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全球粮食危机
第四章 世界粮食危机的发生与影响
4.1 粮食**概念的提出与演进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粮食**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当这个目标受到严重威胁时,即出现了粮食危机。
��实上,粮食**问题虽然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但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和国际社会所追求的核心政策目标,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直接动因是1972~1974年间暴发的世界范围的粮食危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上对粮食**做了上述精辟的定义。
20世纪70年代初,连续几年的恶劣气候和自然灾害导致世界粮食歉收,主要粮食生产和出口国的粮食产量同时下降。与此同时,前苏联一改过去国内粮食歉收就屠宰牲畜以降低粮食需求的做法,出人意料地进入了国际粮食市场,大量购买粮食。这些情况导致世界范围内粮食供求关系出现异常紧张状态,从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严重的粮食危机。据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的粮食危机中,世界粮食库存锐减,世界粮食库存量与当年世界粮食消费量的比值由18%降到了14%,粮食供不应求的矛盾促使粮价上涨2倍多。在这次粮食危机中受害*大的是广大发展中**,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根据第四次世界粮食普查,受粮食危机影响*严重**的儿童接近1/2处于营养不足状态,整个发展中**的婴儿死亡率是发达**的5—8倍;一些*贫困的**,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由于无钱购买粮食或得不到国际社会援助,陷入了**的灾难之中,人口非正常死亡率急剧上升。
粮食危机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4年11月在罗马召开世界粮食大会,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足的世界宣言》。该宣言提出,“每个男子、妇女和儿童都有免于饥饿和营养不足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因此,消灭饥饿是国际社会大家庭中每个**,特别是发达**和有援助能力的其他**的共同目标”。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还通过了《世界粮食**国际约定》。该约定认为,保证世界粮食**是一项国际性的责任,并要求有关**为保证世界随时供应足够的基本食品,避免严重的粮食短缺,要保证稳步扩大粮食生产以减少产量和价格的波动。该约定还要求各国政府采取保证世界粮食库存量*低**水平的政策,也就是要坚守粮食库存量与消费量比值不低于18%的**线。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委员会通过了粮食**的新定义,其内容为“粮食**的*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个新的定义包含了三项具体目标:一是确保能够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二是*大限度地稳定粮食的供给;三是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这个新定义得到世界的认同。1996年11月在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对粮食**内涵做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这一概念又在之前基础上加入了质量上的需求。粮食**概念的变化说明,粮食**的内涵和外延与不同时期的国际情况紧密相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国际性概念。
4.2 粮食危机实质是供给与价格问题
洞察粮食危机概念与目标的背后,我们可以将世界粮食问题*终归结为两个问题:一是粮食生产和供给问题;二是粮食价格问题。需要指出的是,粮食价格固然是由其本身的价值,即粮食生产过程中所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决定,但在具体时空条件下也受粮食供求关系的影响。同时,国际贸易体系中价格形成机制、粮食生产和出口国的政策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粮食价格。然而,从长期看,粮食危机实质是粮食生产和供应相对需求不足的问题。只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证粮食供给充足,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就不会发生。反之,粮食危机不可避免。
关于世界粮食生产和供给问题,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世界各国都持比较乐观的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农业开展了**次“绿色革命”,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灌溉技术不断发展,良种良法得到推广应用,农药、化肥、杀虫剂等农业投人品得到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同时,以西奥多•舒尔茨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经济学家,提出了以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改造传统农业为主题的先进农业经济理论,一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上这些因素都使世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粮食危机之后,各国注重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世界粮食供给明显改善。
印度实施绿色革命发展战略,1966年从墨西哥引进高产小麦品种,同时增加化肥、灌溉、农机等投入,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1980年粮食产量从1966年的。7235万吨增至15237万吨,由粮食进口国变为粮食出口国。菲律宾结合水稻高产品种的推广,采取了增加投资、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于1966年实现了大米自给。在实行绿色革命的11个**中,水稻单产20世纪80年代末比70年代初提高了63%,从而解决了19个发展中**粮食自给问题。一些**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像以色列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它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在此国际农业背景下,1986年世界银行农业和农村发展部发表了题目为《贫困与饥饿——发展中**粮食**问题和选择》的报告。世界银行在这篇报告中指出:“世界有丰富的食品,过去40年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快于**未有的人口增长。世界有足够的粮食可以利用,那些粮食不能自给的**,只要他们有钱买得起,就可以进口。而许多贫困**和千百万贫困人口不能分享丰富的食品,他们的食品没有保障,主要是因为没有购买力。”换言之,由于农业绿色革命,世界各国都对世界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充满信心,并自然地把消除粮食危机的**放在了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上。正如世界银行《198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所说,“普遍营养不足的根源往往不是粮食生产不足,而是贫困和收入分配不均”。
在20世纪80年代粮食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国际市场农产品的实际价格稳步下降。从1950~1984年,国际市场农产品实际价格下降了9.84%,其中粮食价格降幅*大,下降了12.27%。从1984~1995年,小麦价格持续下降。在这一时期,除1994~1995年间,大米的价格也保持下降走势。而在1984~1991年问,玉米的国际市场价格也在持续下降。总体上,这一时期世界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粮食生产增长的速度高于粮食需求增长的速度,世界粮食实际价格稳步下降。
然而,这种粮食供给充足、粮价稳步走低的格局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却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次农业绿色革命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过分地使用化肥、农药和过度地使用土地造成土壤日益贫瘠甚至退化,进而导致粮食增产乏力。其次,由于人类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占用了大量耕地,另一方面污染了耕地和淡水资源,温室效应也导致世界气候发生变化,农业自然灾害增多。这些因素造成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速度放缓。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世界粮食需求却出现快速增长态势。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又发现高产粮食中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低,长期用作主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削弱人们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针对粮食供求矛盾日益尖锐、高产品种粮食营养成分不足的问题,有的科学家提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设想,即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转基因技术等培养出产量更高、更富于营养的农作物。然而,转基因技术被许多**出于生物与基因**的考虑加以抵制,在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中普遍应用转基因技术仍待时日。
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粮食市场供求关系悄然发生了转折,粮食由供求平衡逐步转向供求偏紧。随着粮食供求矛盾的不断积累,*终在21世纪**个10年里暴发了波及世界的粮食危机。尽管由于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各国政府的快速反应以及现代人类社会庞大的运输能力,这次粮食危机并没有造成大量人口饥荒,但它造成一些**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比以往更加深刻与持久。从长期粮食供求来看,目前这种粮食供求偏紧的矛盾还将持续下去,维护粮食**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头等大事。
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2亿左右。这意味着世界必须在现有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再增产50%的粮食,才能满足未来人类社会对粮食的需求。如果考虑工业、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对粮食消费越来越多的需求,粮食供给将面临严峻挑战。总而言之,这次世界粮食危机又使全球回到20世纪70年代曾经面对的、现在又似乎有些陌生的老问题,即我们如何才能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