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本章热点难点〕
·关于生产关系的不同理解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
·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
·制度创新、经济体制改革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一、关于生产关系的不同理解
关于生产关系,经典著作中有两种表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指出,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关系,“它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生产关系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以上对生产关系具体内容的两种表述,显然不完全一致。这就引起了人们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人们习惯上把马克思的表述概括为生产关系的“四环节”,把斯大林的表述概括为“三分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学界有人就对“三分法”提出不同看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学界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①由王珏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四十年》一书,收集了我国学术界20世纪80年代前后,关于生产关系的学术争论的主要观点。
1.对斯大林生产关系定义中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单独列出的争论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是我国经济学界沿用的权威性定义。但实际上,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学术界已有学者开始对斯大林的定义提出异议,只是当时没有引起大的反响。
①张卓元:《政治经济学大词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