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低飞(年代诗丛第二辑)
QQ咨询:
有路璐璐:

低飞(年代诗丛第二辑)

  • 作者:刘立杆
  •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3450998
  •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01日
  • 页数:243
  • 定价:¥11.5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九十年代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轨,其间产生了许多**的诗人。由于文学理念的碰撞、争论,大家各执一端。因为更关注于纷争与话题,所以许多**的诗歌作品隐没其中而被忽略。本卷展示的十位诗人风格各异,但同时可以窥见他们在实践诗歌语言和空间的态度上所保持的异常的清醒与自尊。《低飞》系刘立杆的**本诗集。共编选了作者自1989年至今创作的诗歌105首。刘立杆习惯从日常生活和个人经验出发,努力寻找想像力在现实中神奇的折射和投影。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朴实、忧郁的情感质地和重压下的从容,并试图借助对爱情、死亡和记忆等主题的感受和思考,在繁复与简洁、热忱与冷静的观察之间达成某种微妙的平衡。
    目录
    折返
    **辑
    郊区的夜晚
    和一群耗子共度节日
    叔叔和十三头大象
    片断
    ……
    编辑推荐语
    《低飞》系刘立杆的**本诗集。共编选了作者自1989年至今创作的诗歌105首。刘立杆习惯从日常生活和个人经验出发,努力寻找想像力在现实中神奇的折射和投影。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朴实、忧郁的情感质地和重压下的从容,并试图借助对爱情、死亡和记忆等主题的感受和思考,在繁复与简洁、热忱与冷静的观察之间达成某种微妙的平衡。 回翔在敞开的世界里
    梁艳萍
    读刘立杆的诗歌以前,先是读过他的小说,就像读尹丽川的小说、诗歌以前先读的是她的评论一样。开始在杂志上看到了刘立杆这个名字,感觉很有意思,怎么有人取这样一个名字?这个名字背后的作品是什么��的?于是就顺着名字找到小说读下去。从此,我开始注意刘立杆的创作,只要可以看得到的文字,就拿来读一读。
    诗集《低飞》我*早读到是在一年以前,是经过整理的电子文稿。那些电子文本里的诗歌,有几首曾经深深打动了我,至今记忆犹新。今天《低飞》终于以书的形式来到我的案头,大红色的,摸上去有微微凸起的字体、触感柔滑的封面,让人在这个阴冷的冬天感到些许温暖。《低飞》汇集了刘立杆从80年代末至2002年105首诗,诗歌在整体方面表现出质朴、忧郁的情感基调,展示在时间与生存压力下人的困惑、挣扎和无奈。作者企图借助对季节、记忆、爱情、死亡等主题的感受与思考,来完成诗与思的结合,试图将传统的形式感(节奏、韵律、结构)与口语的亲切、放松揉为一体,寻找一种明朗直接的表达。
    从诗歌里可以看出,在一段时间段里,刘立杆喜欢赋予诗歌以思辨的力度,用书面语言与日常语词交织的方法思考生活的意义,思考时间对于生命、与爱情的销蚀,使诗歌赋予思辨的“厚度”与“力度”,如《黑暗中的橘子,或致内心》、《鸟》、《满月》、《坡顶的房间》、《形而上的投降》、《黄昏催眠曲》、《肖像》、《片段词语》、《让》等都属于此类。在追求人与物、人与人、人的存在意义的思索的同时,诗人看到的一系列悖论:影子比真实更强大。被驱谴的心灵无力挣脱黑暗的包围,只能在刹那间徒劳地悸动。青春在规定的语词后面退却,残留的是虚构的戏剧场景。自由自在的生命没理由活得长久。语言寻找躯体如同死寻找不死。人设定的生活里迷失……所有的在诗中的思考,是诗人对自己的审美利念的梳理,是一种“随情曲应”的注释,也是在创作嬗变中的警醒。犹如他在《黑暗中的橘子,或致内心》里写到的那样“焦灼的人群像牛群/哞叫着,被赶进一座/巨大的旅馆/徒劳地拍打墙壁”……“此刻,黑暗像一块/剥开的果皮/从四面/向这里包拢/——你不是橘子/不能被一瓣瓣剥开/不能被种植/你沉入漆黑的夜晚/犹如咬钩的瞬间/一根突然绷直的鱼线”。
