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中国民间美术概述
第三节 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文化现象,民俗的产生,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理解。民间美术表现的形式、功能及文化内涵始终没有脱离民间风俗信仰的范畴,民族古老原始的生命精神和信仰
内涵,持久地积淀在民间美术观念的深层,成为艺术发展的文化根基。它是一个**、一个民族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现象,特别是在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当中带有传承性的行为、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等。
民间美术本身也是一种民俗现象,它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民间美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正是因为它依附于民俗活动得以长期流传而不至被历史淹没。民俗是民间美术生成发展的文化源泉,一方面民俗活动为民间美术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原动力,给予民间美术土壤和水分,另一方面民间美术又植根于民间,丰富了民俗民风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民间美术贯穿于整个民间生活中,它在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中,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没有民间生活的需要,何来陶器、木器、竹器以及铁器的产生?没有民间丧俗的需要,何来墓室的壁画、纸扎冥屋之类的产生?现在成为人们文娱欣赏的皮影、木偶、风筝等,当年都是与巫术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
人类社会由渔猎转入农耕后,岁时风俗开始出现,渴望丰收、祈求和顺的祭祀活动逐渐广泛起来,产生了原始的神话、宗教和巫术等活动,从而形成了远古时代的民俗,为民间美术的展示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舞台。有些作品看上去是迷信的,但作者却是借助这些“迷信色彩”,以取得精神状态的平衡,亦即祈求生活的平安与幸福。民间美术中,画门神、画钟馗、画张天师、画观音娘娘,还有画八仙、画刘海、画和合二仙以及画灶爷、制纸马等,有时不分神和人,只要这些名字、这些形象对广大群众是有益的,统统画起来。蔡邕《独断》中说:“十二月岁竞,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这就是大年三十贴门神的风俗,供人们祝福新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