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参赛者认识到,个人的审美标准在决定胜者的过程中无关紧要。若想取胜,一个较好的策略就是选择其他选手也可能喜欢的面孔��这种逻辑往往具有“滚雪球”效应,毕竟其他参赛选手也拥有敏锐的知觉。因此,*佳策略便成为预测大家互相估计的结果,而不是挑选个人认为*靓的面孔,也不是挑选其他参赛者可能喜欢的面孔。这就是英国“评美竞赛”的技巧所在。
报纸竞赛这一类比,清楚展现了空中楼阁理论价格决定的根本形式。买者之所以觉得一项投资物有所值,是因为他期望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别人。换句话说,投资以其自身推动力支撑价格。新的买方总是期望未来的买方赋予该项投资更高的价格。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每一分钟都会诞生一个笨蛋,他的存在就是以高于你投资支付的价格购买你的投资。只要有人肯买,任何价格都不算高。其中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大众心理(mass psychology)。所有明智的投资者都不得不抢跑,而且都恰在比赛开始之际。所以,这个理论多少有些“博傻”的味道。只要你稍后能够找到一个无知的家伙,愿意花五倍于真实价格的**购买某件东西,那么现在你以三倍于真实价格的价钱购进就是完全正确的。
无论在金融界还是学术界,空中楼阁理论都有大量的倡导者。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在其*畅销的《非理性繁荣》一书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于网络股和高科技股的狂热,只能从大众心理的角度加以解释。21世纪初,强调群众心理(crowd psychology)的股市行为理论业已走进大学,并在整个发达**的**经济学系和商学院中受到青睐。在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授予了一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以表彰他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再早一点,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则是这一理论的领衔倡导者。他在与人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所表达的观点,不仅对经济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而且对****决策和公司战略规划也产生了深远影响。1970年,他与同事克利福•格兰治(Clive Granger)在两人合著的《股市价格预测》一书中指出,探寻股票的内在价值无异于水中捞月。在交换经济中,任何资产的价值都取决于真实或预期的具体交易。摩根斯坦曾经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下这样一条拉丁语格言,他觉得这也是每位投资者应该遵循的原则:
Res tantum valet quantum vendi potest
价值完全取决于别人愿意支付的价格。
我将如何引导你“随机漫步”
我已向你介绍了这次旅程所需的基本知识。那么现在就请跟着我一起,随机漫步穿过投资丛林,*后再到华尔街逛逛。我接下来的**个任务,就是让你了解定价的历史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两种定价投资理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桑塔亚那(Santayana)曾告诫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在随后的内容中,我将描述一些蔚为壮观的投机狂潮,其中既有陈年旧事,也有近期的热门话题。一些读者也许会对17世纪那些疯狂**郁金香球茎的荷兰公众嗤之以鼻,也许会嘲笑18世纪英国南海泡沫事件中的傻瓜,但是,谁都不可以漠视20世纪60年代初的“新股狂热”、70年代对“漂亮50”(Nifty Fifty)的追捧、80年代的生物技术泡沫、日本地产和股价难以置信的暴涨以及90年代初同样的暴跌,还有90年代后期的“因特网狂潮”。所有这些事件,都在不断地发出警示:我们对过去的错误仍然不具备免疫能力。
这些近在咫尺的投机泡沫,全都涉及经验丰富的机构和专业投资人士。太多的投资者,太多的懒惰,太多的疏忽,尤其当市场被贪婪左右的时候,更变成了一种可怕的交织——每一个人都想在眼前的狂热或时尚中获取“唾手可得”的财富。
然后,我将介绍一些自己的亲身经验,以期抛砖引玉。我相信,即便身处这些投机热潮,也能够找到证券价格的一种合理根基。在**部分末尾,我还将为你提供一些规则。它们有助于你正确衡量证券价值,让你避免重蹈许多职业投资经理的覆辙。