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历史教学方法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推动力,心理学理论新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教学理念的转变也要求教学方法有新的发展。总起来看,历史教学出现了如下发展新趋势:
**,目标取向向全面性、协同性发展。历史教学方法是为实现历史教学目标服务的。过去,由于历史教学主要重视让学生记住大量的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等,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的并不多,而许多历史教学方法也主要追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讲述法、讨论法被广泛运用,就很好地反映出这一点。而现在的教学目标追求的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者的统一,因此,教学方法必然要适应这一要求,重视教学中实现学生知、情、智力的协同发展。如情景教学法的运用,既可以使学��在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形成历史表象进而形成历史概念,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引起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双重变化。当然,如同全面发展不等于均衡发展一样,全面性、协同性也不是说要舍弃历史教学方法的侧**和特色,而是要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更强的包容性、整合性。
第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毋庸置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极易导致注入式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积极性、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发展,主体性被忽视了。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映在教学方法中,就是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实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能动发展的过程。只有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激发起学习兴趣,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挫折感和成功感,并提高自己历史学习的各方面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才会建立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亲密的合作关系,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纲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着眼点和*终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决心彻底扭转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明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人类个体的存在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个体存在的完整性不是多种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亦不是条分缕析的理性思维的还原。**,“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新课程努力改革既有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把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力图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承认学习过程的价值,注重在过程中把知识融入个体的整体经验,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第二,“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从整体主义的观点出发,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例如,新课程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就是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