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国之大事
【名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计篇》
【要义】
这是《孙子兵法》开篇的**句话。在古代,战争是一个***重要的两件大事中的一件(另一件事是祭祀),因此,生活于春秋末年的孙子在其兵法中就首先点出了战争的重要性。这句话的大意是:“战争是**的大事,对于地形上的生死之势,战场上的存亡胜败,这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这种对战争重视和谨慎的态度,即使在现代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故事】
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代,是一个战争**激烈的时代。列国争强,经过多次相互争战拼杀,战国七雄各自的国力及军事的强弱次序逐渐明朗化了。当时,崛起于西方的秦国的优势渐渐明显,而山东六国在强秦的打击下,日益败落。山东六国为了避免落人被强秦蚕食而灭亡的命运,就联合起来,组成连横阵线以共同抵抗秦国的猛烈进攻,而这一连横政策的确也起到了阻止秦国东进的步伐。秦国为了打破山东六国的连横,也以合纵阵线破坏连横阵线,并且成功的以远交近攻的政策对与秦相近的韩、魏等国的实力加以频频削弱。
到战国后期,山东六国以楚、齐、赵三国的力量相对强大一些。但是,到战国末年,楚国在秦国强大的军事打击下逐渐衰弱下去了,赵国经过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也实力大减,只有齐国的军事力量尚可。此时,强秦意图吞并山东六国,一统天下的目的已经是十分明显了。秦国的军事力量已经在东方卫国的旧地建立了根据地,用兵的主要方向是韩、魏等国,而韩、魏等国也忙于应付秦国的蚕食进攻,这就暂时使处在*东边的齐国战事大为减少,国内维持着相对平和的局面。同时,秦国的远交近攻政策也深深地影响了齐国。
齐王建元年(前264年),齐襄王死,齐王建即位。齐王建年幼,**大事由他的母亲君王后听政。君王后的治国外交政策是:小心谨慎地侍奉秦国,与各国讲信义,自守其国,不参与列国之间的战争。齐国外交上采取的这种孤立主义的政策,正是秦国日夜渴求的,促使秦国加紧对山东各国步步蚕食,势力不断地向东方推进。
齐王建六年,秦进攻赵国的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齐国与楚国计划救援赵国。秦国得知这一情况后,它的决策者们就分析当时的情况:齐国和楚国出兵救援赵国,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我方就退兵,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和睦,我方就加紧攻击赵国。其时赵国军粮短缺,遂向齐国请求救援一些粮食,而君王后和齐王建则不同意。齐国的谋士周子劝说齐王救援赵国:“我们不如听从赵国的救援请求以迫使秦国退兵,如果不听从赵国的请求促使秦国退兵,那样,秦国的计谋就得逞了,而齐国、楚国的汁谋就失败了。并且赵国对于齐楚两国而言,是齐楚的前沿屏障,如同牙齿有嘴唇的保护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感到寒冷了。今天如果秦国灭亡了赵国,明天的祸患就轮到齐国和楚国了。救援赵国是当前的要务,刻不容缓。而且救援赵国,那是显示我们高义的行为,如果能迫使秦国退兵,正是我齐国提高声誉的大好时机。仗义救援将要灭亡的赵国,同时威退强秦的军队,我们不将注意力用在这一点上而一定要爱惜粮食,当政者的决策就是错误的。”周子的建议*终没有被当政者采纳。赵国是当时惟一有力量与秦国抗衡并**秦国东进的**,而齐国在赵国进行顽强抵抗时,见死不救,既失去了道义,同时也助长了秦国的气焰。赵国长平一战,实力大损,这就加快了秦国灭亡山东六国的步伐。
齐王建十六年(前249年),君王后死,齐王建亲政,他懦弱无为,不思进取,依然奉行母亲的“谨事秦”的政策,不修战备,也不帮助其他五国。齐王建十八年(前247年),秦国派蒙骜伐魏国,魏国屡次失败,魏国公子信陵君就向各国求援,燕、赵、韩、楚等**纷纷出兵救魏,然而齐国却没有出兵。齐王建二十三年,秦国的势力进入东方,建立了东郡(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国土已经与齐国接境。山东各国感受到了强秦的**压力。齐王建二十四年(前247年),赵国将军庞媛组织山东各国军队合纵攻秦,此时的齐国依然不参加其他**的反秦活动,也不积极加强自己的防备。
秦国从齐王建三十五年(前230年)开始,展开了吞并六国的军事大进攻,此年,秦国灭亡韩国。次年,秦灭亡赵国,赵公子嘉逃到代郡,自立为代王。齐王建三十八年(前227年),秦进攻燕国,次年,燕国灭亡,燕王逃到辽东。齐王建四十年(前225年),秦灭亡魏国,兵锋已经到达齐国的历下。齐王建四十二年(前223年),秦灭楚。第二年,秦将赵、燕的残余势力彻底消灭。就在秦国大举东进消灭山东六国的进程中,齐国内部力量急剧腐败,齐相后胜接受秦国的贿赂,多次派遣宾客出使秦,秦对齐国的使臣大加贿赂,这些使臣就做了秦国的间谍,回国后劝齐王建不要参加合纵,应该侍奉秦国,齐国遂不修攻战之备,也不帮助五国攻秦。山东五国相继灭亡,*后灭亡的命运终于轮到齐国了。齐王建四十四年(前221年),秦国轻而易举地就灭亡了齐国,将齐王迁到共(今河南辉县)地,齐王后来被活活饿死。
