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研究生教学用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研究生教学用书)

  • 作者:陈凡 李兆友
  • 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20885
  •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01日
  • 页数:227
  • 定价:¥22.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从对科学、技术、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区别入手,介绍历史上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阐释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概括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并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诺贝尔奖的关系加以探讨,寻找促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深层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增长。概述马克思关于经济增长的论述,说明马克思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然后对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加以说明,并着重就技术创新与经济波动增长、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等问题进行论述。由于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决定性影响,因而对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变动关系做了说明。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首先概述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观点,然后围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科技进步与休闲,科技革命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动力等问题展开论述。*后,阐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思维方式变革。思维方式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致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展示了世界作为一个系统存在的客观性。在关于世界的系统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对马克思主义系
    文章节选
    在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以及这些**彼此之间的斗争①。在**社会,这种矛盾集中表现为**矛盾和**斗争,因此**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斗争的发展则必然导致社会革命,革命是实现社会飞跃发展的形式。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这个问题,马克思并未涉及,只是在恩格斯1890年的一封信中提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②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③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只能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探索。斯大林起初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他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性质的例子,这里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生产过程的社会性完全适合”④。“生产力在这里以加速度发展着,因为适合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有这样发展的充分广阔的天地。”⑤1952年,斯大林在给经济问题讨论会(1951年11月)的参加者的意见中,才明确提出,苏维埃政权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之所以能发挥其特殊作用,仅仅是因为它依靠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个经济规律。苏维埃政权依据这个经济规律,把生产资料公有化,使它成为全体人民的财产,因而消灭了剥削制度,创造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⑥。不过,斯大林同时认为,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主要是因为存在集体所有制和商品流通。他的解决办法是:消灭集体所有制,搞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消灭商品流通,搞彻底的产品经济⑦。 1987年,**教委发布《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课(公共课)教学的若干规定》(**教委(87)教政字007号),确定对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可见,在理工科博士生中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是**重视博士生教育工作,提高博士生科学技术文化素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理工科大学的博士生教育,肩负着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的重任,这些人才的综合素质从整体上决定着我国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目前,我国许多理工科大学相继确定了把自己学校办成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借鉴世界**理工科大学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远大的奋斗目标如果只讲科学精神的培养而忽视或缺乏人文精神的关怀,恐怕是很难实现的。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讲世界观、方法论,这是解决认识问题,属于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还讲人生观、价值观,这是解决价值问题,属于人文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价值观等是统一的,因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就是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发展博士生教育的理论内容和体系,为探讨理工科大学博士生的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博士生的综合素质,为其适应各种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已经出版了不少的教材,进一步推进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的教学改革。本书也是我们多年从事该门课程教学和研究的一个结果。同其他教材相比,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解读,力图对科学技术革命引发的相关问题给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本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节 近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
    第三节 列宁的科学技术思想
    第四节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第五节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观
    第六节 江泽民的科技创新思想
    第七节 在现代科技革命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第二章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节 科学、技术、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学革命
    第三节 历史上的技术革命
    第四节 现代科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现代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
    第六节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
    第七节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诺贝尔奖

    第三章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增长
    **节 马克思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论述
    第二节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技术创新与经济波动增长
    第四节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第五节 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

    第四章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
    **节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观点
    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 科技进步与休闲
    第四节 科学技术革命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
    第五节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动力
    第六节 科学技术革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

    第五章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思维方式变革
    **节 思维方式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致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
    第三节 系统思维方法
    第四节 竞争协同思维方法
    第五节 模糊性思维方法

    第六章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全球问题
    **节 全球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全球问题的根源
    第三节 全球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第七章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生态社会主义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
    第四节 未来主义社会思潮
    第五节 对西方社会思潮的评述

    第八章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节 我国科技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
    第三节 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
    第五节 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附录 文献选编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毛泽东:《在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周恩来:《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江泽民:《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