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新闻评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新闻评论

  • 作者:薛中军
  •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585781
  •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01日
  • 页数:328
  • 定价:¥3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新闻评论》作为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教材建设项目资助的教材,在对有关新闻评论*基本知识加以介绍的同时,还联系当前评论工作实际,注重反映评论拓展的*新成果以及新闻评论的当代特征,吸收新闻改革的新鲜经验。同时,为了有利于新闻评论境界的提升与发展,还对有关的史实加以反思与分析,旨在通过评论发展史达到以史为鉴,以利当代和未来之目的。
    新时期以来,与新闻评论相关的专业教材有十几种,不乏对新闻评论的总结与探索。但由于人们大都热衷于建立传统的学,反而忽视了新闻评论的时代感与当代特色,因此强化实践性,强化在国际多元共生文化景观上新闻评论的发展走向,注重实务性、指导性,便成为本教材追求的特点之一;而力求知识系统、表述简练、材料新颖、示例直观,也成了本教材追求的目标之一。
    文章节选
    作为《大公报》上存在15年的“星期论文”,起初作为《大公报》开放言论的一种努力、标志,它扩大和加强了报纸与学术界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报纸的文化品味。后来,“星期论文”坚持每周一篇,遇重大新闻事件或提前或推后发表评论,灵活刊布,由总编辑亲自约稿、选稿,作出决断,保持了它的高水准和持久性。
    《大���报》创办“星期论文”后来引起全国报界纷纷仿效。不久,天津《益世报》、北平《晨报》、上海《申报》、《新闻报》等报都增辟了类似专栏,对于学术研究、知识传播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一、中国进步报刊评论的产生与新文化共体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作为报纸灵魂的新闻评论就在这些新思想、新文化传播需求下,不断得以发展。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的尊孔复古复辟活动,给了当时国内资产**和小资产**民主派沉痛的教训,他们当中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寻求中国前进的方向,并带头率先冲破封建专制牢笼,展开唤起民众思想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此时,报刊评论成为有力的时代武器,资产**开始运用报刊评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表评论,提倡科学,由此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此后,易白沙、李大钊、吴虞、鲁迅等相继在《新青年》上发表评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一浪高过一浪。
    也就在此期间,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这更激起中国群众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涨。此时的各报评论,纷纷揭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纷纷反映民意、民情,体现出强大的社会功能价值。
    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形势的变化突飞猛进,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思想传人中国,为中国新闻评论界吹来了新鲜的风。当时的许多进步人士开始追寻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法和唯物辩证法分析社会,解剖现实。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运动领导人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一系列评论,讴歌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开来。正是在这种前提下,国内早有影响的《新青年》的评论有了飞跃性的变化。 中军博士虽从事新闻教育不久,但曾在新闻界工作数年,成果颇多。这种专业背景从事新闻教育再好不过。这部《新闻评论》不仅可以证明中军作为莘莘学子时是高才生,作为新闻人时是勤于思考的好记者、好编辑,也同时证明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好应有新闻实践的经历。
    近年来新闻评论研究和新闻评论工作不景气,媒体评论明显减少,尤其是平面媒体,不重视新闻评论,研究新闻评论的文章也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十年内乱中,新闻评论的作用被扭曲了。由于政治生活极不正常,新闻评论成为人们辨风向、领旨意的“天气预报”,“四人帮”则把评论当炸弹,当帽子,当棍子,当上帝,以笔杀人,以笔生非。新闻评论到了“受宠若惊”的地步,成为报学史上的“奇迹”。粉碎“四人帮”后,受众对新闻评论有了“抗药性”和“冷淡感”,新闻评论没有了读者。可见,新闻评论在“文革”时期的表现失去了她的健康形象。
    尽管新闻评论在人民群众中威风扫地,“票房价值下降”,但新闻评论不能取消。世界上没有不发表新闻评论的新闻媒体。
    要振兴新闻评论,要挽回新闻评论的声誉,首先新闻评论要为人民说话,反映人民的心里话,不要美其名“指导性”、“党性”,吓人、整人;其次是说实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拉近与人民的距离;三是评论要“民主”,不仅评论发言要民主,还要通过评论宣传“民主”;四是新闻评论要“与时俱进”,解决问题。新闻评论是“易碎品”,不求“不朽”,但求及时有效,就是鲁迅先生讲的让文章与所针砭的恶势力和丑陋现象“同归于尽”。
    关于新闻评论的研究,我以为需要创新。长期以来,新闻评论的教学与新闻评论实践结合不够,新闻评论的研究没有深入,主要是讲坛式的,缺乏论坛式的研究。这不仅是当前新闻评论研究的缺陷,也是整个新闻与传播研究中的缺陷。
    在不少人喜新厌旧(喜新学科,厌旧学科)时,中军博士却选择了新闻评论的教学与研究,应该感谢她的选择,尤其感谢她奉献的《新闻评论》。
    目录

