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悲歌 ——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美术 欧洲14世纪*早在意大利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绵延到18世纪中期已经进入一个成熟的新,这就是首先在英国产生随即扩展到欧洲各国的工业革命。从此,机器生产逐渐代替了手工业生产,欧洲进入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 对于天生具有二元论世界观和生命意识的西方人来说,灵与肉的平稳稍纵即逝,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处于彼此消长的平衡状态,文艺复兴运动作为对中世纪灵魂至上的反拨,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灵与肉的平衡之后,便逐渐朝着矫枉过正的方向发展。 灵魂的滑落终于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蒸汽机车同时出现的是尖锐的**矛盾。事实上,在罗可可艺术所描绘的贵州****放荡的生活背后,已经回响着饥饿的工农大众的愤怒呐喊。 法国启蒙主义的兴起表明人们希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但**矛盾的调整又往往要通过暴烈的革命才能实现,于是1789年法国爆发了震撼世界的资产**大革命。从本质意义上说。以生命的毁灭为代价的民主革命,是神性失落后的人类的自相残杀和自我毁灭。 文艺复兴开始上演的��场人性解放的喜剧,经过巴洛克和罗可可时代纵情的狂欢之后,至18世纪末已乐极生悲。人类从此开始为自己不断膨胀的贪欲付出生命的代价。 只有到这里,人类才再次感叹"命运"的"悲怆"――――生逢其时的贝多芬通过音乐传达了人类的心声,而痛苦也成为这一时期美术作品主情调。 18世纪后期至19世强中叶的欧洲美术,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现实主义,它们都把现实生活作为描绘的主题。这里不再有异教的诸神,也没有基督教的圣人。重要的是,这时的美术再也难得见到借神话和宗教表现人间相亲互爱的主题。恰恰相反,此间问世并名垂后世的美术杰作大多表现的是现实世界人与人**对立乃至刀枪相见、你死我活的场面。 不管是新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抑或现实主义,它们都反映了那个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并有着相同的痛苦内涵。尽管这几个流派的艺术家在艺术风格上彼此不同,但他们都仍继承发源于文艺复兴的写实主义体系,还都没有创立新的造形语言。 惨死的英雄 公元79年,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爆发,火山灰顿时掩埋了那不勒斯附近的两座城市,即庞贝和埃库拉努姆。18世纪中叶,这两座古城相继被发掘,包括建筑、雕刻和壁画在内的大量古代艺术品重见天日。许多人认为正是这一考古发现引发了一股艺术上的新思潮,这就是以法国为**的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 然而,考古发现仅仅是一个偶然的巧合,新古典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启蒙主义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反对封建统治**的意愿,在于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即法国1789年的资产**大革命。 历史早就证明,精神世界的寄托者是上帝,而现实世界的拯救者是英雄。 古罗马人是天下的征服者,也是英雄主义的***。为了取得现实斗争的胜利,当时的人们再次发出对古罗马英雄主义的呼唤。于是,历史和现实中的英雄题材成为新古典主义早期绘画的**内容。 雅克·路易·达维德(1748――1825年)是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开创者,他的《贺拉斯兄弟的宣誓》(1784年,图54)揭开了英雄主义美术的序幕。达维德的这件成名作取材于罗马故事:在古代,阿尔贝城和罗马城发生战争,但彼此间又有很深的亲缘关系,为了名于大规模的流血牺牲,双方决定各选出3名勇士进行决斗,以胜负决定两城的*高统治权。这场厮杀以罗马城的贺拉斯兄弟战胜阿尔贝城的古利亚斯兄弟而告终。画家这里描绘的是贺拉斯兄弟临阵前向他们父亲宣誓的情景。兄弟3人雄心勃勃,紧靠一排以整齐的英姿跨出一步,伸出手去。父亲沉着庄严地举起宝剑,准备分发给他们。3位兄弟的母亲、妻儿和姊妹分坐一旁。母亲担心这场决斗凶多吉少,悲痛不已,年轻的妻子搂着自己幼小的婴儿哭泣不止,画面*右边的一个人是勇士的妹妹,她的心情此时*为复杂,因为她已经许给了古利亚斯家,厮杀中无论何方死伤,都将是自己亲人的不幸。画家通过人物心理状态的多侧面揭示,使这幕悲壮的戏剧场面更具有丰富的内涵,烘托了主人公勇于牺牲自我拯救大众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