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主编档案保护、文献保护及文物保护的同类教材。记得在主编教育部的“七五”规划教材《文献保护学》①(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时,同类教材极少,仅有冯乐耘先生主编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时过境迁,今天同类教材已多达十余种。该领域如此迅捷的发展,其原因除日益受到档案学、图书馆学与博物馆学重视外,更多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纸质文献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音频、视频文献进入主流,数字记录与日俱增,这一态势推动了该领域研究范围的扩大和研究内容的深化。保护文献遗产的实践与探索,促使该领域专著不断涌现,教材不断更新。在科学研究的激励与推动下,本人也曾追逐学科发展前沿,相继推出了《声像档案管理与保护》②(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照片档案修复》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以及《拯救数字信息》(科学出版社,2004年)等专著。纵观本领域的发展趋势,洞察信息管理机构对人才的要求,我们认为有必要撰写《文献遗产保护》教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日渐精细,这使得信息机构的管理人员与实际工作者在对文献遗产保护的知识需求上有别于专门从事这类探索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他们不仅需要该领域的管理知识与能力,更需要具有鉴别文献价值、识别技术风险的技能,并能通过宏观管理策略的制定与科学的管理,使文献遗产既能为公众提供广泛与持久的服务,又不会由于利用而被损坏;当文献面临时间与技术的挑战时,能及时将文献内容转移到新的载体或技术平台上,使文献遗产能超越时间的变迁与技术的发展,**真实地再现;当文献载体由于损坏或其他原因导致信息无法真实完整地再现时,能从众多的已有技术中挑选出*适合的技术并制定*佳处理方案,以控制文献载体的损坏速度,恢复文献的信息内容。
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提高,学生知识面不断扩大,自我学习能力日益增强,获取信息的技能也正在提高。教材只有摒弃灌输性,更富引导性与激励性,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今天的教材,应是指引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灯塔,激励他们积极、主动“下海”(知识的海洋)的指南,也应是他们从书本知识的浅海滩游向无涯学海的护航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