    刘立杆诗歌在有许多关涉死亡的主题,《夜晚的歌》、《没入水中》、《黑色的沙子》、《葬礼》、《死亡与受孕》、《我所知道的死亡》、《冬至落葬》、《送冰的人》等。在这类诗歌中,有对于亲人的追忆;对初恋情人的懊悔和思念;有对于时间终究指向死亡的恐惧;有被格式化的存在禁锢的悲怆;诗歌中死亡不再单纯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被拘囿、被耗散,在无形中随时光流逝。复杂的生活经验在诗中交融呈现,凝聚成沉重的、难以融化的虚空。在生命的河流中,人不可能经验死亡,但是却可以从他人的死亡和自己的经验中感受、体验到死亡的遮蔽。在尽力挖掘内心痛楚和隐秘经验之后,诗歌语词陌生的折射就像太阳照射下的焦点,点燃了诗人的心灵,也将火光投射到自己的心路。
    刘立杆善于从细微的生活现象看到人性、人的存在的悲哀,放大镜一般把生活的悲剧镜头推出,看透了平凡生活中小人物的遭遇和痛苦。他的讥讽是温和的,甚至感觉得到诗人内心的惆怅。在此,我感觉到拉金对于刘立杆诗歌的某种影响。比如《星期五婚礼》设置了一个看与被看——叙事者看新娘,老新娘看新新娘——的场景,但这个看与被看已经不是卞之琳笔下的那种“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那种隽雅风致,浪漫纯情。而是当下现实生活存在对于个体人的消磨和损耗,这样的损耗岂止是夫妻二人容颜的衰老,也包含了心灵的倦怠、隔膜和麻木。作品并没有夸张地展示诗人内心的冲突,而是诚朴甚至缓慢地讲述了婚礼、婚姻、婚后生活对人的消耗,把俩人从婚礼开始交织在一起的混乱、疲惫、辛苦、劳碌,“无休止的孤独、等待、消耗和滥用” 而导致夫妻间的隔膜****的再现出来。星期五的傍晚,一个木偶般的标准新娘,婚礼杂乱无序,新人晕头转向,父母手忙脚乱,宾客夸张喧闹,一切是那样的俗套而有崭新。好不容易熬过折磨人的仪式,可二人世界很快为自己演出的室内剧——洗涤槽、婴儿、宠物——厌倦。一个星期五到下一个星期五,新人很快变旧人,终于丈夫口叼烟卷、头发蓬乱、余怒未消地游荡在入夜的街头,妻子则“徘徊在电话亭前,翻出/油迹斑斑的通讯录,给疏于联系的女友挂电话//忙音和忙音的间隙,反复数着/心跳……现在,她搭上这辆晚归的无轨电车/在缓缓滑过的街景中,看见/一个稚气未脱的新娘——不安地绞着手/站在整条节暗淡的辉光里”。在这首诗里,刘立杆在有分寸感的叙事里,同时展现了人物的外部变化与内心变化,将个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场景组合成有意味的现实存在语境,既保持了对于复杂生活经验纠葛的处理方法,又不限于简单的口语书写,线索交代非常明晰,隐喻我们生活的这个琐屑、庸俗、消泯个人情感的世界,无意义、虚无感占据了整个制作。这类诗歌还有《坡顶上的房间》、《言辞片段》、《1994年12月,几封信或一次相遇》、《鸟》等。
    当然刘立杆的诗歌并非无暇,他的诗歌在注意形式的同时流露着雕琢的遗踪,沉郁的抒情里难以掩饰游移的散漫,喻体与喻指之间存在细微的裂痕,在绵密、细致的语流中夹杂着僵直的噪音,这一切,他自己已经有所认识,在他*近的写作中,如《悲伤》、《替身》等,正在努力克服曾经失去的明朗与直接,希望抵达诗的自在与自由。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