将本来聪明伶俐、有所作为的人塑造成一个庸庸碌碌的小人。因此,深谙此理、深悟此道的贤人君子都注重择乡而居、择人而友。选择民风淳朴的乡间居住,多结交那些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无疑对人们自身的发展,对人格的完善,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故事】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孟母断织的故事,大家对孟子的早年生活也已经有所了解,下面我们再讲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希望大家能从中受到某种启发,对大家的为学处世有所裨益与帮助。
我们知道,孟子很小就失去父亲,由母亲仉氏靠织帛将他抚养成人,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生活过得很清苦。但孟母立志要将孟子教育成材,尽管辛苦,却心甘情愿。她时时教诲孟子,督促他好好学习,而且不忘为孟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学有所安,不为外物所扰。
起先,他们母子二人住在一座大山脚下,那里远离都城,面山背水,环境优美。远处高山林立,雾淡云清;近处流水悠悠,绿树葱葱。本来,这样的环境是*适合孟子读书学习的了,可是,大山对面、孟家附近,却有一块墓地。墓地上,经常有一些人前来殡葬死去的亲人。亲人离别的痛哭声、殡葬队伍的嘈杂声常常惹得孟子忘了读书,更有甚者,小孟子还纠集了一群小伙伴们学起了那些人的样子,做起了殡葬死人的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