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人本思潮与人生哲学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人本思潮与人生哲学研究

  • 作者:乔长路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74108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 页数:382
  • 定价:¥3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人本思想极为丰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一个以“爱人”为基本特点的人本思潮,其思想佘绪一直延续到近代。本书是一部研究人本思潮和人生哲学方面的论著,分为“人本思潮篇”与“人生哲学篇”两部分:前者主要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孔子、墨翟、孟轲、杨朱、老聃、庄周、荀况等杰出人物的人本思想,后者则着重从“以人为本”的维度,对曹操、诸葛亮、魏晋玄学、佛教、柳宗元、李贽等的人生哲学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文章节选
    **章 春秋战国时期以人为本思潮的兴起
    一、春秋战国时期以人为本思潮的出现
    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前3世纪),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一个产生文化巨人的时代。一大批文化名人,包括管仲、孔丘、杨朱、墨翟、孟轲、老聃、庄周、孙武、荀卿等,应运而生了。而他们这些人,又是当时出现的一个波澜壮阔的社会思潮——以人为本思潮的思想先驱或杰出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从管仲的“以人为本”(《管子·霸言》)思想,到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墨子的“兼爱”思想、杨朱的“轻物重生”思想、孟子的“民为贵”思想、老子的“以百姓心为心”思想、庄子为使受苦人摆脱苦难处境而为他们设计的精神乐园、荀子的“节用裕民”思想等,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以人为本思潮。
    这股以人为本思潮的特点是,重视士、农、工、商等普通人社会地位的改善与提高;强调对人、对普通劳动者的适当爱护与关心;强调民为治国之本,甚至提到“民贵君轻”的高度:反对对人民的无端迫害、大肆杀戮,乃至人殉;重视对人的美好心灵的发掘,重视人生哲学诸命题的探索;强调人类同情心的存在,强调对贫者、弱者、老者、鳏寡孤独者、残疾者的人道主义同情与帮助;关心并同情人民的苦难处境,并试图为减轻这种苦难做出种种努力。
    ……
    目录

    前言
    人本思潮篇
    **章 春秋战国时期以人为本思潮的兴起
    一、春秋战国时期以人为本思潮的出现
    二、管仲是以人为本思潮的思想先驱
    三、以人为本思潮与先秦文化奇迹的创造
    四、以人为本思潮的时代意义
    第二章 作为世界哲学史开创者的管仲
    一、关于《管子·水地》篇
    二、《管子·水地》的基本思想到底归谁所有
    三、《管子·水地》哲学思想的特点
    四、管仲的封建主义启蒙思想
    第三章 孔子是先秦以人为本思潮的杰出代表
    一、孔子的爱人思想提供了高尚的执政美德
    二、孔子力图突破传统天神观念束缚的宇宙观倾向
    三、孔子是保存和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巨人
    第四章 墨翟是先秦以人为本思潮中的又一杰出代表
    一、墨翟和《墨子》
    二、爱人思想使墨子也进入先秦以人为本思潮
    三、墨子的天志、鬼神观中的唯物主义内容
    第��章 孟轲在先秦以人为本思潮中的杰出贡献
    一、爱人精神使孟子融入以人为本思潮
    二、孟子的重大发现——人类天生具有对他人的同情心
    三、在孟轲的思想中保存并弘扬了许多中华民族的**品格
    四、盂轲的天命观与求实精神
    第六章 杨朱学派也理应纳入以人为本思潮——为杨朱学派洗清千年误解
    一、为什么杨朱学派会融入以人为本思潮
    二、杨朱自己早已否定了对自己作“一毛不拔”的评价
    第七章 老聃是先秦以人为本思潮中涌现出的杰出哲学家
    一、关于老子的年代
    二、老子的爱人精神使其进入以人为本思潮
    三、老子理想的执政理念
    四、老子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五、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第八章 庄周是先秦以人为本思潮中涌现出的又一伟大哲学家
    第九章 荀况是先秦以人为本思潮中涌现的*后一位伟大思想家
    第十章 韩非为什么会与先秦以人为本思潮擦肩而过
    人生哲理篇
    主要参考书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