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QQ咨询:
有路璐璐: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 作者:王兰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43054
  •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01日
  • 页数:213
  • 定价:¥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实验研究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内容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
    全书分四部分共十六章,包括基础微生物实验部分、微生物生态学实验部分、环境微生物监测与评价实验部分、污染物微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部分。基础微生物实验部分介绍了显微技术、微生物制片和染色技术、培养基制作和消毒**、微生物接种和培养技术及分离和鉴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等;微生物生态学实验部分介绍了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与死亡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技术、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等;环境微生物监测与评价实验部分介绍了土壤、水体、空气中微生物的监测方法,微生物毒理学监测方法等;污染物微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部分介绍了废水处理中微生物的测定、废水处理中恬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微生物对有机物降解性能的研究、固体废物处理及废物的资源化方法技术等。
    本书是从事环境微生物教学、科研及工程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微生物实验教材。
    文章节选
    **部分 基础微生物实验方法与技术
    通常人们把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称为微生物(microbe,micr00,gan—ism),因此,它不是生物分类学上的专门名词,而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原核生物类的细菌、真核生物类的真菌(酵母、霉菌等),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等,非细胞型生物类的病毒和亚病毒都是微生物学研究的范围。
    微生物的类型多样,但是它们有一定的共性,因此,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它们的五大共性为: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对营养物质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盛,繁殖速度快;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易发生变异;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为了更好地掌握微生物技术,掌握基础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是很有必要的。
    **章 显微技术
    **节 常用显微镜的构造
    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制造了**台显微镜,**把微生物世界展现在人类面前,至今已经历300余年。显微镜的问世对微生物学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长期的实践中,显微镜不断推陈出新,已成为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在微生物实验中,常用的显微镜主要有普通光学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
    ……
    目录
    **部分 基础微生物实验方法与技术
    **章 显微技术
    **节 常用显微镜的构造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general microscope)
    二、暗视野显微镜(暗场显微镜)(dark—field microscope)
    三、相差显微镜(phase microscope)
    四、荧光显微镜(Flurecenee Microscope)
    五、电子显微镜
    第二节 常用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暗视野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相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荧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二章 微生物制片及染色技术
    **节 微生物的制片方法
    一、压滴标本制作无菌操作制片
    二、悬滴标本制作
    三、涂片法
    四、插片法
    五、搭片法
    六、玻璃纸法
    七、压片法(也称印片法)
    八、透明薄膜培养法
    九、单细胞菌块
    十、其他方法
    第二节 微生物染色技术及形态观察
    一、染色基本原理及染料种类的选择
    实验2.1 细菌单染色法及形态的观察
    实验2.2 细菌的革兰染色法
    实验2.3 细菌鞭毛染色及运动的观察
    实验2.4 细菌芽孢、荚膜的染色及观察
    实验2.5 放线菌活体染色及形态观察
    实验2.6 霉菌的活体染色及形态观察
    第三章 **与**
    **节 实验室常用**方法
    一、热**
    二、过滤**
    三、紫外线杀菌
    四、化学药剂消毒与杀菌
    第二节 各类培养基常采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各类培养基的**法
    二、培养基**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 培养基的配制
    **节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一、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二、营养物质浓度及配比合适
    三、控制pH值条件
    第二节 培养基的种类及配置过程
    一、培养基的种类
    二、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实验4.1 常用培养基的配置
    第五章 微生物接种与培养技术
    **节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实验5.1 微生物的各种接种方法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
    一、微生物培养的一般问题
    二、好气性微生物培养法
    三、厌气性微生物培养法
    实验5.2 用厌氧袋法培养丙酮丁醇梭状芽孢杆菌
    第六章 微生物的分离及鉴定技术
    **节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方法
    一、稀释混合倒平板法
    二、稀释涂布平板法
    三、平板划线分离法
    实验6.1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技术
    第二节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技术
    一、生长测定
    二、繁殖测定
    三、群体生长规律——生长曲线测定
    实验6.2 微生物菌体大小的测定方法
    实验6.3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实验6.4 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
    第七章 菌种保藏技术
    第二部分 环境微生物生态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第三部分 环境微生物监测与评价技术
    第四部分 污染物微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