    前言
    绪论
    上编 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特征
    **章 历史表征分析
    **节 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发展概况
    第二节 新中国新闻评论的迷惘与失衡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的反思与超越

    第二章 评论传播释例
    **节 梁启超的短评
    第二节 张季鸾的社评
    第三节 鲁迅的杂文

    第三章 宣传实践导引
    **节 毛泽东的政论
    第二节 邹韬奋的小言论
    第三节 胡乔木的时评

    第四章 中西评论比较
    **节 西方新闻评论的处理特征
    第二节 中国新闻评论的处理特征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当代性特征

    中编 新闻评论原理
    第五章 基本概念界说
    **节 新闻评论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比较
    第三节 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区别

    第六章 文体类别概要
    **节 新闻评论种类划分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 新闻评论分类例要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结构概要

    第七章 主体作用参照
    **节 评论主体的价值期待
    第二节 评论主体的素质要求
    第三节 评论主体的调查与研究

    第八章 受众效应认知
    **节 评论信息传播的多维功能
    第二节 评论信息传播的审美效应
    第三节 受众“角色”的认知特性

    第九章 效应依据概说
    **节 新闻评论的强调效应及方向性依据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深化效应及倾向性依据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协调效应及对比性依据

    第十章 新闻评论的整体美
    **节 评论标题的艺术美
    第二节 评论正文的丰实美
    第三节 评论结尾的余韵美

    第十一章 新闻评论的美学特征
    **节 新闻评论的新颖性特征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典型性特征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简洁性特征

    下编 新闻评论的写作
    第十二章 写作的宏观布局
    **节 新闻评论的选题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立意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谋篇

    第十三章 结构的论证把握
    **节 开好评论的头
    第二节 常见的论证方法
    第三节 论证中的语言

    第十四章 话语空间的建构
    **节 新闻评论话语空间界说
    第二节 新闻评论话语空间的组成
    第三节 新闻评论话语空间的建构

    第十五章 写作解读分析
    **节 社论的写作
    第二节 短评的写作
    第三节 思想评论的写作

    第十六章 文风品味提升
    **节 追求简明与哲理统一的特色
    第二节 力求严肃与生动兼备的效果
    第三节 树立形式与内容**结合的目标

    第十七章 记者述评的写作
    **节 记者述评的产生及发展
    第二节 记者述评的几种常用类型
    第三节 记者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十八章 编者按的配置
    **节 编者按的宏观与微观把握
    第二节 编者按的点面结合
    第三节 编者按的形式及功用

    第十九章 专栏评论的写作
    **节 专栏评论的特点
    第二节 专栏评论的说理技巧
    第三节 专栏评论的基本写作要求

    第二十章 艺术评论的写作
    **节 新闻性艺术评论的定位
    第二节 新闻性艺术评论的几个误区
    第三节 新闻性艺术评论的形式与结构

    第二十一章 美国新闻评论参考
    **节 基本原则及特征
    第二节 内容与结构模式
    第三节 构思及写作技巧

    第二十二章 多维视界特征
    **节 广播新闻评论
    第二节 电视新闻评论
    第三节 杂志新闻评论

    主要参考文献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