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孙子兵法》智慧名言故事
QQ咨询:
有路璐璐:

《孙子兵法》智慧名言故事

  • 作者:张树骅
  • 出版社:齐鲁书社
  • ISBN:9787533312626
  • 出版日期:2004年05月01日
  • 页数:226
  • 定价:¥2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33312626
    • 作者
    • 页数
      226
    • 出版时间
      2004年05月01日
    • 定价
      ¥25.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孙子兵法》是兵家的一部经典性的理论著作,千百年来一直享有着极高的声誉,对我国的传统兵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子兵法》是我国存世的**部兵书,它总结了春秋及以前历代的军事思想。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是政治斗争的*后解决方式。对此,孔子有着清醒的认识。战争必须以国内政治为基础,“道”即政治的意义多次被孙子关注,提出应“修道而保法”。
    《孙子兵法》一书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它对一些战争规律总结具有高度的浓缩性质,就连其中对于一些特殊条件下的具体战法等等,也同样仅仅是片言语的指导性话语。
    文章节选
    兵者,国之大事
    【名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计篇》
    【要义】
    这是《孙子兵法》开篇的**句话。在古代,战争是一个***重要的两件大事中的一件(另一件事是祭祀),因此,生活于春秋末年的孙子在其兵法中就首先点出了战争的重要性。这句话的大意是:“战争是**的大事,对于地形上的生死之势,战场上的存亡胜败,这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这种对战争重视和谨慎的态度,即使在现代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故事】
    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代,是一个战争**激烈的时代。列国争强,经过多次相互争战拼杀,战国七雄各自的国力及军事的强弱次序逐渐明朗化了。当时,崛起于西方的秦国的优势渐渐明显,而山东六国在强秦的打击下,日益败落。山东六国为了避免落人被强秦蚕食而灭亡的命运,就联合起来,组成连横阵线以共同抵抗秦国的猛烈进攻,而这一连横政策的确也起到了阻止秦国东进的步伐。秦国为了打破山东六国的连横,也以合纵阵线破坏连横阵线,并且成功的以远交近攻的政策对与秦相近的韩、魏等国的实力加以频频削弱。
    到战国后期,山东六国以楚、齐、赵三国的力量相对强大一些。但是,到战国末年,楚国在秦国强大的军事打击下逐渐衰弱下去了,赵国经过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也实力大减,只有齐国的军事力量尚可。此时,强秦意图吞并山东六国,一统天下的目的已经是十分明显了。秦国的军事力量已经在东方卫国的旧地建立了根据地,用兵的主要方向是韩、魏等国,而韩、魏等国也忙于应付秦国的蚕食进攻,这就暂时使处在*东边的齐国战事大为减少,国内维持着相对平和的局面。同时,秦国的远交近攻政策也深深地影响了齐国。
    齐王建元年(前264年),齐襄王死,齐王建即位。齐王建年幼,**大事由他的母亲君王后听政。君王后的治国外交政策是:小心谨慎地侍奉秦国,与各国讲信义,自守其国,不参与列国之间的战争。齐国外交上采取的这种孤立主义的政策,正是秦国日夜渴求的,促使秦国加紧对山东各国步步蚕食,势力不断地向东方推进。
    齐王建六年,秦进攻赵国的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齐国与楚国计划救援赵国。秦国得知这一情况后,它的决策者们就分析当时的情况:齐国和楚国出兵救援赵国,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我方就退兵,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和睦,我方就加紧攻击赵国。其时赵国军粮短缺,遂向齐国请求救援一些粮食,而君王后和齐王建则不同意。齐国的谋士周子劝说齐王救援赵国:“我们不如听从赵国的救援请求以迫使秦国退兵,如果不听从赵国的请求促使秦国退兵,那样,秦国的计谋就得逞了,而齐国、楚国的汁谋就失败了。并且赵国对于齐楚两国而言,是齐楚的前沿屏障,如同牙齿有嘴唇的保护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感到寒冷了。今天如果秦国灭亡了赵国,明天的祸患就轮到齐国和楚国了。救援赵国是当前的要务,刻不容缓。而且救援赵国,那是显示我们高义的行为,如果能迫使秦国退兵,正是我齐国提高声誉的大好时机。仗义救援将要灭亡的赵国,同时威退强秦的军队,我们不将注意力用在这一点上而一定要爱惜粮食,当政者的决策就是错误的。”周子的建议*终没有被当政者采纳。赵国是当时惟一有力量与秦国抗衡并**秦国东进的**,而齐国在赵国进行顽强抵抗时,见死不救,既失去了道义,同时也助长了秦国的气焰。赵国长平一战,实力大损,这就加快了秦国灭亡山东六国的步伐。
    齐王建十六年(前249年),君王后死,齐王建亲政,他懦弱无为,不思进取,依然奉行母亲的“谨事秦”的政策,不修战备,也不帮助其他五国。齐王建十八年(前247年),秦国派蒙骜伐魏国,魏国屡次失败,魏国公子信陵君就向各国求援,燕、赵、韩、楚等**纷纷出兵救魏,然而齐国却没有出兵。齐王建二十三年,秦国的势力进入东方,建立了东郡(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国土已经与齐国接境。山东各国感受到了强秦的**压力。齐王建二十四年(前247年),赵国将军庞媛组织山东各国军队合纵攻秦,此时的齐国依然不参加其他**的反秦活动,也不积极加强自己的防备。
    秦国从齐王建三十五年(前230年)开始,展开了吞并六国的军事大进攻,此年,秦国灭亡韩国。次年,秦灭亡赵国,赵公子嘉逃到代郡,自立为代王。齐王建三十八年(前227年),秦进攻燕国,次年,燕国灭亡,燕王逃到辽东。齐王建四十年(前225年),秦灭亡魏国,兵锋已经到达齐国的历下。齐王建四十二年(前223年),秦灭楚。第二年,秦将赵、燕的残余势力彻底消灭。就在秦国大举东进消灭山东六国的进程中,齐国内部力量急剧腐败,齐相后胜接受秦国的贿赂,多次派遣宾客出使秦,秦对齐国的使臣大加贿赂,这些使臣就做了秦国的间谍,回国后劝齐王建不要参加合纵,应该侍奉秦国,齐国遂不修攻战之备,也不帮助五国攻秦。山东五国相继灭亡,*后灭亡的命运终于轮到齐国了。齐王建四十四年(前221年),秦国轻而易举地就灭亡了齐国,将齐王迁到共(今河南辉县)地,齐王后来被活活饿死。
    齐国在*后四十余年的时间里,由于奉行谨事秦的政策,国内有四十余年没有战争的记录,但谨事秦的政策也使齐国不修战备,当政者以为如此就可以苟且偷安了,对任何积极的建议概不采信,一味地执行孤立主义的军事外交政策,*后只落得一个束手就擒的可耻命运。孙子所谓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深刻洞见在此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反面例证。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