齐国在*后四十余年的时间里,由于奉行谨事秦的政策,国内有四十余年没有战争的记录,但谨事秦的政策也使齐国不修战备,当政者以为如此就可以苟且偷安了,对任何积极的建议概不采信,一味地执行孤立主义的军事外交政策,*后只落得一个束手就擒的可耻命运。孙子所谓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深刻洞见在此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反面例证。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
【名言】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计篇》
【要义】
这是孙子要求对军事问题进行计算、核实情况的五项衡量中的**项,其他四项依次为:天时、地利、将领、法规。这句话的大意是:道义,是指使人民与国君同心同德,人民可以与国君一起生,可以一起死,而绝不违背。道,即是政治。用现代的话说,政治是战争的基础,良好的政治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事实也证明,凡是得到广大人民支持、拥护的,没有不在战争中取胜的。孙子对政治决定战争胜负的认识,时至今天,仍没有失去指导意义。
【故事】
在现代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各地军阀混战,一直使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在**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组建自己的军事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打土豪分田地,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红军的军事力量遂由*初的千百人,在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次“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中发展壮大为三十万,并建立了大小十几个根据地。在根据地内,人们改变以往“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看法,纷纷送自己的亲人参加红军,保卫胜利的果实。后来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使红军力量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受到极大损失,建立的根据地也几乎丧失殆尽。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在陕北建立了根据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及时提出应以**民族前途为重,愿捐弃前嫌,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组成全国的抗日联合阵线。西安事变后,开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国共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他们深入华北、华中敌占区,依靠广大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活动。历经八年的抗日,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得到了长足发展,建立了数十个根据地,军队一百二十万人,民兵二百二十多万,解放区人口一亿三千万。革命的力量**壮大。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依仗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及外援,悍然发动内战。经过四年的解放战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军队八百万,*终将国民党赶出大陆,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在共产党控制的区域内,只要有任何敌对势力进入后,广大民众就自觉地组织起来,坚壁清野,使敌人既得不到物资补充,也得不到任何有关共产党军队的消息,致使信息不灵,陷入盲目之中,处处被动挨打。相反,共产党的军队则得到人民的支持,从物资到人力,甚至敌人的行动信息。每一战斗的进行,支援前线的人民往往多于作战的军队,他们运输粮食、弹药,护理伤病员。以致有人说:不仅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胜的,就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也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