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引言:审美现代性与中西美术比较
第二节 现象:中西艺术的互识与误读
一、中国艺术求变的期待视野
当然,变革中的中西社会不仅在既往的文化传统上有巨大差异,在面临的现实变革问题上也同样存在极大的不同。如果说前面的阐述表明了在脱离古典封建社会进入现代民主社会的变革中,中西之间有一些人类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相同课题的话,那么在时间的维度上,对中国来说西方因其近代启蒙运动的发生早和变革路径与成果的鲜明,而自然成为影响中国变革的榜样。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找真理……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这些……所谓新学,包括那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除了旧学派,新学派自己表示怀疑的很少。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这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形。”从现象的角度看,中国对西方的期待视野和理解角度,从一个侧面标示了中国变革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所企求的目标。
作为中西文化比较的一代大师,宗白华先生对现代审美在中西社会变革中的意义是这样分析的:
中国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与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平和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因而轻视了科学工艺征服自然的权力。这使我们不能解救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侵略,受人欺侮,文化的美丽精神不能长保了,灵魂里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我们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我们丧尽了生活里旋律的美(盲动而无秩序)、音乐的境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忌、斗争)。一个*尊重乐教、*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没有了音乐。这就是说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