    【名言】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计篇》
    【要义】
    这是孙子要求对军事问题进行计算、核实情况的五项衡量中的**项,其他四项依次为:天时、地利、将领、法规。这句话的大意是:道义,是指使人民与国君同心同德,人民可以与国君一起生,可以一起死,而绝不违背。道,即是政治。用现代的话说,政治是战争的基础,良好的政治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事实也证明,凡是得到广大人民支持、拥护的,没有不在战争中取胜的。孙子对政治决定战争胜负的认识,时至今天,仍没有失去指导意义。
    【故事】
    在现代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各地军阀混战,一直使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在**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组建自己的军事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打土豪分田地,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红军的军事力量遂由*初的千百人,在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次“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中发展壮大为三十万,并建立了大小十几个根据地。在根据地内,人们改变以往“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看法,纷纷送自己的亲人参加红军,保卫胜利的果实。后来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使红军力量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受到极大损失,建立的根据地也几乎丧失殆尽。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在陕北建立了根据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及时提出应以**民族前途为重,愿捐弃前嫌,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组成全国的抗日联合阵线。西安事变后,开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国共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他们深入华北、华中敌占区,依靠广大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活动。历经八年的抗日,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得到了长足发展,建立了数十个根据地,军队一百二十万人,民兵二百二十多万,解放区人口一亿三千万。革命的力量**壮大。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依仗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及外援,悍然发动内战。经过四年的解放战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军队八百万,*终将国民党赶出大陆,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在共产党控制的区域内,只要有任何敌对势力进入后,广大民众就自觉地组织起来,坚壁清野,使敌人既得不到物资补充,也得不到任何有关共产党军队的消息,致使信息不灵,陷入盲目之中,处处被动挨打。相反,共产党的军队则得到人民的支持,从物资到人力,甚至敌人的行动信息。每一战斗的进行,支援前线的人民往往多于作战的军队,他们运输粮食、弹药,护理伤病员。以致有人说:不仅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胜的,就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也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
    目录
    总序
    导读
    兵者,国之大事
    道者,令民与土同意者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势着,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
    乱而备之
    实而备之
    强而避之
    怒而挠之
    佚而劳之
    亲而离子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多算胜,少算不胜
    兵闻拙速,未睹巧久
    尽知用兵之害与利
    因粮于敌
    杀敌者,怒也
    取敌之利者,货也
    善养敌卒,胜敌益强
    用兵当以全胜为上
    不战屈人,善之善者
    上兵伐谋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国君之患于军者
    知可战与不可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
    以虞待不虞者胜
    以不可胜待敌之可胜
    胜可知而不可为
    善战者胜于易胜
    立不败之地而不失敌败
    胜兵优胜,败兵选败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
    奇正之变
    形之,敌必从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善战者求之于势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行无人之地千不劳
    善攻守则敌不知所守攻
    攻其所必救
    避实击虚,因敌制胜
    军无辎重则亡
    三军可夺气
    将军心夺心
    以佚待功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
    穷寇勿迫
    圮地无舍
    衢地合交
    死地则战
    半济而击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地形者,兵之助也
    视卒如爱子
    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兵之情主速
    陷之死地然后生
    以火佐攻者明
    非利不动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
    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