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费孝通《江村经济》的研究方法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1936年调查江村社区后写出的社区研究报告,由于其独特的视角和精辟的研究分析,成为早期社会学研究中国农村社区的经典。费孝通在该书前言中谈到:“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①它主要描述了江村在外来势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历程,详尽分析了农村中土地利用和家庭再生产受到的冲击,并阐述了中国农村中农业、家庭副业和乡村工业的关系。下面就《江村经济》所反映的社区研究方法作一分析。
1.《江村经济》是实地的社区调查
费孝通的学术研究早期以实地研究中国农村社区为特色,也因此而著称于国际学术界。他的实地研究从花蓝瑶起步,进而到江村、云南三村等,其中尤以江村研究*富成果,被其老师马林诺斯基(B.Malinowski)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费孝通曾在自述中提到,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又到清华研究院接受了人类学家史禄国教授体质人类学方面的训练,……因此我早年的学习就穿梭于社会学和人类学之间,是两者的杂交种。我喜欢社会学和人类学融合的想法,……他们在理论与方法上的相互交叉,对我们去认识中国实际的社会是非常有用的。”②正如费孝通这段在20世纪90年代的访谈自述中提到的那样,他采用了社会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田野调查方法,对江村进行了实地的研究。田野调查方法要求研究者投入到社区生活中由内而外地理解社区生活的意义,费孝通将之概括为“微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